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 7分)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 宁 国内常听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 “民族的 ”,就一定是 “世界的 ”,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
2、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 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 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 “最想去看的馆 ”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 2005年日本爱知世
3、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 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 (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 (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 (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 (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
4、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 ,缺少了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这诸多的 “欠缺 ”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节选自书摘 2010年 12期,有删改 ) 【小题 1】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说法的一项是( )( 2分)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
5、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 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D 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小题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 分)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 “排队 ”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 “匆匆走过 ”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余 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
6、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C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小题 3】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 “只要是 民族的 ,就一定是 世界的 ”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因为 “民族的 ”文化价值要想成为 “世界的 ”文化价值,不能单纯看它是否具有 “民族的 ”独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 “世界 ”所认可的带有普世
7、性的精神价值。 【小题 1】试题分析:从文本上看,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对中国馆展出的内容兴趣不大,这说明我们自认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图案并不为观众所接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高考设置的 “重要句子 ”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 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小题 2】试题分析: C“处国观众对
8、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错,文本中说 “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人虽没有其他国家的展馆人多,但至少也说明有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馆感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其选项的设置点常是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过于绝对, 以偏赅全, 混淆时间, 模糊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答非所问。这就需要考生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比对排除。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作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六两个段落,答题时,应从这两个语段中筛选关键词,并进行扣题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
9、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概括要 求:一是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 13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
10、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 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 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
11、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务作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母亲 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
12、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 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 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我站在窗前,嗅着淡
13、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 我小小的母亲,她权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 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中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 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
14、乡土文化氛围。 B第二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母亲的视角看窗外的万物都是有情的。 C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母亲对幸福的渴望。 D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 ”, “我 ”在夜里浮想联翩,用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阔大悠远的画面。 E第五段暗示了母亲也许是寡居的,或是可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即便如此,她依然用想象安慰自己,安静而安详地生活。 【小题 2】第三段画 线的 “天地生命的颜色 ”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小题 3】关于本文的主题有 “精神返乡 ”、 “怀
15、想母亲 ”、 “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 ”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5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 1)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 2)指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 (每点 2分,共 4分 ) 【小题 3】【观点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一段 “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段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六段人与 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 “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哺,彼此尊重的主题。 【观点二】:精神返乡。第一段 “这是我们能够
16、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 ”,提示我们 “气息 ”是 “我 ”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 “我 ”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第九段再次点出 “我 ”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若不是返乡者如何在深夜时分依然伫立窗口, “涨潮的声音 ”是 “我 ”内心情感的波涛。 【观点三】:怀念母亲。开篇第一 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 望世界的眼睛。第三四五段集中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的愁苦。第七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恰与母亲的 “寂寞 ”形成了反差。第九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
17、爱怜与感恩。 (共 5分,观点明确,给 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母亲的视角 ”错,是以 “我 ”的视角写的,而不是从母亲的视角; C“母亲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 ”错,应是将 “透过窗格的月光 ”比作 “一封封信 ”; D “宁静安详 ”不准确,应该是 “波浪壮阔 ”。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要了解这类题命题者对选项设置的常见的几种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将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题 2】试题分析:文章第三段说: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
18、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天地生命的颜色 ”应指 “这 ”前面所指代的内容。 “菜园 ”是 “地道的民间味道 ”, “内心就有了春色 ”,意即就充满了生机 。 “心的底色 ”,指内心美好的品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最主要的是要关注重要语句的具体语境,对其解读一定要把它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上下瞻顾。首先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应结合考虑的具体语言因素。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本句中的 “菜园 ”“心中
19、的春色 ”“心中的底色 ”等,如果用了修辞,应将要解读的句子还原。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探究性的,较为开放的题目,但应该在题干所给的三个理解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级。 点评:本题是一个给有几种观点而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解读的开放性的探究题。解读时,应首先提出自己所选择的哪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片段,回答小题( 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20、也。 ”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 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 善,无施 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之。 ” (选自论语 公冶长) 方:礼仪; 伐:夸耀、自夸; 施:表白; 怀:关爱。 【小题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2分) 【小题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4分) 答案: 【小题 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赡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 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1分) 【小题 2】子路
21、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 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 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 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涉及到各个层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 是做题的关键。 【小题 2】试题分析:子路之志,第一语段中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22、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概括为要治理好大国。第二语段说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意有好的愿与朋友分享。第一志向, “夫子哂之 ”,可见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子路崇尚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 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路赶忙回答: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
23、,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 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课内文言知识(共 12分) 【小题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未 易 量(轻易) 绝 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 B
24、岂得杀身自 效 (献出)秦贪, 负 其强(凭借) C相如度秦王 特 以诈佯为予赵城(特意) 当 与秦相较(倘若) D此言 得 之(适宜,得当)岂 独 伶人也哉(只,仅仅) 【小题 2】下列各项的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韩魏之 经营 ,齐楚之精英 B衡常思图身之事, 以为 吉凶倚仗 C臣少多疾病,九岁 不行 D思厥先 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小题 3】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函 梁君臣之首 乐 琴书以消忧 谨拜表以 闻 此天之 亡 我 朝 歌 夜弦,为秦宫人 单于 壮 其节 亦使后人而复 哀 后人也 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 垣墙 周庭 宾主尽东南之 美 A / /
