1、2013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炜创作的 450万字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 长篇累牍 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获得了第八届 “茅盾文学奖 ”。 B中国足协新掌门韦迪 “三线国家队全部打联赛 ”的计划一抛出,起到的效果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本已因贪腐处于漩涡之中的足协更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那位著名的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这可谓 不刊之论 啊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又一 惊世骇俗 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2、。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刊之论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符合语境。 A项长篇累牍: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含贬义。 B项 “一石激起千层浪 ”意为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浪花,与 “本已处于漩涡之中 ”矛盾。 D项 “惊世骇俗 ”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在这里形容丑闻,犯了使用对象不当的错误,可用“骇人听闻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 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日积月累。而我们做成语试题,既要正确理解意义,更要全面把握语言环境。八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归纳。同一误用的成语
3、,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归为不同类型而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也往往以这几个类型为角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缠夹不清,复杂微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的厘清。 。 。 。 。 ; 。网络文学当然已经蔚然成风,但却还是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许多人当时对于书籍的未来也抱着某种悲观的态度 在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网络文学具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像是纸面文学的延伸 当时不少人觉得新兴的网络文学很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文体和风格,迅
4、速地对于纸面文学构成冲击 但其实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这些预测有相当的差距 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有了勃勃的生机,但却成了纸面文学的人才的储备库和发掘新的成功流行趋势的资源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顺序,首先应选 ; 中的 “当时 ”紧承 中的 “十年前 ”; 中 “当时 ”也紧承 中的 “十年前 ”,且 中的 “也 ”是对 的并列; 是对前文预测的转折; 是对 的解释。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正确解答语句的连贯和衔接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什么。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
5、系。其次,要分析表达形式与方法,弄清怎么说。要舍得费精神去揣摩,比较上下文各句之间的关系和词语含义,特别是关键词语、句子所蕴涵的消息,注意语意条件,根据说话的目的、对象、场合、范围、情景等因素去选择接句,选出续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2012年 5月 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 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B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 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 C我的零点时刻是朱军的一本新作,书中记录了他 1997年至 2011年的春晚感悟
6、和人生转承。读这本书,你会发现 “零点时刻 ”不仅是该书的主题,同时也是朱军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 D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吸引 ”和 “关注 ”搭配不当; B项 “多年来 ”与 “夙愿 ”重复。 D项成分残缺,应该是 “建立 制度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
7、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 现代文阅读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 “六艺 ”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 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 “学 ”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 “学 ”,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格调也会不同。所以,古今的大家,为什么诗好?是因为学问好。有人也会写诗,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
8、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 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为什么很多人的诗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境界?是学问的限制。范先生的学问,有家学传统。他的诗,是直接从范伯子来的。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各大家都出来了。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
9、、陆游 、辛弃疾。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了,盛唐格局大得不得了。宋诗又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它跟思想结合得更好了,跟宋代思想最高的点、跟宋代理学相表里。 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陈寅格把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家 ”,因为它跟先秦,跟汉代不一样了。新在哪里?在于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所以不得了啊!朱子的学问,包括二程、周、张,都了不起 。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以诗来讲,宋诗的地位同样是很高的。讲中国诗的历史,唐
10、了不起,宋也了不起。元代的诗其实也很了不起,像元遗山元好问,他的诗也了不起。明诗能轻视吗?明诗又是大家辈出。明诗有什么特点?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有唐诗的余韵。清诗又开一新局,清诗是返宋的。从清诗可以看到宋诗的神韵,最典范的代表就是晚清同光体诸大家。他们不是一般的返宋,他们得宋诗的神韵和一些基本的规制,形成了一个流派。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 。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
11、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 “学 ”,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什么的,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 “学 ”的轻重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 “学 ”。 作为 “六经 ”之一的诗经,跟后来文人雅士写的 诗,是不同的概念。诗经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诗三百篇,已经成 “经 ”了。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 ”。区别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
12、为 “经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礼仪德范、精神价值在里面,是可以作为中国人修身的教材的。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先念苏东坡的诗,是要挨打的。李白、杜甫、 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诗经进入了学校教育,李白、苏东坡不能。诗经与后来的学者文人写的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彼此的地位价值不一样。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 “六经 ”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 【小题
13、1】关于 “学 ”与 “诗 ”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国学念得好,诗歌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国学的功底,诗歌文章也写不好。 B古人诗可以看成学的 别体,但是不看成学的本身的见解有道理。诗就是 “学 ”的说法有道理但不一定对。 C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作者相通。 D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支撑,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小题 2】下列有关唐宋明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完全正确,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 B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
14、,也是前无古人。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 大家。 C宋诗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地位同样也是很高的。宋诗跟禅宗思想、宋代理学相表里结合得很好了。 D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虽不是唐诗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有唐诗的余韵。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三百篇之所以成为 “经 ”,是因为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B诗经里的诗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C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 “学 ”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这表明过去的大学者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
