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 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B染发已成时尚,年轻人可以随心情改变头发的颜色,配合服饰和妆容,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老年人也可以 白发如新 。 C NBA总决赛上,詹姆斯一个眼神示意,韦德 心领神会 了他的意图,一个假动作摆脱了对方的防守,快速杀到篮下,飞身劈扣,得到关键两分。 D动物权益保护组织指出,每年都有大约 3 8万只动物为新产品的试验而白白牺牲,这种牺牲动物的做法是欧盟所 令行禁止 的。
2、答案: A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A“激浊扬清 ”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此处合乎语境; B“白发如新 ”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此句望文生义或对象错配; C“心领神会 ”不能跟宾语; D令行禁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选项运用似是 而非。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一段话已打乱顺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
3、须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四个选项全在末尾,无需考虑; 是明显的观点句,全段中中心句,在段首,排除 B D两组。然后只看 两句哪个在前就可以了, 句中“这种精神
4、”近指,应该是紧承上句( 句)的 “这 ”也就是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所以答案:是 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参与制定国际发展议程等倡议。 B不仅秋海棠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吐血、月经不调和胃溃疡等。 C这个积涝预报系统综合了地理地貌、排水系统、降雨分布等因素,可提前预测预报全市各易涝点的强降水和易涝区域。 D关于因人体实验而造成约 3000人死亡的 731部队,联合国军司令部在战后承诺不追
5、究其战争责任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语序不当, “不仅 ”应在 “秋海棠 ”之后,此句是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注意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关系,前句的主语 “秋海棠 ”,后句表面是 “花、叶 ”实际还是 “秋海棠 ”,主语一直应该主语在前; C成分赘余, “提前 ”和 “预测预报 ”重复; D语意不明,我方还是 731部队死亡 3000人,没说清楚。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
6、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天叫一候, 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候 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 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
7、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 360度,共经历 24个节气,每月 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 “中气 ”,它们是:雨水、 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 ”和 “中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 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 “节气 ”和 “中气 ”统称为 “节气 ”。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
8、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 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
9、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 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
10、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 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 1】下列对 “二十四节气 ”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 5天叫一候, 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候 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
11、人民生活有广泛的 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题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一年共经历 24个节气, “节气 ”“中气 ”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节气 ”。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 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
12、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 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 “惊蛰 ”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 “
13、惊蛰 ”一说。 Ks5u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B对应的原文“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选项为 “
14、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 ”,张冠李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C对应的原文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 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选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误划类别。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项 A对应的原文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选项为 “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范围由 “一些 ”变为 “所有 ”,混淆范围;选项 C对应的原
15、文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中 “惊蛰 ”反应的是 “自然 物候现象 ”,只是用北方举例,不能说南方没有惊蛰,选项曲解文意;选项 D对应的原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项把原因和结果颠倒,因果倒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 梁实秋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 “资本家的乏走狗 ”“与抗战无关论 ”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
16、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 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
17、对他的印象是: “他的谈吐,风趣 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 “中国性 ”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 “中国性 ”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 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 “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 ”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
18、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 7月 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 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
19、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到南京我很失望 ”, “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 ”, “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 “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 “急速离开南 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 “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 ”的情景,梁实秋 “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