25、 / / B / / / / C / / / / D / / / / 【小题 4】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垣墙周庭, 以 当南日(表目的的连词,来) 以 勇气闻于诸侯(用) B其远 而 无所至极耶(表因果关系)臣以神遇 而 不以目视(表并列关系) C奚以 之 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苟以天下 之 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D穷 且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彼 且 奚适也(将要) 【小题 5】下列各句中固定结构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奚以 为:哪里用得着 呢?)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 为:为什么要 呢?)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26、极邪?(其 其 :难道是 吗?)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 【小题 6】下列各项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D都督阎公之雅望, 佟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A。 【小题 5】 C。 【小题 6】 D。 【小题 1】试题分析: C项:特,只,只不过。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均为课内课文中的实词,没有具体的语境,且所考的
27、文言实词用法较为特别,需自己对课文较熟。 【小题 2】试题分析: B以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以为也可作认为讲。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词的古今异义古今传承的义异词同指的是由于词义的新陈代谢使古今词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 “好 ”,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 “让 ”,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 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 “偷 ”,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 “偷窃 ”。( 4)词义弱化。如 “很 ”,古义同
28、 “凶狠 ”的 “狠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 “很 ”,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如 “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还得把其放在具体的句子中。 【小题 3】试题分析: 都是句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与名词相关的动作。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歌,唱歌。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修筑垣墙。 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 为乐。壮,以 为壮。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 闻。亡,使 亡。 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哀叹。 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美,英雄才俊。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词类活
29、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判定词类活用的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 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小题 4】试题分析: A.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用,解释错。这里 “以 ”应解释为 “凭借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
30、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 【小题 5】试题分析:其 其 ,是 还是 。应是表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在考试中往往不直接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考查,常常把它放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来考查。其中的固定句式,它常常是几个文言虚词的组合,因此明白其组合的虚词,也有利于对文言文固定句式的理解。固定句式的释义也是固定的,如果不了解,也容易出现错误。了解它,翻译时也能得心应手。所以,平时对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也应作适当的积累。 【小题 6】试题分析:均为定语后置句。骑能属者百
31、余人耳 能属者骑百余人耳,都督阎公之雅望 雅望之都督阎公。 A句为被动句, B句为状语后置句, C句为一般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总之,文言特殊句式的判定,要坚持理解句意与语法分析相结合,二
32、者相辅相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9 题。(共 12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33、?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
34、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 【注】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 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小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远诚畏死(果真) B独蒙愧耻求活(蒙受,承受)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倚仗,凭借) D蔽遮江淮,沮遏其势(通 “阻 ”,阻挡) 【小题 2】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 )( 2分)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35、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A B C D 【小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 “畏死 ”之说的荒谬。 B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指出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之说在道理上说不通,发出感愤,斥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 ”,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 C作者认为,责备张、许二位死守睢阳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与
36、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有意制造谰言,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 D虽然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小题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3分) (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 (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小题 1】试题分析
37、:擅,动词,拥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是联系上下文。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其词性。如擅强兵,擅后带名词强兵,故应为动词。二是看上下文确定其含义。把 “擅 ”放在 “当是者,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这一语境中,可见 “擅 ”的含义为 “拥有 ”。 【小题 2】试题分析: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直接表现,表现的方式。二是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筛选的内容。 句是表现张巡、许远二人的忠心。 句 是说两人成就了功名。 是议论,是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 考点:本
38、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性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小题 3】试题分析: “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 ”错,作者在文中说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 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肯定了张巡、许远的功绩。 考点:本题
39、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点评:做这类题,要读准题干,逐项检查。我们在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然后再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往往较为隐蔽地将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夹杂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与分析中,有时甚至只是某一个实词或虚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 【小题 4】试题分析:( 1)句,竟,最终。城陷而虏,被动句,城被攻破(张巡、许远)被俘。 “竟 ”1 分,句式 1分,句子通顺 1分。( 2)穷,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将,率领。去,离开,这里可译为逃走。 “穷 ”“去
40、”各 1分,句子通顺 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所谓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并做到文从字顺,简明明规范,畅达流利。 【参考译文】 许远虽然 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41、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 ,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
42、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 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
43、,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 ,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共 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 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
44、迫解职。 【小题 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3 分) 【小题 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 3分) 答案: 【小题 1】 托物言志( 1分) 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 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 1分) 【小题 2】 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 1分) 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 1分,分 析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题画诗大多通过对画中所描摹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心志,因此手法常用托物言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45、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对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具体的答题思路常为: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 2】试题分析:诗首两句写诗人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后两句写诗人画一清瘦的竹子,能作到清冷江边钓鱼的钓竿。诗人通过清瘦的竹子,来表明诗人清廉坚 韧的心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
46、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 “志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志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 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共 6分) 【小题 1】阅读下面一则文字,根据所提供的语句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3分) 中华五千年悠悠文明,可以 _A_,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 _B_。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 _C_。 圆明
47、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与辛酸 激起无限的赞叹 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我 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无端的( mi) _ _视;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的尊严。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 _ _。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有的时候,弯下的是腰,但拾起来的,却是你无价的尊严! ( 1)在 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 2)请根据语境在 处填写合适的成语。 ( 3)文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答案: 【小题 1】 A. B. C. 【小题 2】 蔑( 1分) 肆无忌惮( 1分) “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的尊严 ”改为 “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 ”(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语段中 “可以触发深沉的思考 ”句, 显然应填在AB处;根据 “长城横亘万里, ” 句, 句显然应填在 C处。根据排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