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文学类阅读一练习卷与答案 18(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7分 ) 香香的端午 谢 冕 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2、“端取乎正,午得其中 ”,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 “菖蒲似剑斩千邪 ”即指此。 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 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
3、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 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 记得一副对联是: “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 ”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 “江城 ”,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 “落 ”?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此才知道 “梅花 ”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 “梅花落 ”,也叫 “梅花引 ”的。 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
4、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 “扒龙船 ”(福州话 )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 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 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 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 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
5、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 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 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 (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 ),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 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
6、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 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7、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 “菖蒲似剑斩千邪 ”中的 “似剑 ”,表 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 “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旨在说明 “我 ”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E谢冕的这篇文章,再现了家乡的人文风俗并揭示其文化意蕴,写出自己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题 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 “端午的诗意 ”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6分 ) 答:_ _ _ _
8、 【小题 3】 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5分 ) 答:_ _ _ 【小题 4】 文中说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 200字以上。 (12分 ) 答:_ _ _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 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 “扒龙船 ”(福州话 )是为了寻找那位为
9、理想投江的诗人 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 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 【小题 3】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 “梅花落 ”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小题 4】包粽子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结果成就了传统美食;赛龙舟寻觅悲苦的诗人,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我们的祖先能把原本是纪念苦难的活动仪式化、节日化,并逐渐赋予这仪式和节日以现世的积极健康喜乐人情化的内容。所以说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
10、转化为现 世的享乐 ”。其实这是我们民族 “不忘过去,更着眼现世和未来 ”的生活观的表现,体现出我们的智慧与达观。春天是生命蓬勃生长的季节,但先人已去,我们难免思念,于是有了清明,祭祀祖先,这里有一份庄重,但想念先人不是为了惩罚自己,而是要更好地生活,于是清明节我们踏青,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我们从各处回到自己祖先聚居的地方,兄弟姐妹相聚,让散落各地的后辈子孙有一根亲情线相连,让我们更珍视生命好好生活。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相关信息在第 段,第 段在叙说了许多香气后,倒数第二句来了一个 “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 特有的香气 ”,一个 “但 ”字转折,即可说明前面那些香气均不是
11、端午特有的香气。 C项是在说明端午节日中饱含的诗情,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及智慧。 D项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意在说 “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 ”,表现我们民族 “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的智慧与达观。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在文中 “香香的端午 ”其实就是 “诗意的、美妙的、愉悦的端午 ”。但实际上端午是要祛邪除毒的,要寻觅古诗人冤魂的,要给古诗人送食的;只是我们民族是一个智慧且具有诗意的民 族,所以我们让节日仪式化,让实用诗化,让苦苦寻觅成为快乐的竞技,让送食的悲壮成为现世享乐。而这一切让端午充满了诗意。解答这
12、道题,关键是理清文脉,分析文章层次,从题目要求的角度概括层意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3】答这类题,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形式包括手法 (此处引用,是解题条件 )、结构、效果,内容包括文章话题、所写具体形象或材料、要表达的情感等。认真阅读文本,首先看作者在何处用这两人的诗,与上下文有何联系 (结构的作用 );其次看这两句诗所在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看诗句与作者写的主要话题有何关系 (内容的作用 );再看文章主旨是什么,这两句诗的引用对表现主题有没有作用 (主题的作用 );另外,诗句在文中的引用往往能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性可读性等等,看看这些引用是否有这样的作用。 试题分析: 【小题 4
