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苏淮安涟水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青 苔 /舌 苔埋 葬 /埋 怨人 宁 可 /宁 缺毋滥 B漂 泊 /淡 泊参 差 /参 考书门 槛 /直栏横 槛 C 伺 候 /伺 机古 刹 /一 刹 那呜 咽 /细嚼慢 咽 D 攒 射 /积 攒炮 制 /炮 子儿 屏 风 /屏 息以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多义字的字音,对多音多义字应以义定音。 A 项,苔,有两个读音,读 ti音与植物有关,读 ti音与舌有关,因此,前者读 ti,后者读 ti;埋,多音字,也有两个读音,一读
2、 mi,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或指隐藏。二读 mn,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责怪,所以前者读 mi,后者读 mn;宁一读 nng,意为平安,安定;一读nng,指情愿。两者读 nng; B项,泊, b,停船靠岸; p湖。一作动词,一作名词,从这两方面来看,此对都读 b;参,多音字,有 “cn ”“cn” “shn ”三种读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读 shn;长短不齐,如参差,读 cn;加入在内,读 cn。据义,前者读 cn,后者读 cn;槛,一读 kn,指门下的横木,亦作“门坎 ”,亦称 “门限 ”;一读 jin,指栏杆,也指兽类的圈。据此可知,前者读kn,后者读 jin
3、; C项,伺,有两个读音,两个释义。读 s 时指观察,侦候;读 c 时常指在人身边供使唤或照料饮食起居。读 s 时更接近本义观察,从而可以引申出根据反应做出听从使唤或照料的意义。据词义,可知前者读 c,后者读 s;刹,一作名词,读 ch;一作动词,止住,读 sh,此对都读 ch;咽,一读 y,指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一读 yn,作名词, 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三部分,指 咽喉;一读 yn,作动词,指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所以,前者读 y,后者读 yn; D项,攒,一作名词, zn 积聚,积蓄;一作动词 cun,聚,凑集,拼凑。 此对分别读 cun,zn。炮,一
4、读 bo,指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一读 po,指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一读 po,意为烧。此对前者读 po,后者读 po;屏,都作动词,一读 png,指遮挡;一读 bng,意指除去,排除,抑止(呼吸)等,由此可者前者应读 png,后者应读 b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 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 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中央在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 B当地时间 9月 30日上午,中国驻叙利亚使馆遭到一枚迫击炮弹袭击,中方对此感到震惊并强烈敦促叙利亚有关
5、各方严格遵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马杜罗此次访问中国并与习近平总书记举行会谈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本句的主语是 “中央 ”,还没有表述完整,就转换到另一个陈述对象 “各地 ”上去了,应该把 “在 ”调到 “中央 ”前面; C项搭配不当, “赢得的 ”与 “胜负 ”一面两面搭配不当, “胜负 ”改为 “胜利 ”。 D项,句式杂糅, “主要目的是 ”与 “为了 ”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应删去 “主要目的 ”或 “是为了 ”。
6、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使弃曹操而他往。 (三国演义 ) B边城以 20世纪 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 话小
7、说,和狂人日记一样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力作。 D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 “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 ”,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 “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 E呐喊中所展示的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 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 “涅磐 ”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答案: AC 试题 分析: A曹操刺杀的是董卓 C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考点:识
8、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 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
9、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 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
10、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骚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 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 “不道德 ”的安娜 卡列尼娜 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 “领导 ”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而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
11、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 【小题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小题 2】指出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6分) 【小题 3】细读全文,说说 “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 ”中的 “事 ”包含哪些内容。( 6分) 答案: 【小题 1】开篇提出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的问题;其次,分析优秀作家后期出不了好作品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找到 “领导 ”和 “创作 ”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每点 2分) 【小题 2】运用了例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举名人的事例(或 “举
12、全国文联主席 ”这样的名人事例),使论证很有说服力。两种创作态度导致了两种结果的对比,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两种论证方法各 1 分,作用各 2 分) 【小题 3】对文艺创作要有独到的见解,真实刻画艺术形象,追求创作的审美自由。(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思路可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考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在回答时要具体化,比如开篇提出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的问题;其次,分析优秀作家后期出不了好作品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找到 “领导 ”和 “创作 ”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具体解答时,可按 “首先 ”“然后 ”(或接着) “最后 ”等来组织答案:。
13、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联想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再联系文本来确定。文章一开始论述时,就举了全国文联主席的例子。像这样的例子在文章还比较多,在例举这些事例的同时,其结果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文章采用了例举和对比论证。例证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突出了找到 “领导 ”和 “创作 ”的最佳契合点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观点,使文章的 观点更加鲜明。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这在文章的第四段中。题干又要求是联系全文,对文章的梳理,可
