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二轮真题集锦专题十九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飞虎将军 ”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 “飞虎队 ”,其队长则是有着 “飞虎将军 ”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过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2、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 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 “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 ”,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
3、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 1940年 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 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 (原卷如此。应为 “1941年 ”。 编者注 )12月 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 10架轰炸机有 6架被击落,逃跑的 4架中又有 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 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
4、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 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 “飞虎 ”, “飞虎队 ”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 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 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
5、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 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 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 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 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 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 “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 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
6、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 “陈纳德将军之墓 ”七个中文大字。 (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 相关链接 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 “中立 ”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 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 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 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
7、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 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 2007年 11月 12日 )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 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
8、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 “飞虎将军 ”。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小题 2】陈纳德 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_ 【小题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 【小题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 “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二
9、战 ”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小题 3】 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 ”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 意志坚定,百折不 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 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小题 4】 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 率领飞虎队在中国
10、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 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 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 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中 “当即决定 ”,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第二段 “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可知陈纳德先进行了考察,并未 “当即决定 ”。 B项中 “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 “相关链接 ”, “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
11、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 ”可知 B项应是 “ 最宝贵表现之一 ”。 E项中 “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由原文倒数第二段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 高嘉奖 ”可知。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紧扣 “作为军事家的表现 ”这一点;其次要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相关内容应在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最后要分条概括,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如: “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 ”“志愿队组建成功 ”“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
12、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仰光的连续空战 ”等。可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实战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二是理论方面,具有杰出的军 事才能。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紧扣 “人格魅力 ”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 “相关链接 ”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从 “半个中国人 ”入手分析,说明陈纳德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
13、的文字,完成 1 4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 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 70 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 “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 ”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 “人弃我取,避实就虚 ”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 革,使公司站稳
14、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 “化零为整 ”,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 1945年,民生公司 “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 ”,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 “中国船王 ”。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 “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 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
15、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 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 “三段航行法 ”,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 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 “打破苟
16、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 ”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 “要将这一国家现代化起来 ”,就要 “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 “乡村现代化 ”蓝图, “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 ”,以供中国 “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 、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 “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 “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 “民国乡建三杰 ”。
17、(有删改 ) 相关链接 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 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 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 ,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 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
18、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 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 “不能忘记 ”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 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 “三段航行法 ”,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
19、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小题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 “中国船王 ”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 _ _ 【小题 3】卢作孚被认为 “民国乡建三杰 ”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 _ 【小题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 “不能忘记 ”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
20、 _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采取 “人弃我取,避实就虚 ”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 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 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小题 3】 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 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以北碚的实验作为 “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 【小题 4】 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 “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 ”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 脚 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
21、,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 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原文开头说 “按照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这是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的原因。 “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 ”文中没有明显信息。 B.“一律采用 ”语义夸大,文中是说 “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 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 ”。 E.“减轻人民的痛苦
22、 急公众难 ”是卢作孚在乡村建设的意义中的一些观点,而非“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 ”。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答案:区间在第一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试题分析: 【小题 3】首先要理清成为 “民国乡建三杰 ”的要点,围绕 “乡建 ”方面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最后根据题干 要求,分析概括。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组织答案:时要着眼于文本的整体。既要挖掘卢作孚本人的贡献和精神品质,又要揭示卢作孚身上
23、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组织答案:时学会分条作答。 (2013 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 “谋万人居 ”的理想。 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
24、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 “石头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 “土木的历史 ”,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 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
25、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 “有机更新 ”理论和建造 “类四合院 ”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 “类四合院 ”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
26、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 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 “广义建筑学 ”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 “房子 ”概念拓展为 “聚落 ”的概念。在 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
27、中国建筑学与城市 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 “广义建筑学 ”与 “人居环境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008年, 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不管你到哪个 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 20
28、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 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 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
29、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小题 2】本文第 段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 答:_ _ 【小题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答:_ _ 【小题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 _ 答案: 【小题 1
30、】 BE 【小题 2】 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 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小题 3】 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 “广义建筑学 ”理论、 “人居环境 ”学说等; 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 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小题 4】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 画意,富有美感。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试题分析: 【小题 1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应该是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 “青少年经历 ”“事业追求及成就 ”“国际声望 ”。 C.“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表述不当,原文是 “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 ”。D.“因为后者完成后 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于文无据。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传记一般是按传主的成长经历去安排文章结构,但也可以写一 个侧面或几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魅力。另外,事件和背景会灵活穿插,巧妙地结合。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或意图。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考查
3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首先根据筛选的标准 “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 ”确定答题区间,即第 段。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筛选概括。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从谈自己看法的角度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阅读,否则很难有客观公正的看法。如果脱离文本,就无法理解吴良镛的这一 看法,更无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2013 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定和 注 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定和是个音乐迷 ”,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33、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
34、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 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 “悖 帐跫遥 隳训赖闭嬉
35、丫 偷厍蚰潜哂行 艘谎 衾肿帕嗣月穑俊惫 痪茫 窃诜饨绲男构萃 苑故保 既挥辛怂祷暗幕 幔 惶柑欤 胖 蓝 驮 吹闭媸歉鲆衾置浴睢 秃铡 兀 蛘馕换蚰俏唬 苤 u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 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 “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
36、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 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 可是却保留
37、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 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 “音乐迷 ”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 过去的 “迷 ”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小题 1】本文第 段介绍 “我 ”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 _ 【小题 2】理
38、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答:_ _ (2)过去的 “迷 ”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答:_ _ 【小题 3】本文 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 答:_ _ 【小题 4】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_ _ _ 答案: 【小题 1】 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 引出 “音乐迷 ”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 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小题 2】 (1) 肖邦等西方音乐
39、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 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 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 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小题 3】 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 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 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小题 4】 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 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 急功近利。 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试题分
40、析: 【小题 1】本题从分析某一段作用的角度来考查文章的结构,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这段主要介绍定和这一时期的窘迫:他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却是无前途可想;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学成又不甚困难;于是他就把满腔热情用在了音乐上。这就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结构上,本段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出下文写作的重点,呼应题目,为下面详细介绍定和是个音乐迷做了铺 垫。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 “人物 ”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 “五线谱 ”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 “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
41、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 ”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把这两层意思整理出来即可。 (2)这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分句是第一层, “迷 ”指定和痴迷音乐, “迷的收获 ”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定和痴 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 “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 ”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 “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 段是这篇传记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
42、来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第 段写洋先生叙述定和在上海时痴迷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第 段写抗战时期他痴迷音乐的两件事,一是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二是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注意传记文选材典型的文体特点。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是探究题。结合文本探究传主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首先要明确传主有哪些人生经历,然后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013 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 。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