15、 “学 ”。 D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 “经 ”。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原文无此意。 C项原文说的是, “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 ”D项原文是 “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点评: “重要词语的含义 ”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
16、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小题 2】 试题分析:没有根据、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意思的错误,有的只是说法的不同,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题 3】 试题分析: “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观点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 “变 ”与 “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
17、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近 10年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 8.1亿,被媒体称为 “中国首善 ”。 2010年 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50余亿人民币)。 2011年 3月,日本发生 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 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去年 10月 12日发布的 2010胡
18、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 “中国首善 ”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 35亿元排在今年百富榜第406位,五年累计捐赠额多达 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 ”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说,陈光标预计 总资产不超过 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 35亿还是 50亿,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 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 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 60台工程机械与 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 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
19、200多人,救活 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 “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 陈光标形象不断被 推高。 2010年 9月,在比尔 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 “裸捐 ”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说,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
20、如下解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 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 与正义。
21、”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 陈光标的 “裸捐 ”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反响,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 这个称号。 ”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 “赠予誓言 ”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 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为中国富豪 显然做了榜样,会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
22、地讲,陈光标的 “裸捐 ”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 “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 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 “王 ”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 “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
23、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 滕文公上说 “为富 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光标认为每个富人是幸运的,有责任为
24、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因此他发出了倡议,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B陈光标并没有捐钱,只是传递一种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呼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理念。 C对于 “裸捐 ”,社会上的评价有褒有贬,但陈光标并未受此影响,反而更加高调。 D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是对中国 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极有意义和价值的尝试。 E.作者指出,在陈光标们的身上,引发了人们从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建立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的思考。 【小题 2】陈光标说: “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 ”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 6分) 【小题 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6分)
25、 【小题 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 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8分) 答案: 【小题 1】 A项 3分, C项 2分, D项 1分。 【小题 2】陈光标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财富理念: 人活着能创造财富,创造文明和进步,是幸福和快乐的; 人死后,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帮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人,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每点 2分) 【小题 3】) 陈光标认为财富从社会中来,应回归到社会,服务于社会。 他想通过做慈善,唤醒人们灵魂和良知,呼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想引领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尝试着带
26、头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之形成制度化和产业化。(答出任意三点给 6分) 【小题 4】我认为陈光标的善举值得肯定 和发扬。 陈光标的慈善捐款帮助了很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人。 陈光标的善举为中国富豪树立了榜样。 无疑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方面提出了挑战。(答其他不同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只是一些学者的观点,也只是一种揣测。 B项文中指出陈光标实际上捐了很多的款。 E项的观点是一些学者的观点,文章予以转述,并非作者观点。 考点:筛选并整
27、合文中信息。 点评:做这类题,在理解 文章的基础上,将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对,找出选项中与原文细微的差别,判别出是原文的转述,还是有别于原文。 【小题 2】 试题分析: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种理念是从两个层面来阐释的:人活着时,人死去 后。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
28、: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小题 3】 试题分析: “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陈光标认为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 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想通过通过这种理念
29、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陈光标为中国富豪显然做了榜样,会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他想引领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尝试着带头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之形成制度化和产业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仁者见仁智者见
30、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考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点评: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来说它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 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 糊涂一世 (俄 )阿纳托利 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
