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版】 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解释 有错误 的一组是:( ) A始 速 祸焉(招致) 思 厥 (他们)先祖父 暴 (暴露)霜露 B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 (几乎)尽之际 终继五国 迁 (改变)灭 存亡之 理 (命运) C 抑 (或者)本其成败之迹 原 (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D吾遗 恨 (仇恨)也 及凯旋而 纳 (收藏)之 举 (全部)以予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恨: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
2、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列各组句子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项是( ) A 以 趋于亡而皆背晋 以 归梁 B岂得之难而失 之 易欤子孙视 之 不甚惜 C 与 其所以失之者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D赂秦 而 力亏是故燕虽小国 而 后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连词,以致,表结果 /连词,表承接; B、代词,代天下 /代词,代天下; C、连词,和 /动词,亲附; D、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都是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词语。例如 “而 ”表修饰的与表承接是最难区分的,例如 “夜缒而出 ”理
3、解为表承接也说得通,但最好是表修饰,所以要从题目中其它选项来区分。本题可以让学生得到启示:文言虚词题要综合所有选项来选取最佳的选项。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 相同 的一项是( ) A 其实 亦百倍 B契丹与吾约为 兄弟 C可谓 智力 孤危 D则遣 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他得到的(土地); B、哥哥 弟弟; C、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智慧、实力; D、做某种事业 /官职名称。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
4、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函 梁君臣之首 A仓皇 东 出 B 日 削月割 C 礼 天下之奇才 D不能独 完 答案: C 试题分析:例句为名词作动词; A、 B均为名词作状语; C、名词作动词; D、形容词作动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下列对复活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他一度迷恋过,但在情欲冲动下诱奸了、又抛弃
5、了的姑娘玛丝洛娃。在犯下错误、离开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想过他,心安理得地想要遗忘,只是在法庭上两人又重新会面了。 B姐姐娜塔丽雅小时候和涅赫柳多夫非常亲密,但出嫁后,为了讨好丈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面后,涅赫柳多夫和姐夫拉戈任斯基就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拉戈任斯基因为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事后他想到把姐夫侮辱得这么厉害,并惹得姐姐伤心,感到非常懊悔。 C陪审员在对马斯洛娃写的定罪意见中忘了加上 “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 ”。涅赫柳多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马斯洛娃被判罪了。庭长急于办私事便匆忙结案,宣判将马斯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D马斯洛娃在判决后回忆起她在车站见到涅赫柳多夫一面的
6、那个晚上发生的事。当 时涅赫柳多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她就和厨娘女儿一起赶到车站。她看到涅赫柳多夫坐在头等车厢里,正要敲窗户,火车开动了。她本想卧轨自杀,但对涅赫柳多夫的怨恨使她活下来。 E马斯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涅赫柳多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马斯洛娃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 答案: A、 D 试题分析: A、 “在犯下错误、离开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想过他,心安理得地想要遗忘,只是在法庭上两人又重新会面了 ”错,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堕落,于是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求和玛丝洛娃结婚。结婚的请求遭到拒绝,但他没有放弃。他
7、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自己的过失。在为之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得以复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生活准则。 D、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让玛莎陪她去车站却迷了路。赶到时,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头等车厢里玩乐,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火车就开动了。她往前跑,放声大哭,想 卧轨自杀,肚子里的孩子动了,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她镇静下来走回家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值得借鉴推广。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8、。( 1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 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 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 ”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 “北京大学! ”
9、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 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 ”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
10、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 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 “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 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 ”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 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
11、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 ”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 “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 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
12、我母亲: “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 “你为娘 争了口气! ”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