14、知文章的第二段有 “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这样的句子,它在第二段的结尾,因此本段应含有本题的答案:。此段通过例证,说明对文艺创作要有独到的见解。在下段中,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 ”很显然,第二条应是作家要做的事,那就是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追求审美的自由。把这样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本题的答案: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
15、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 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
16、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和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大门紧闭的家园。邻居看到他,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并告诉他,因为父亲种下亩把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他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之下,他渐 渐地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
17、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 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父亲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听了,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听了, “嘿嘿 ”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 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
18、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 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
19、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 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 4分) 【小题 3】 “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 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试探究小说以 “父亲的隔年花 ”为题的深意。( 6分) 答案: 【小题 1】 开导 “他 ”,却只是 “静静地坐着 ”, “什么话也不说 ”,用无声的陪伴让 “他 ”自己缓释; 特意带他 “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 ”,以
20、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 “他 ”的情绪,抚慰 “他 ”饱受创伤的心; 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 ”的坚韧,赞赏 “他 ”走出了低谷。( 4分,每点 2分,能结合两处情节作合理分析即可) 【小题 2】 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 4 分) 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 2分) 【小题 3】 呼应上文 “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 ”的情节; 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 “隔年花 ”作铺垫。(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 “他 ”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 4分,每点 2分) 【小题 4】 “隔年花 ”经历严寒的冬
21、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经历; “隔年花 ”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 儿子就是 “父亲的隔年花 ”, “隔年花 ”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 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冬, “父亲的隔年花 ”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6分,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就是说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班主任是个智慧的老师,或者说班主任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智慧,主要表现在对文中 “他 ”的开导上,开导的方式上。概括出这些内容就可以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
22、分析:要理解画线两处话所表现的人物的感情和心理,除了结合所给句子的内 容以外,还应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来把握。两处画线的句子,一处是动作行为描写, “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联系上文的具体语境,就可知道父亲的情感与心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几个月不见重逢的激动,二是没有照顾好儿子的愧疚。这些情感都包裹在这一搂中。第二处画线的句子一是神太 “笑 ”,二是语言描写,这是重点。对此理解,依然要结合父亲这种神态和所说话的具体语境,然后结合所说话的内容,也许是吧,是指上文儿子所说的话,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这说出了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 考点 :欣赏作
23、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情节的安排。小说中 “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这段叙述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作用,就是要考虑它与上下文的关联性。上文有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的情节,上与此呼应;下有看到父亲 重新振作后 “他 ”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所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24、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探究 “父亲隔年花 ”为题的深意,就是探究 “隔年花 ”的深层含义。对此,先要了解 “隔年花 ”的具体内涵。 “隔年花 ”是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的,在探究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父子俩都经历了寒冬,并最终走出了寒冬,如同 “隔年花 ”一样。对此,要具体分层来考虑和解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材料分析题( 15分) 贾宝玉以一 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
25、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也只能从这里开始,因而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他反对笼罩着生活的压迫、痛苦、哀伤、牺牲的烟雾,追求贯串着愉快、欢笑、青春、幸福的基调的合理的人生 不仅是在爱情领域里,而且是在整个生活领域里。 透过这种要求鲜明地反映出了人生的道路问题。它表明了封建自由的,不受任何干预而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历史的性质说,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中最根本的也是决定