31、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 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 “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 “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 ”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
32、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 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 “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 “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 ”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
33、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 ”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 “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 “噢, ”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 “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说: “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
34、100卢布,逛一 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 “色 ”,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 “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 我回答说: “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 “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 ”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 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
35、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 “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 “糊涂二世 ”拜访“我 ”,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 “糊涂二世 ”的发问, “我 ”谎称自己是富裕的 “一口之家 ”,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 “我 ”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36、 D小说以 “糊涂一世 ”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小题 2】 “我 ”理直气壮的回答,使 “糊涂二世 ”的反应从 “大吃一惊 ”到 “瞪大眼睛 ”到 “起 身就往外跑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文中的 “我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中的 “我 ”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 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
37、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C给 3分,答 E给 2分 ,答 B给 1分,答 A、 D不给分。 【小题 2】( 6分) 我的谎言说得越来越离谱了,简直糊涂到了极点; 用夸张的描写形容 “糊涂二世 ”听得越来越吃惊, 结构上前呼后应,突出人物的个性并深化主题。 【小题 3】( 6分)虚伪(虚荣、爱面子)、怯懦、自我炫耀(盲目自大)、自作聪明。开 篇 “我 ”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并且还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从而表现了 “我 ”虚伪、怯懦、自我炫耀、自作聪明
38、的性格特点。(每答出一点 2分) 【小题 4】( 8分)观点一:褒。 不管祖国如何丑陋,如何贫穷,我们都不能嫌弃, “民族情结 ”和 “爱国主义 ”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编造谎言是想要掩饰问题,因为一味外扬问题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 我们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把 眼光更多地放在祖国的建设成就上,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观点二:贬。 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看掩饰的问题是枝节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如果是本质问题,绝不能掩饰,只有揭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进步。 如果一味地掩饰问题,极易
39、助长权力强势者的私欲,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 充分,给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糊涂二世 ”目的是行窃而非拜访。 B妻子 “撅起了嘴 ”表示不满。 D反映 “说谎成风 ”的现实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了,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
40、题 2】 试题分析: “大吃一惊 ”到 “瞪大眼睛 ”到 “起身就往外跑 ”这三个人物的表情一个比一个夸张,可见对方使得 “糊涂二世 ”听得越来越吃惊。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有利 于突出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借助于人物的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无论是哪种人物描写方法,都是为了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题 3】 试题分析:开篇 “我 ”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这说明 “我 ”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
41、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明 “我 ”是一个非常胆小、怯懦的人; “我 ”从头至尾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对方,而最 终却被对方欺骗,这说明 “我 ”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
42、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 考点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文言文阅读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 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 孟氏殊无惧容,乃
43、谓庆曰: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 “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 “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愈怒曰: “卿若明其无罪
44、,亦须坐之。 ”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日: “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 (北史 柳庆传,有删节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趣 令就禁趣:立刻 B多 榜 官门曰榜:张贴 C实不敢 爱 死爱:吝惜 D以 旌 吾过旌:表彰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 “守正明察 ”的一组是( 3分) 言毕,令笞杀之 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
45、乎 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 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 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 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
46、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 (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姓孟的竟然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并对柳庆说: “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脚镣手铐,难道不想想以后用什么方法给我摘下来吗? ” 昔日的于公自称审理案件不徇私情,就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
47、不多吧! 【小题 1】 试题分析: “旌 ”为 “显示、彰显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 说的是柳庆破案使用的具体手段; 是柳庆自己的感叹; 句是宇文泰强词夺理的话。这三项都与 “守正明察 ”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点评: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与 “以德治国 ”的时代主旋律相合。
48、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 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 ”,命题人看准了这 一点,往往在 “某一种 ”传统美德的 “点 ”上命题,制造出 “主旨错位 ”的误区。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项是说柳庆写匿名信引诱罪犯投案的做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这种题看似复杂,实际上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帮手。因为这四项中有三项是正确的,所以对我们理解不懂的地方还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把这四句话回归到原文中,和原文逐一比照,一 般错误往往是某个词语理解错误或是张冠李戴。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译出大意给 2 分; “殊 ” 竟然; “桎梏 ” 脚镣手铐;“独 ”难道;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l分 ( 2)译出大意给 2分; “断狱 ”审理案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