13、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14、。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小题 2】文章开头写道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4分) 【小题 3】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6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 “笑 ”;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
15、“哭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 而此句正好 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小题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读者感动。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 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让遗憾再次重演。 成长是一件不容易一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的做外贸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
16、意思接近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 B “更为 了证明自己的独立 ”文中未提及。 D。 “更为儿子今后的生活充满期望 ”无中生有。 【小题 2】小说和记人记事散文的起始段或起始段的重要句子往往有以下作用:一、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另外答题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答。 【小题 3】本题具有探究性,是开放性题目,侧重考察学生对亲情的态度,懂得感恩。所以答案:只在 “感恩 ”范围内都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一 、文章描写凡人
17、凡事,但从平凡人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品质。二、文学作品阅读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化,本文在这一点上体现较好。三、命题规范化,第三小题最为突出,既考查了理解能力,也考查了探究能力,还给学生以情感教育。 文言文阅读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3小题,每题 3分) 【小题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小题 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小题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在六国之后重蹈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
18、比六国还要差了。 【小题 3】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如此吗!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积威:被积久的威势。胁:胁迫。 (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国家。故事:古今异义词,先例。下:比 差。 (3)于忽微:从细微的小事上。困于所溺: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岂 哉:难道 吗! 考点:本题考查翻 译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课内文言文的翻译是为课外拓展打基础,所以应选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句子,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所选句子都是重要而且信息量丰富的句子。 阅读下列孟子 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
19、 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 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注】 载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 庄岳:齐国一人闹市区的名称。 薛居州:人名。 【小题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
20、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小题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 “择邻处 ”,荀子劝学中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试题分析: 【小题 1】 “一
21、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错,孟子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像薛居州一样,那么就可以导正宋王了。 【小题 2】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 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但本题还是可以从 “近墨者未必黑 ”的角度来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突破在于不是考查文言知识,而是考查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尤其是第二小题,既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更是自己观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小题。( 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
22、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 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 1】上片中 “堪恨西风吹世换 ”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2】下片中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 【小题 1】明写恼恨 “西风 ”使季节更换( 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分)。 【小题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 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 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23、( 1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 “西风 ”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 “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天涯 ”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 2】: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 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
24、、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也没有更多的注释对写作背景加以解说,所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第一小题估计考生很难指出该句的言外之意,所以命题时还是要考虑具体的学情。 诗歌鉴赏。(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
25、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 “位卑不敢忘忧国 ”的思想感情。 试题分析: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 “老 ”且 “病 ”,作诗时已达
26、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选用课内诗歌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掌握诗歌鉴赏答题的格式, 从而达到自行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 失败是黎明前的黑暗,遮住你眺望前方的视线;失败是旅途中的荆棘, ;失败是攀登途中的万丈悬崖,阻挡你登上成功的颠峰。生活中那些上下求索而终无成果、 出师未捷却泪尽而逝 的无数失败者们,他们都是在竭尽心力去抒写生命,创