13、】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作者用整篇文章解说了这句话,所以该题第一问即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端午的 “香 ”就是这种善于化解苦难、懂得享受生活的精神气质。所以回答这一问题,要概括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在此基础上说自己的看法,并以现实经历或阅读体验中的具体事例来佐证。 阅读 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27分 ) 雨 中 赵 园 那小院中的雨, 已记得不大真切,却似乎还能听到雨水打在无花果粗糙叶面上的重浊,还能看到有水泡在院内积潦上游移,倏忽明灭。雨点敲击着房檐,尽管单调却也安适。入夜,叶面和积潦上有灯火的反光,院中花木的香气,湿漉漉的,更
14、浓了。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 那小院中的雨。 这记忆中的雨,是根源于开封小院中的童年的。 告别童年之后,似乎只有一个雨夜,常常让我感到温馨。那是一个春雨之夜,在家属区和大人们巡夜。过后很久我才发现,那春雨的一夜,那巡夜中琐 琐细细的情境,竟如此强烈地感染了我。 但是,雨对于当年那个心性柔弱善感的女孩来说,更经常的是阴郁。那种湿漉漉的感觉,那种人与人被隔绝的感觉,常使她怀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荒凉之感。 那也是一个春雨之夜,只不过雨不是温柔地 “淅淅沥沥 ”。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他们在附近挖渠,遇到了雨天。她与同学们一起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她和其他女孩一起躺在泥水斑驳的楼板上,只
15、觉得如在荒野上似的无助。楼梯处有一盏油灯,不时有人上下。墙上晃动着的巨大人影,夸张而怪诞。但她并没有想到某一个童话情节 那是个太现实的时代,她早已失掉了童话感 觉,只是想家,想躺在自己的那张床上。男同学更惨,他们的住处是公社的牲口棚,铺着稻草。由那次的经验, 她发觉了雨的脏 :那泥泞,那被鞋底践踏的湿乎乎的稻草。 因了 “出身 ”这一种原罪,也因了道德自律,那时的我拼出了吃奶的气力,几乎是在自虐式地苦干:挖渠,翻地,运肥,收割;朗诵,发言,写所谓的 “革命诗 ” 尽管如此,却仍不能免于被怀疑:她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革命动机是否纯正?我无力克服那种时时泛起的疲惫。 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处在投入
16、与逃避、兴奋与疲惫之间,既惧怕喧嚣又不耐寂寞,在 “群 ”中不胜其扰,独处又有被冷 落的悲哀 这是经历了那个革命年代的人的一种矛盾。 成年之后的人生中,与雨有关的诗意已日渐稀薄:你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只是在偶尔的行旅中,在你短暂居留的城市的楼窗边,那滴滴答答的雨声,水光闪闪的街道,才使你感到内心的触动。 单位宿舍的生存使你失掉了某些精微的感受能力:你冷落了月色,忽略了雨声,你对四季的流转渐渐迟钝,你甚至对这些失去也不再动心。然而,如果你是所谓 “文人 ”的话,这实实在在的失去,会使你察觉到自己人生的荒芜。偶尔,在工作的间隙,我仰在椅背上,会想起一条长长的雨巷,夹巷的高墙散发着土腥味儿 ,一
17、枝伸出在巷上的树枝,滴一串凉凉的水珠在脖子里。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唯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那小院中的雨。 一九九三年十月 (选自独语,有改动 ) 注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 1945年,在 20世纪 50年代末的 “反右运动 ”中,被归为 “右派子女 ”,饱受磨难。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 A文章以雨中为题目,串起了作者人生中的很多经历。 “雨 ”成为本文的线索。 B首段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以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特有情调,令人浮想联翩。 C “发觉了雨
18、的脏 ”,一语双关,暗示了作者从此以后需要面对与忍受的种种境遇。 D作者无力克服时时泛起的疲惫,其根源是她当时年龄尚小以及心性的柔弱善感。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认识,真实可感。 【小题 2】童年、少年、成年三个年龄段中的雨,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简要概括。 (6分 ) 答:_ _ 【小题 3】 “那小院中的雨 ”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5分 ) 答:_ _ 【小题 4】有文论家说:做叙事文时,人称不宜经常更换,最好始终如一。本文在人称使用上却不断变化,请结合不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 (150字左右
19、)(12分 ) 答:_ _ _ _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示例: 童年时,小院中的雨让作者感到单调却也安适; (2分 ) 少年时的雨,虽温馨却令人更多地感到阴郁与荒凉; (2分 ) 成年后则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而行旅和美好记忆中的雨则令作者偶有触动偶有感怀。 (2分 ) 【小题 3】示例: 突显作者情感:强化 “小院中的雨 ”的安适、温润、幽深等特点,强调 “小院中的雨 ”是自己一生中最感滋润最具情调的。 (2分 ) 深化 “雨中 ”题旨:强调 “小院中的雨 ”所勾起的童年经验使 “人生的荒芜 ”得到美化和抚慰。(2分 ) 增强表达效果:首尾呼应,反复强调,富于抒情性和
20、感染力。 (1分 ) 【小题 4】示例:本文人称多有变化,但并不让人感到杂乱,看似随意,实则是情感 表达的需要。如第一段写童年那小院中的雨,文章用第二人称 “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 ”,好似在与童年的自己对话,亲切自然;而第 段、第 段、第 段的后半部分,作者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时,情感强烈,催人思考,雨对作者来说其实不只是自然气象,而是融入了某种生命感触的象征物。如第 段前半部分说人生的荒芜与苍凉,是你我都可能有的感受,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好似与我们每个人亲切交流;后半部分写自己的想象与渴望,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只属于作者,不一定属于你我,所以用第一人称表达,真实
21、可感,而且正因为 是作者生活经历所致的感受,情感真挚强烈非 “我 ”不可信:两种人称变化使叙事更为生动,用语更显细腻,也更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试题分析: 【小题 1】 B “拟人手法 ”不正确; D.“其根源 ” 不正确。 试题分析: 【小题 2】 “告别童年之后 ”“成年之后的人生中 ”这些词句将文章的层次按时间划分开来,在每个阶段的雨中作者都有不同的感受,并直接写出了这些感受,只要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即可。如 至 段写青少年时的雨,作者有 “温馨 ”更有 “阴郁 ”“荒凉之感 ”。 试题分析: 【小题 3】 “那小院中的雨 ”在文中出现 过三次,分别在第一段的开头、结尾
22、和文章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这一句话反复出现,强化了小院中雨的特点,那是童年时的雨,是让作者感受到 “尽管单调却也安适 ”的雨,是让作者 “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 ”的雨,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时的雨的感受。而且文章第 段说: “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唯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这些语句表明了童年时对雨的感受是作者似乎 “漠然 ”的生活中的一点慰藉,一份美丽,一些希望,于是强化 “那小院中的雨 ”,也就是在强化作者的这 种人生感触,突出文章主旨。另外从形式上看,文章首尾两处出现这一句话,正是首尾呼应,而结尾一段以此独立成段,明显是回味感叹,抒情性极浓,是作者要加以强调,以增添情韵的地方。 试题分析: 【小题 4】解答这道试题,首先要有人称方面的知识,知道每种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增强真实性、亲切感,似作者亲历。第二人称的作用:富于亲切感,似作者与我们娓娓而谈。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公正,似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陈述 )。其次要对本文人称使用有一个明确的看法 (好,还是不好 )。另外,要能结合文内相关内容具体分析阐释, 能做到自圆其说,这是得分的关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