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32.46KB ,
资源ID:318619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186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

1、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 “不确定性的消除 ”,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 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 “新闻素养 ”?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

2、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 “准新闻 ”甚至 “伪新闻 ”层出不穷。 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 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 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3、? 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 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 “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 ”,要么是 “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

4、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 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 1】第 段加点词 “困境 ”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 2分) 【小题 2】第 段从 和 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 2分) 【小题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5、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 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 B C D 【小题 4】下列有关受众的 “新闻素养 ”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 5】联系全文,分析第 段的作用。( 3分) 【小题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5 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

6、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 “不明飞行物 ”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答案: 【小题 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小题 2】原因 表现 【小题 3】 D 【小题 4】 C 【小题 5】第 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 入。 【小题 6】略(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 【小题

7、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法是,首先联系词语的本义思考,然后把词语放在句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困境 ”本义是指困难的处境,放在句中考虑, “这种 ”,提示考生要到上文寻找答案:。上文说 “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不确定性的消除 ,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可以总结出答案:应是,信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但也会增加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 为理解 B。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8、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点。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仔细阅读相关文段,找到题目对应的区间,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总结答案:。本题从文段内容看,第 段第一句话是总述,第二句以下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应题目要求的区间是第二句话及以下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先从历史和现状阐明了 “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 ”的原因,然后列举了现实中存在的 “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 ”的 两种具体表现;从题干提示看,考生的答案:应从两个方面总结,并且每一方面限定在两个字,考生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9、,本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原因和表现。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 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结合上文来看,第五段方框处的内容应该是阐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更不能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真相。 句中的 “因此 ”,标

10、志此句是总结,应排在最后,由此排除 B项; 句说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 句说明常识有时会遮蔽真相, 句说明把常识作为判断真相的标准的弊端, 按逻辑顺序排列,由轻到重,衔接紧密,由此排除 A项和 C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小题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考点。从高考来出题规律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4以偏概全; 5张冠李

11、戴; 6因果颠倒 ;7误划类别; 8无中生有; 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C项曲解原文。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是 “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而 “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 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 ”指的就是 “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 ”,所以说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与 “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

12、作意图 ”考点。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从内容上看,第 段的关键句是 “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 ”,由此可以概括出,第 段的主 要内容就是指出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从结构上看,第 段是文章结尾段,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照应上文、卒章显志、照应题目等等,本文第 段探讨了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 ”,第 段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了受众缺乏 “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第 段讨论了真相与常识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从第 段到第 段层层递进,所以,第 段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

13、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6】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 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考点。本题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第 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本题新闻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报道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 ”“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 ”说明这个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二)报道的内容是否完整,从所供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 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

14、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三)报道者是否提供经过检验核实的证据, “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 ”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四)这则新闻是否有其他意图, “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 ”,表明该则新闻报道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 ”做广告的意图。考生可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答案:,表达要准确、逻辑要严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 F奥尔 森 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

15、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 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 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 我也不知道听什么 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 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

16、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 -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 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 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 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

17、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 飞溅 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

18、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 “宁静无价 ”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约翰 缪尔曾说: “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 ”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

19、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 镇静。 当奎蒂科 -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

20、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 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 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

21、恢复。 【小题 1】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 【小题 2】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 段的景物描写。( 4分) 【小题 3】赏析第 段中加点词 “飞溅 ”的精妙之处。( 2分) 【小题 4】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 “不仅仅是树 ”?( 2分) 【小题 5】对第 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 静的欢乐。 【小题 6】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 5分) 答案: 【小题 1】该句将湖泊比喻为 “

22、一块巨大的海绵 ”,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 “巨大 ”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小题 2】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小题 3】 “飞溅 ”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小题 4】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小题 5】 B 【小题 6】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

23、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中的本体、喻体,然后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 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 “它 ”,喻体是 “一块巨大的海绵 ”,结合上文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 ” 可以判断出 “它 ”指的是 “湖泊 ”;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 “吸 ”的功能,海绵能吸水,而湖泊 “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

24、海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 “巨大的海绵 ”,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 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视觉、听觉,

25、仰看、俯视 (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 文第 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 “攀登 ”“起伏 ”“悬 ”“伸向 ”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平视地平线 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 “火球 ”、 “白帐篷 ”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

26、手册 语文科 “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考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是,把该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既要指出该词语的含义、所用手 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从词义上看, “飞溅 ”的本义是 “向四周溅出,向四处迸射 ”,用在这里就写出了夜空之上群星闪烁的美丽画面。从手法上看,“飞溅 ”是动词,在地球上观看银河,相对来说是银河是静景, “银河 飞溅 ” 就把静景银河写活了,所以 “飞溅 ”采用的是化静为动的手法。考生按照上述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