26、性的因素。在那样一个强大的现实的压力之下,贾宝玉体现出了这种要求,绝不能解释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 【小题 1】宝玉生活的环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为什么说宝玉的反抗要求 “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要求 ”?( 6分) 【小题 3】 “叛逆者 ”宝玉的反抗具有哪些价值?请分条列举。( 5分) 答案: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一题较为简单,只要锁住答题区间就能求得答案:。文章中的第一句其信息内容比较明显, “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
27、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 ”抓住句中 “腐朽 ”“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 ”“礼教制度 ”等关键词,得出答案:并不困难。只是 “生活中充满压迫、痛苦、哀伤、牺牲 ”这 一点,比较隐含,答出这一点较为困难。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把题目中的 “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要求 ”这句话在文中找到,梳理一下短文可找到 “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 ”这样相关的句子,对此,就可以确立本题的答案:区间,这就是这句话的上文内容,然后截取其
28、中的关键词,稍加组织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从文中找到含有此相关信息的句子,如 “他所 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 ”“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 ”“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 ”“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 ”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
29、,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 逾日, 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 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
30、无一人称者。其轻如 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 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 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
31、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 之下。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 注 :红色 郁栖:粪土堆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 ) A日日长, 易 数器易:更新 B母 徐 衣其女衣徐:慢慢 C 命其左右 履 之 履:鞋子 D 竟 不知所从来到 竟:最终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吾 为 尔新其襦 不者,若属皆且 为
32、 所虏 B可取鱼骨藏 于 室 况吾与子渔樵 于 江渚之上 C膳 其 肉,味倍常鱼 而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洞人哀 之 石 之 铿然有声者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叶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在父母双亡之后,一直受到后母的虐待。 B后母为了捉那条大鱼,骗来了叶限的衣服,又支走叶限,然后用利刃砍死了大鱼。 C有人告诉叶限只要向鱼鳞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叶限果然如此。 D陀汗国王让人试穿金线鞋子,除了叶限,其他人的脚都比鞋子大。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
33、,常令樵险汲深。( 3分) ( 2)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4分) (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小题 1】 试题分析:履,穿上。 “命其左右履之 ”,之,是代词, “履 ”在代词 “之 ”前,应充当动词。而 C选项
34、将 “履 ”解释成 “鞋子 ”,显然是名词性的,所以错误明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前有主 语 “吾 ”,后有谓语动词 “新 ”,为应作介词,替;“为 所 ”为固定结构,为也为介词,被。 B项, “于 ”为介词,其后都是表处所的名词,所以都作在。 C项,代词,它的;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D代词,她们;定语后置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向鱼骨祈祷。原文说 “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可见不是向鱼鳞祈祷,而是向鱼骨祈祷。 考点
3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所给的句子,要理解所 给的句子;理解后,要做到规范翻译,还需对所给的句子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其句型,关键词语的用法。本题所给的几个句子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特点鲜明。第一句, “为后母所苦 ”被动句, “樵险汲深 ”为省略句,即樵于险,汲于深;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柴;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深山,高山;深也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深水,深潭。第二句中, “乃哭于野 ”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好词序; “被发粗衣 ”中,被,同“披 ”;粗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粗布衣服。第三句 “亦不之虑 ”是宾语前置句,此句的 “虑
36、”为怀疑的意思,此句可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的年末),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嫌弃,后母常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偷偷地把鱼喂养在盆里。鱼一天天长大,叶限换了好几次盆子,大到盆子放不下的时候,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她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 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
37、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来到池塘边,鱼就不再出来。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看不到鱼。就骗叶限说: “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 ”于是把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然后又让她到别的泉水那里去汲水,路程计有上百里。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把头露了出来,后母趁机把它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味道比一般的鱼强数倍,后母把吃剩下的鱼骨藏在了粪坑里。过了一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 跑到野外悲伤地哭泣。忽然有个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 “你别哭了,你的鱼被你母亲砍死吃掉了!骨头扔在