27、造人生。较之耀眼的花环和胜利者的欢呼,他们的 ( shn)然泪下,更让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他们的一生, 最热烈强大地昭示着人类精神,又最清醒切实地指示出人生困境 ,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在失败者的面前,我们还能再不屑一顾或者轻薄一笑吗? 【小题 1】请在 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汉字。( 1分) 【小题 2】请在 处填上恰当语句,使之内容照应,并构成排比。( 1分) 【小题 3】请在 处填上一句诗句,使之与划横线句子意思一致。( 1分) 【小题 4】请指出并改正 处的语病。( 1分) 答案: 【小题 1】潸 【小题 2】示例:磨破你艰难前行的双腿 【小题 3】出师未捷身先死 【小题 4】最清醒
28、切实地指示出人生困境,又最热烈强大地昭示着人类精神 试题分析: 【小题 1】 “潸 ”是个易错字,考生 容易误写。 【小题 2】要注意前后文的暗示:失败 遮住 ;失败 ,阻挡 【小题 3】先理解 “出师未捷却泪尽而逝 ”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找到意近的诗句,本题不难。 【小题 4】这是逻辑错误,应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将字音、字形、成语、连贯、语病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个语段之中,这种考试形式注重了语境义的理解。有利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能力。但相对来说要选到合适的材料比较难,题目的难度也很难把握。 名著导读 简答题(任选其一)。 【
29、小题 1】 “他万万 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 这使他既惊奇又恐惧。 ” 是什么事情让涅赫柳多夫产生了这样既惊奇又恐惧的想法,紧接着他又做了些什?请简述。 【小题 2】涅赫柳多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他把土地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不同。那么他第二次是怎么处理的? 答案: 【小题 1】第一次探监。聂赫留道夫决定帮助被误判的玛丝洛娃,于是到监狱探望并见到了她,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感到震惊,回想起那些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她冷冷地对待他,告诉他孩子死了,之后把聂 赫留道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给了他一个媚笑,向他要十卢布的烟酒
30、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道夫对卡秋莎的变化感到又惊又怕。 【小题 2】涅赫柳多夫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然后把租金定为农民的财产,由他们支配,用来交纳税款,并且用在村社的事业上,这样他实际上就不占有土地了 (2分 )。农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以为这不过是更加狡诈的欺骗,但最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3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玛丝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总共四次探监,这里是指第一次探监。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刚开始没有认出他,后来从他激动的表情认出来。聂赫 留朵夫说自己是来赎罪的,准备为她上诉。玛丝洛娃想起了痛苦的经历,只简单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
31、朵夫觉得她已没有灵魂,但仍坚持请她饶恕。 【小题 2】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以便宜三成的价格出租给农民。但农民表面上感激,实际上不满足。他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用于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他的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接受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复活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默写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15分) 【小题 1】 ,海上明月共潮生。 【小题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小题 3】
32、 ,栗深林兮惊层巅。 【小题 4】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_,_! 【小题 5】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 【小题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 【小题 7】忧劳可以兴国, 。 【小题 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_,_。 【小题 9】 ,溪柳自摇沙水清。 【小题 10】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_。 【小题 11】垆边人似月, _。 答案: 【小题 1】春江潮水连海平 【小题 2】岩扉松径长寂寥 【小题 3】熊咆龙吟殷岩泉 【小题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 5】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小题 6】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小题 7
33、】逸豫可以亡身 【小题 8】人生代代无穷 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小题 9】野桃含笑竹篱短 【小题 10】犹厌言兵 【小题 11】皓腕凝霜雪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岩(易误写为 “崖 ”)、扉、寥(易误写为 “廖 ”)、殷、摧(易误写为 “催 ”)、事(易误写为 “侍 ”)、樯(易误写为 “墙 ”)、弥、逸、豫、已(易误写为 “矣 ”)、篱、皓、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点评:本题默写量大,涉及面广。有散文、诗歌。并且所选句子都有代表性。特别是易错字较多,考生平时要多加积累。 作文 作文:( 70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从厨房走出来,
34、手里端着满满一碗汤,生怕汤会洒出来,于是盯着那碗汤。可是,愈是盯着汤,它愈会洒出来,烫伤了手。这种经验,很多人也有。想要汤不洒出来,秘诀是不要盯着那碗汤。所以说,你越在乎某一样东西,就越不要死盯着他。 要求:全面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试题分析:由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人生的一些态度,对待任何事物,太紧张,太死心眼,往往事与愿违。你越想得到,越不要死盯着他。你越害怕失去,越不要死盯着他。我们失去的,通常是自己最紧张的东西,你总是担心失去你最心爱和最昂贵的东西,所以你就在意,过分的在意。你就会死命盯着,不肯放
35、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你早晚会失去。你想得到,便不要过分在意,你只要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一切顺其自然,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这里的 “物 ”具体一些就是金钱、名誉、地位、爱人等。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点评:这是高考常考的 材料作文,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比较多,考生写作的面出比较广泛,与高考 “让每个考生 ”有话可说的原则一致。本题的审题并不难,但要写出有新意,更深刻的文章也不容易,因为本材料的立意不广。但本文对当今青年的教化作用比较明显,当今很多人过于看重名利等,本材料强调 “不要紧盯着那碗汤 ”,便是引导人们要坦然面对世间的名利和诱惑,因此,他从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好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