20、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 “雅舍 ”,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 舍, “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
21、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 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 雅舍 。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
22、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小题 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 “资本家的乏走狗 ”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 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 “中国性 ”的作家之一。 D面对 “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 ”,梁实秋 “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23、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小题 2】简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传主 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6 分) 【小题 3】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 “中国性 ”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 “中国性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6分) 【小题 4】文章说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D E ( D项 2分, E项 3分, A项 1分)。 【小题 2】 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引用梁锡华、余
24、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丰 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每点 2分,答 3点给满分) 【小题 3】参考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观点 2分) 具体表现在: 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 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 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 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
25、 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阐发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4】答案:示例一: 我更喜欢鲁迅。( 2分) 理由如下: ( 1)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 Q 正传揶揄了 “精神胜利法 ”,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 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 “民族魂 ”。(结合文本阐述 1分;联系实际 2分,举一例即可) ( 2)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 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结合文本阐述 1分,和梁实秋先生
26、进行比较 2分) 答案:示例二: 我更喜欢梁实秋。( 2分)理由如下:( 1)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结合文本阐发 1分;联系实际2分,举一例即可)( 2)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 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以上一条 3分,有理有据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
27、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 A 项 “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 “很多 ”。 B项错在 “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C项错在 “是迄今最具有 中国性 的作家之一 ”,据原文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 中国性 的作家之一 ”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手法的题目,主要手法是 “引用 ”引用主要的作用是真实可信,属于侧面描写,
28、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答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 “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 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
29、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目是 “鲁迅 ”和 “梁实秋 ”更喜欢哪一个,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最好答 “梁实秋 ”因为文本就在眼前;不必舍近求远。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结合原文列举事例,答题时注意自圆其说,有
30、理有据。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不灭的街灯 长笑 一个小镇,一个老人。 小镇很小,小的只有一条主要街道。 老人也已经够老,年轻些的甚至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 “七爷 ”,这是大家对他的官称。 近些年来小镇很兴旺,不仅人丁,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所以一到了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有人说这是因为小镇的风水好,而这风水就是每当过年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就挂满了街灯。 街灯是小镇的一景,一到腊月二十九,这街灯就高高地挂了起来,一行行,一串串,把这条街道照得彻夜通
31、明。 七爷自己都记不清管这街灯管了多少年,小镇上年轻的人更说不清,就知道管灯 的是七爷,仿佛七爷管灯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生产队的时候有人给记个工分,有队里给出做灯的材料,后来生产队没了,七爷就在街上挂了个箱子,谁往里放点钱就放点,七爷收了都是拿来做灯。所以这灯都是大家的,大家也都爱护这灯。 七爷越来越老了,小镇过年时街上的灯花样却越来越多:荷花灯,西瓜灯,各种动物灯,七彩百鸟灯,吉祥宫灯,走马灯,粉红映着碧绿,水蓝托着金红。没有人知道七爷弄出过多少种花样的灯,也没有人知道七爷凭着什么给大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灯。 七爷不是个爱说话的人,除了指挥人们挂灯,他都很少说话,人们只知道挂好灯后他就 一趟趟地
32、在街上来回走,对着每一盏灯端详了又端详,看着来来往往看灯的人,对着那一街的流光溢彩。他也偶尔蹲下来,裹紧了身上的棉袄,掏出花两毛钱一盒买的红塔山抽上一颗,只要街上还有一个人,就会有七爷的身影。 突然有一年,县里有人知道了小镇的灯,过年的时候来了几个人,用拍电视的机器拍下了七爷挂的所有灯,还说要采访七爷,再拍拍他如何制作这些灯。镇上的干部告诉县里来的人,说七爷的家太乱,因为他一辈子都是打光棍,他那个家只有他一个人能住,就把七爷叫到镇长办公的地方。县里的人在七爷这里没有问出什么东西,因为七爷本就不喜欢多 说话,说了怕是也没用。后来,听说七爷上了县里的电视台,连同他的灯,也连同那许多看灯的人。 第二
33、年镇上一个发了的财主找到了七爷,叫七爷把街上收钱的箱子摘了,说所有做灯的费用他一个人出,只要求七爷在所有的灯上加上他的姓,七爷想了想,但竟把这么好的事给拒绝了,最后,气的那个财主说到了过年那天叫那条街道所有的灯停电。 固执的七爷还是照样做他的灯,照样在大街上指挥年轻的人挂灯,村里有人知道了那件事,就有人来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但是,没有人能说得动那财主,也没有人能说得动七爷,于是,在小镇人的心里就暗暗地多 了一层担忧。但七爷还是照样用村里人集起来的钱去买做灯所用的东西。 年终于到了,小镇的表面上依旧是充满了祥瑞,街道上也满都是七爷挂的灯,人们看到,已经佝偻了腰的七爷,在街道上来回走着