38、粪坑里,你回去后,可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 ”叶限采纳了他的话,果然金玉珠宝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参加了,让叶限在家里看守庭院中的果树。叶限等后母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也跟着去了。后母的女儿认出她来,就告诉她母亲: “那个人很像姐姐。 ”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 ,丢了一只鞋子,被一个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部落临近海岛,岛上有个叫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几千海里。洞人把那只
39、金线鞋子卖给他们,陀汗王得到后,让左右下人穿上去试试,脚最小的穿上去鞋子也差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的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派人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若有同样的妇女穿的鞋子,就报告抓来。找到叶限,让她穿上试试,然后就相信了。于是叶限 又穿上翠羽衣和金丝鞋进见,容貌如天上的仙女。这才向国王陈述事实,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国。后母和她的女儿们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 “懊女冢 ”。 国王把叶限带回
40、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向鱼骨祈求,得到无数珠宝。过了一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百斛珠玉隐藏起来,以金子为界限,等征讨叛军作乱时,国王决定挖出珠宝供养部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达行在所(其二) 杜甫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 行在所,朝廷临时所在地。至德二年( 757)四月,杜甫乘机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曾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
41、逆境中恢复过来。 【小题 1】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分) 【小题 2】诗中是怎样表现 “喜 ”这个主旨的?( 4分) 【小题 3】宋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 小题 1】旧日在长安叛军纵横的紧张时局以及自己惊魂未定,度日如年的凄凉生活。 【小题 2】作者 “喜 ”,是激动和喜悦。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 【小题 3】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在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感情是不平常的
42、。看似语无伦次,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解答时要注意 诗句中的 “秋思 ”和 “凄凉 ”这两个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昨天还在逃命,今天活着回来,随时有作鬼的可能。然后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比唐肃宗。中兴有望,故 “喜极而悲 ”。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的重
43、点在 “意若贯珠 ”这几个词上。就是要结合诗句来说明“意若贯珠 ”,也就是这首诗的结构看似有点零乱,实则是散中见整。全诗都是围 绕诗人的内心这种真实的感受来写,诗人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诗人这样写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这其中的情,就是 “珠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近来抗日剧雷人剧情引起网上热议:英雄徒手撕鬼子,掷手榴弹炸落日机,匪夷所思的武功秒杀数百敌军,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 “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 “打死的鬼子都够围地球三圈了 ”。( 5分) 对于上述现
44、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 成理) 答: 答案:示例 1:反对这种做法。( 1)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2)当人们真正把历史剧当成武侠剧,把我们的耻辱当成过目即忘的电影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磨难的背叛。( 3)不尊重历史更不尊重科学,严重降低了艺术品位,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4)缺乏严肃的态度,形成不良的风气。 答案:示例 2:赞同这种做法。( 1)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看着解气。( 2)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3)大家就是为了图个乐子,不必太当真。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是简明连贯,言之成理。这就要求答题时 ,观点要鲜
45、明,简洁,也就是是赞成抗日剧的雷人剧情,还是反对这种做法。言之成理,就是理由要充分。赞成这种做法,就是这种做法的目的有哪些;反对的理由,就是这种做法的后果。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4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2分) 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 2分) 答案: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有一艘破烂欲沉的船,船上有 5个人拿着锯、斧等工具紧张地锯拆大船来制造着各自的小船。(评分标准: “波涛汹涌的海面 ”, “破烂欲沉的船 ”1 分, “5 人锯拆大船 ”, “制造各自的小船 ”1分) ( 2)讽刺那
46、些自私自利,罔顾集体的人与行为。评分标准: “讽刺 ”1 分, “自私自利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试题分析:要认真观察画面,看画面有几个组成部分,在说明时应分别描绘这几个画面:一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二是破烂欲沉的船,三是五个各自锯拆大船造小船的人。其漫画主旨的揭示,就要认真地结合这几个画面来考虑。要明白这几个画面分别指代什么意义,大船代表一个整体和集体,各自的小船指每个人的利益。把握了这些,就可以答出漫画的题旨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著导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10分) 【小题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处)( 6分) 子厚之贬其忧
47、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 未为达理也。惟渊明则不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音。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二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也! 【小题 2】文中的子厚是谁?请写出他的一篇作品。( 2分) 【小题 3】作者说 “观二人之诗 ”可 以 “论贤不肖之实 ”,根据文意,说说二人之“贤 ”“不肖 ”的具体表现。( 2分) 答案: 【小题 1】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 【小题 2】柳宗元 例: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 【小题 3
48、】陶渊明忘怀忧乐,随遇而安;柳宗元不能忘怀忧乐,不能通达事理。 【小题 1】 试题分析:断句要先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最好能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当然,也可结合相关的信息来断句。一是可注意句中的名词,也就是确立其在句中的主语或宾语。二是借住文言虚词,比如用于句首或句末 的文言虚词,如“者 ”“固 ”“然 ”等也是断句的有效依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子厚是柳宗元的字, 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 1世称“柳河东 ” “河东先生 ”。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 “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 “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