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4.10KB ,
资源ID:318313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18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河南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河南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河南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何让公众对本地奶粉有信心 这不是奶粉的事,而是公众对整个链条的不信任,一旦公众信任了药品、食品,那么奶粉的问题也就 迎刃而解 了。 B为了慈善足球赛,罗纳尔多在环球电视台的节目中公开表示自己减肥的决心。他的减肥多少带着几分将自己 逼上梁山 的味道。 C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 “状元 ”,使人闻后无不 拍手称快 。 D气功大师王林诬指新京报记者 “收钱报道 ”并诅咒其 “你不得好死,你们

2、全家都不得好死 ”的无赖行径使其真面目 昭然若揭 。 答案: C 试题分析: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符合句意。 A迎刃而解:意为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符合语境意义。 B逼上梁山:原指水浒传里的人物被官府迫害,百般无奈之下,进了梁山泊好汉之一。现在指对于一种厄运,无奈之下,采取某种措施。符合语境意义。 D 昭然若揭:出自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符合语境意义。四个选项的成语

3、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 。依此类推, , “国学 ”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 ”学术文化 ”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 “国学 ” 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 “国学 ” 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 “国学 ” 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

4、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 “国学 ” 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语段阐述 “国学 ”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 “国学 ”的范围,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与前句 “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相呼应; 句用 “只要 就 ” 的句式紧承 “这样理解 ”, 句举例说明; 句中的 “凡是 ”紧承前句的 “依此类推 ”并和后句的 “包罗万象 ”相呼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 “制造型国家 ”向 “创造

5、型国家 ”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 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B节前,股票指数围绕 2400点整数关口来回震荡,节后市场能否突破这一关口,维持强势上攻趋势,节假日期间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是关键。 C高中新课程改革自从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逐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走向 “合作、探究 ”的自主式学习。 D在携程旅游网发布的 2012年清明小长假旅游人气排行榜上,三亚高居榜首,其中康年、万豪等亚龙湾片区酒店预订率近 90%以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在 “自主创新 ”后加 “能力 ”, C项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

6、乱,将 “自从 ”提到 “高中新课程改革 ”之前。 D项 “近 90%以上 ”前后矛盾。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的句子,以便此种类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 王亮 张滢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 “挖潜 ”、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学得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

7、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 5市 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

8、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 “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 “家 ”,是浙江。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 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社会学上有一个 “文化混血儿 ”的比喻: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 “想融而不能融 ”的困境。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

9、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 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可 “慢慢追 ”、 “慢慢撵 ”,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

10、系上的综合差 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说到底, “融入 ”属于深层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尚未 “破题 ”,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原有的城乡二元 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

11、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 “争利 ”现象。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因而, “融入 ”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发挥教育 “粘合剂 ”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 “两为主 ”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 “适应教育 ”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 合与创新的高度。 (中国教育 2012.5.9有删改) 【小题 1】下列不属于 “难以融合 ”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12、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小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 “流动的花朵 ”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 “身份意识 ”“文化冲突 ”“城市胸怀 ”等方面分 析说明 “流动花朵 ”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 “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 ”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 “难以融合 ”问题除了 “两为主 ”

13、“适应教育 ”,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为主 ”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要根治 “难以融合 ”,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D彻底解决 “难以融合 ”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 ”一说,原文无据。解答此类题一定要从整体上理解,原文中若找不到相关语句,就应考虑是否是无

14、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它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类似绝对的说法一旦在选项中出现,就要高度关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基本 ”说法有误,原文是 “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 B“主要源于 ”说法片面, “心理自卑 ”只是主观因素之一,尚有其他主客观因素。 C“只需 ”有误,表充分条件,原文 “而要 ”强调是必要条件。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15、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 “中国的脊梁 ”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

16、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 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 “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 自了汉 生活。 ”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 13岁的梁漱溟考入 “顺天中学堂 ”,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 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 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

17、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 “语不惊人死不休。 ”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梁漱溟先生认为, “自学 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

18、,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 (即中国问题 )。 ”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 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 西海西沿 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

19、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 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 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 父亲梁济在 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 “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

20、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 “民主家庭 ”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 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

21、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 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 “深厚 ”。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 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小题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 请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 “这个世界会好吗 ”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

22、都称得上 “中国的脊梁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 答案: 【小题 1】 ECB(选 E得 3分,选 C得 2分,选 B得 1分。) 【小题 2】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每点 2分,共 6分 ) 【小题 3】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 (每点 2分,共 6分 ) 【小题 4】示例: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

23、苦干的人,有拼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堪称 “中国的脊梁 ”。是父亲梁济的言传身教教会儿子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道理。父亲的死 “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是以身殉国,是舍生取义,父亲也是 “中国的脊梁 ”。 (观点 2分,能结合文本分别从梁漱溟先生和父亲梁济两个方面阐述 6分,共 8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这个 民主家庭 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理解错误; B项父亲的自尽 “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

24、新也 ”; D项 “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 深厚 ”属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抓住第 7段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 “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 “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这些句子加以提炼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抓住第 1段、第 2段 与第 3段中 “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 13

25、段中 “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这些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首先要肯定梁氏父子都是民族的脊梁,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开阐述理由,理由一定要充分。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

26、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 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

27、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 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说,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

28、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 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

29、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 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于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自己弄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 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