34、,他脸上那些沟渠显得更深,眉头也锁得更紧。没有人议论这件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担忧。看灯的人越来越多,但刚点着一会儿的灯却突然灭了,于是人群里爆发了一片骂声。 也不知道是谁提的意,人们自发地集中在一起,大家凑钱买来了蜡烛,年轻人帮着把蜡烛点着放进灯里,于是,小镇的街道上一片欢呼,人们又开始在街道上观灯。 但是,这是小镇的人们最后 一次看灯,因为七爷走了,是过了年后重病一场走的,在他走的那天,小镇的街道上挂满了他自己制作的灯。但是,打那以后,再过年的时候小镇的街变得黑暗了,这黑暗带给小镇的人无尽的别扭,于是,就又想起了七爷,想起曾经不灭的街灯。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35、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镇人丁兴旺,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许多人慕名前来看灯,所以一到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而街道上挂满的街灯,使得小镇的风水很好。 B多年来七爷义务为小镇管灯、做灯,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七爷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灯也给小镇增添了 风采,看灯也成为了小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C七爷爱灯,灯也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财主断电的事给七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含恨而去,给小镇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D因为七爷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所以家里就显得很乱,而这也造成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往,为人偏执。 E村里人知道了财主强迫七爷的事,有人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表
36、现了小镇人的心里对七爷处境的担忧,也反映了善良的人们的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的一面。 【小题 2】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方法表现七爷做灯的技术很好,具体体现在 哪些地方?( 6分) 【小题 3】请概括七爷的性格特点。( 6分) 【小题 4】文章题目说街灯 “不灭 ”表达了什么感情,给你什么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 B3 分, E2 分, C1分)。 【小题 2】 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 小镇的灯花样繁多。 七爷的灯上了电视台。 停电以后,人们点上蜡烛也要观灯。 没有灯,人们感到别扭,不忘七爷和街灯。 【小题 3】 沉默寡言。 不谋私财,淡泊名利。 执着
37、的热爱着街灯。 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答对三条给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每到过年小镇 就挂满街灯,表达了小镇人对街灯的喜爱。 表达对七爷执着地爱灯、制灯的赞赏。 人们克服了财主的阻挠,买来蜡烛代替电灯,使街灯不灭,表达了村里人们对恶势力的不满和愤怒。 七爷走后,再无人制灯,但小镇人对七爷的怀念,对街灯的怀念之情永远 “不灭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 执着才能成功(执着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为百姓做好事,人们会永远铭记。 做人就要有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勇气。(或可有其他启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出 2点即可,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
38、 “五位一体 ”的分析,结合 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 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
39、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 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
40、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 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A街灯使得小镇的风水很好是部分人并不科
41、学,或不完整的看法。 C原文无据,推理具有或然性。 D“为人偏执 ”错,对待财主的态度不是偏执,而是坚持原则,这正是文章对七爷的赞美之处。另,“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家里很乱 ”与他 “孤僻的性格 ”的形成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系。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 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塑造手法的题目,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主要是作者的评论、文中人物的评价以及主要人物对其他人的影响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归纳后得到答案:。文中的重点句子: “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 ”“
42、小镇的灯花样繁多 ”“七爷的灯上了电视台 ”“停电以后,人们点上蜡烛也要观灯 ”“没有灯,人们感到别扭,不忘七爷和街灯 ”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文中重点的句子: “仿佛七爷管灯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没有人知道七爷弄出过多少种花样的灯,也没有人知道七爷凭着什么给大家做
43、了这么多年的灯 ”“只要街上还有一个人,就会有七爷的身影 ”“但竟把这么好的事给拒绝了,最后,气的那个财主说到了过年那天叫那条街道所 有的灯停电 ”。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 “不灭 ”在文中是标题,并多次出现,应该和文章的主旨有关,答题时注意和小说的情节、标题、人物、主旨联系。启示应从精神方面探究,如 “每到过年小镇就挂满街灯,表达了小镇人对街灯的喜爱 ”(情节),表达对七爷执着地爱灯、制灯的赞赏;(人物)人们克服了财主的阻挠,买来蜡烛代替电灯,使街灯不灭,表达了村里人们
44、对恶势力的不满和愤怒。(主旨)七爷走后,再无人制灯,但小镇人 对七爷的怀念,对街灯的怀念之情永远 “不灭 ”。(主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 禽戮之,诏书褒美。
45、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 。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 “今敌众若此,而 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
46、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 ”翰等曰: “万一不捷,则若之何? ”延进曰: “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还,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 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 腹心。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注: 攻城八作壕砦使:负责后勤的官职名,砦(同 “寨 ”)。 (节选自宋史)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47、确的一项是: A晖 领 凤翔节度领:兼任 B 俾 以从事俾:使,让 C师 次 满城 次:驻扎 D士流以此 多 之多:多疑 【小题 2】下列有关内容都直接表现赵延进拳勇有谋的一项是: 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 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 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 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 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 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延进少年有为,作战英勇。王景崇据城造反的时候,赵延进随父亲赵晖讨伐叛逆,多次充作先锋;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入朝送捷报,受朝廷赏识而升迁。 Ks5u B 赵延进关心百姓,恪尽职守。太平兴国年间在襄州郡
48、任上时,不仅组织治水,杜绝汉江水患,而且在奉命督造八百副炮具时,也提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C赵延进应变得法,勇于担责。对辽作战时,他登高望敌,发现了本军布阵死板的弊病,在 大家不愿抗上的情况下,敢于独自承担罪责,后合兵进击得以大胜。 D赵延进深受百姓拥戴,皇帝信任。离任时,几千吏民守着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下,后皇帝下诏允许他留任一年;他能于军事,又是皇亲,所以被当做心腹任用。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 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2) 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4】 (1) 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定语后置、 “竞 ”“财贿 ”“哂 ”各 1分,句子通顺 1分。)(2) 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给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