27、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 “概括文 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点。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首先分析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从原文来看,作者说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 ”,这就需要考生首先明确 “这层意义 ”指的是什么, “这 ”提示考生向上文找答案:。从上文看, “约翰 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 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 ”,可以分析出, “这层意义 ”指的是 “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 ”。另外, “它们不仅仅是树: ”“冒号 ”起到了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还需结合下文思考,由下文 “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28、”可以分析出作者说红杉不仅 仅是树还因为它的存在能使人类清醒。最后总结,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5】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可分为几层。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第 段一共六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说享受宁静不必独处,第二 层的意思是说只有兴趣相投、品味一致的人才能共享宁静

29、。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 ”,“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 ”。由此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应为 B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6】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点。解答方法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首先明确文中写了哪几种声音,每种声音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出作者描写这种声音的意图是什 么,作者对两种声音的态度怎么样,作者写这两种声音对表达主题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写了两大类声音,一类是自然界的声

30、音,一类是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喧嚣声。自然界的声音,如第四段作者写到虫鸣鸟啼 “都显得遥远而模糊 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 ” 第六段,作者写到 “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 ”,可以分析出,作者写自然界的声音是为了突出宁静,自然界的声音是宁静的组成部分。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如第七段作者写这些声音 “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焦虑不安 、喜怒无常 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 ” 表明作者认为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破坏了宁静之美,是应该批评的;而第十段中 “当奎蒂科 -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

31、会是什么情景? 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 ”又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两种声音在本文中形成了对比,起到了突出 “宁静无价 ”这一主旨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 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17分)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 具 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

32、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 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 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 率 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 缘 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 “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 “不然,论大

33、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 遽 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 使司:指转运使官署。 榷:专卖。 【小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 1)每旬月 具 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 2) 率 一斛得八斗至者 ( 3)其间 缘 水置仓 ( 4)若 遽 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小题 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小题 3】对下列两句中 “以 ”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以河流湍悍 A 中的 “以 ”都是介词 B 中的 “以 ”是连词, 中

34、的 “以 ”是介词 C 中的 “以 ”都是连词 D 中的 “以 ”是介词, 中的 “以 ”是连词 【小题 4】第 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小题 5】第 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3分) 答案: 【小题 1】( 1)记录 ( 2)大致 ( 3)沿着 ( 4)立即 【小题 2】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小题 3】 D 【小题 4】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小题 5】第

35、 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 议的管理理念。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本题中 “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的意思是 “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 “具 ”是“记 录 ”的意思; “率一

36、斛得八斗至者 ”的意思是 “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 ”, “率 ”是 “大致 ”的意思; “其间缘水置仓 ”的意思是 “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 ”,“缘 ”是 “沿着 ”的意思;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的意思是 “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 ”, “遽 ”是 “立即 ”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考点。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解

37、答的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画线句子中 “为 ”,动词,做、担任; “以 ”,拿、用; “直 ”通 “值 ”,钱财; “觇 ”,察访; “虽 ”,即使; “数 ”,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属 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语文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8、 ”考点。提醒考生在备考时要熟练掌握常考虚词的用法,同时做好课本虚词的迁移。虚词的 “以 ”的用法有:(一)作介词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 身份;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 ”;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与 ”,可译为 “和 ”、 “跟 ”;有时可译为 “率领 ”、 “带领 ”;(二)作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 (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 “而 ”、 “又 ”、 “而且 ”、 “并且 ”等

39、,或者省去;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而 ”或省去;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 ”“来 ”“用来 ”“以致 ”等; 表示因果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三)作助词 。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起调整音节作用。(四)作动词。 以为,认为; 用,任用。(五)作 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六)通假。 通 “已 ”,已经; 通 “已 ”,止。本题中“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中的 “以 ”是介词, “把 ”的意思; “以河流湍悍 ”中的 “以 ”是连词,

40、 “因为 ”的意思。因此答案:应为 D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文章第 段一共五句话,其中涉及刘晏增加户口数量办法的信息在中间三句,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写刘晏设置知院官,及时了解情况;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 ”,写知院官的职责; “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写救助的及时;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写出刘晏采取措施后百姓安居乐业

41、,人口增长的结果。考生根据上述信息就可总结出答案: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所要求段落的内容,明确段内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逐层归纳,就可以得到答案:。本文第 段共有八句话,第一句是第一层,写刘晏只在盐乡设置盐官,其他地方不设置,体现了按需设置官职的理念;第二句到第四句是第二层,写刘晏根据水情分河段运送粮食,沿河建粮仓,减少了损失,体现了他因地制宜的理念;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刘晏对造船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从长远打算,体现了他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42、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 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

43、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 ,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 ,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

44、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 ,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 “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 ”。刘晏说: “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 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

45、。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治学 (东汉)徐 br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 ?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 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 ,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 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46、 。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 ,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 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 玄室:暗室。 :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 1】可填入第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小题 2】第 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 【小题 3】对第 段画线

47、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 4】赏析第 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3分) 【小题 5】分析第 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小题 3】 D 【小题 4】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小题 5】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 手册 语文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 “啊 ”或 “呀 ”,多用于诗歌中,如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 “哉 ”: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 “啊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 “啊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呢 ”或 “吗 ”;表示测度 ,相当于 “吧 ”;还可以表示祈使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