30、再悬壶矣。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定风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B小镇屠夫每日杀一头猪到城里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里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描景状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 展创新,赋予其新的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D小镇屠夫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是小

31、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老者说将给屠夫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桌,且要求屠夫这七日 “仍在此桌杀猪 ”,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小题 2】小说第一段所写 “小镇 ”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 “老者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这篇小说以 “定风珠 ”为题,有何妙处?请从 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 【小题 1】( 5分) CDB(选 C得 3分,选 D得 2分,选 B得 1分,选 A、 E不得分。 ) 【小题 2

32、】( 2)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 2分)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不受世俗干扰,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 “民风淳朴 ”的主题提供背景。( 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老者 ”乃是一名中医。( 1分) 有见识,有私心,有心计。经过观察,他知道杀猪案桌内有蜈蚣,有定风珠,但怕被 “敲竹杠 ”,便不动声色的要出钱去购买杀猪案桌。( 2分) 坦白爽快,能自省,颇具风骨。见杀猪案桌已毁,便告知屠夫案桌秘密,且自剖 “偏狭 ”、 “心不达、艺不精 ”;在屠夫言行的感召下,更是 “摘牌罢医 ”,表现出对做人境界的极高追求。( 3分)(意思对即可)

33、【小题 4】观点一:使小说主题思想集中、鲜明。( 2分) 定风珠和当地民风相因相生,是淳朴民风的象征;至定风珠现形,小说主题也由隐而显;( 2 分) 题目一语双关,定风珠可治百病,也医治了贪念,并将做人的淳朴之风 “定格 ”在这个古朴的小镇;( 2分) 通过定风珠,表现了作者对小镇淳朴民 风、屠夫的古朴性情及 “老者 ”的自省自励品质的赞美之情。( 2分) 观点二: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2 分) 定风珠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之物;( 2分) 定风珠使小说人物 “屠夫 ”“老者 ”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古朴淡然,后者心有贪欲之念;( 2分) 定风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屠夫的豪

34、爽,使有贪念之人幡然自省,返璞归真;屠夫的淡然,使老者放弃悬壶,追求更高的做人境界。( 2分) 观点三:使小说情节结构巧妙、高明。( 2分) 定风珠有贯串全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分) 小说以定风珠制造悬念,前面老者 “起早 看杀猪 ”,又“不看杀猪看案桌 ”得以揭谜,待定风珠现形,令读者拍案惊奇;( 2分) 屠夫面对 “到手的富贵 ”(定风珠),淡然无悔,使老者 “摘牌罢医 ”,结构上异峰突起,又突然收束全篇。( 2分)(观点 2分,每个要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 “渲染了悲凉气氛 ”,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

35、,故分析失当。 B、主要是对屠夫的信任,说 “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 E、让屠夫这七日 “仍在此桌上杀猪 ”,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 ; “老谋深算 ”的分析也用词过重。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时仔细阅读第一段就能筛选出,回答第二问时要考虑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的作用,另外还要考虑本段处在第一段的位置上,应想到为下提供背景类似的词语。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

36、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 “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陈述观点并分析。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应紧紧围绕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四个关键词语来考虑。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 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

37、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 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 “吾于汝何如, 乃相背耶 ”赐曰: “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

38、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 枉 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 “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 溺 佛教,有罪者不刑, 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 “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 ”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 轻 之。为同官赵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

39、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 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 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景隆 讦 赐 罪亚齐、黄讦:攻击。 B 枉 道省母枉:曲绕。 C梁武、元顺 溺 佛教溺:沉溺。 D帝意 轻 之轻:轻佻,轻浮。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 “不识大体 ”的一组是( 3分) 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 B

40、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 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 倒地而亡。 【小题

4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译文: ( 2)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 译文: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4】( 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得同情。(关键词 “睽 ”“遽 ”“矜 ”的翻译各 1分,句意通畅 2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朕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是才能不足罢了。 ”(关键词 “微 ”“固 ”“短 ”的翻译各 1分,句意通畅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轻:轻视。只要理解准确

42、“轻 ”后面的 “之 ”是代词,就可断定轻的意思为 “轻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句中 “去 ”是 “离职 ”的意思,是表现郑赐识大体的,可排除 AC;根据原文 “赐曰: 尽臣职耳 ”可断定 是侧面表现郑赐是识大体的,可排除 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原文的表述是 “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 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43、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 “暌 ”应为 “分离 ”, “ 遽 ”应为 “马上 ”, “ 矜 ”为 “同情 ”;第二句中 “微 ”为 “如果没有 ”, “固 ”为 “固然 ”, “短 ”为 “不足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 “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 ”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译文: 郑赐,字 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

44、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 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 “靖难 ”,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 “我对你怎么样,为什么背叛我? ”郑赐

45、说: “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所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 “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 ”下诏恢复了

46、他的官职。 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 “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 ”当年六月初,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 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 “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 ”皇帝说: “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 ”终于没有同意。 郑赐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 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

47、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 ”话未说完,明成祖说: “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 ”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 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寒 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 【小题 1】本诗第二句中的 “怯 ”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小题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

48、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怯 ”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3分) 【小题 2】写出了海棠 “不惜 ”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分析表面对春寒的怯意,又要结合注释品味深层含义,即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回答时既要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更要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即体现的诗人的性格特征。诗中的 “不惜 ”与 “独立 ”是答题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