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每空 1分, 8分) (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6)巴尔扎克, 法国 19世纪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 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代表作有 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等。( 7)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俗称 “三言 ”),代表了宋元明 “话本 ”和 “拟话本 ”的成就,是中国古
2、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答案: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2)欲苟顺私情 (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4)歌窈窕之章 ( 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6)人间喜剧 ( 7)醒世恒言 选择题 (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蹩进 /憋气拗开 /拗口瘐毙 /阿谀宛然 /手腕 B铁铸 /田畴帷幕 /蓦然打烊 /模样燥热 /急躁 C晦气 /后悔咂摸 /匝道敕造 /赦免偏僻 /开辟 D酒馔 /撰写亵渎 /案牍偏裨 /脾胃马谡 /社稷 答案: A (原创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殒首辛酸冠免堂皇人烟富盛 B拔濯盘垣桂淖兰桨屈意逢迎 C踌躇矍取嘻笑
3、怒骂筚路蓝缕 D簇新梳装鞠躬尽萃雕粱画栋 答案: B (原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1978年决分以后,帽子不胫而走,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B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孝道 ”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同学间结草衔环,盘根错结的关系会影 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应为班风建设的首要之务。 D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展观念落后、督导不力的领导干部,应有 “挥泪斩马谡 ”的决心,不能让责任追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 D (原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
4、深入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学校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C重建玉树,是要在伤心地上再造新家园。昨日的种种不可追留,而从此的开始,则非有最细致的态度、最务实的心思、最切实的坚持与最耐心的责任感不可。 D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 3分,共 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为何 “乌纱帽 ”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
5、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做 “戴了乌纱帽 ”,被革职的称做 “摘去乌纱帽 ”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 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 “帽 ”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 “头衣 ”或 “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 “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 礼十二上记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6、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有了官 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 舆服志上载: “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
7、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 “乌纱帽 ”作为官员的标志。 【小题 1】下列关于 “乌纱帽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 “乌纱帽 ”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
8、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 “乌纱帽 ”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小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小题
9、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 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 “红缨帽 ”代替 “乌纱帽 ”,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10、 【小题 3】 C 【小题 1】 C项中 “标准官帽 ”表述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小题 2】 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 “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 ”,是否后世在宫中流行原文没有信息支持; 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 D颠倒因果,原文中末段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拢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穿明朝朝服,戴明朝乌纱帽为果。 【小题 3】 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 “这种帽子还未成为管职的象征 ”“ 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 严 ”不对; B项 “玉饰越少,官职越小 ”不对,官职在六品以
11、下的官根本没资格戴玉饰; “后来因为玉石 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原文没有依据。 D.“巩固清初政权 ”错。 ( 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4-17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 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 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 “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 ”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 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 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
12、名化验员 。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 ”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 ”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 ”父亲终于醒悟过来, 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
13、往肩上扛。根西说: “我来拿吧。 ” 父亲说: “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 ”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 “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 “为啥? ”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 “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 700 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 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 “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 500 多块,行不? ” 父亲这才说: “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
14、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 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 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
15、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 “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 无奈地点了点头 。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 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 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 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
16、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 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 “娃,回去吃饭。 ”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 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 ”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 “我来拿。 ”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 2009年第 6期) 【小题 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6分) 【小题 2】
17、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6分) 【小题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2分) ( 2)文章写根西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又 “无奈地点了点头 ”, “摇头 ”和 “点头 ”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 4分) 【小题 4】小说结尾写道: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4分) 答案: 【小题 1】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对土地 由疏离到热爱的情感变化。(
18、 6分) 【小题 2】根西父亲:老一代农民 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根西:新一代农村青年形 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漠视到热爱。( 6分) 【小题 3】( 1) 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 2 分) ( 2) “摇头 ”表明根西对父亲的倔强,劝说无效的无奈, “点头 ”则表明根西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无奈。 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热爱(不屑)种田的心理。( 4分) 【小题 4】欣赏、赞美、热爱。对这一老一小父子俩的欣赏,因为他们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用 “庄稼汉 ” 一词来形容根西,则是对他的赞美;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农村、农 民,对劳动的热
19、爱之情。(答案: 不限上面所列,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4分) 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 3分,共 9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 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 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
20、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 “君以此权子母 ,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 ”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 “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 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 “圣叹 ”二字何义?先生曰: “论语有两 喟然叹曰 ,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 “六才子书 ”,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 “乾 ”、 “坤 ”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
21、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 “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 “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 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 ,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
22、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 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 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 排:批驳。 权子母: “子 ”为利息, “母 ”为本金, “权子母 ”意为借贷生息。 鼎革:指明清易代。 两 “喟然叹曰 ”,一见于论语 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 “叹圣 ”,一见于论语 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 “圣叹 ”。 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度,授与。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衡文评书 衡:评论 B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打发掉 C甫 越月,已挥霍殆尽 殆:恐怕 D顾不伟耶 顾:难道 【小题 2】 (原创
2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语斫山曰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B子则为君助灯火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C时有以讲学闻者 臣不 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至今学者称焉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项是( )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C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
24、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他们至今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小题 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0分) ( 1)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3分) ( 2)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4分) (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虽
25、”“罹 ”“伤 ”, 翻译语句不通顺扣一分) ( 2)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他,并写下这样一篇关于他的大略生平的传记。(因为,吊,传,略各 1分) ( 3)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介词结构后置 1分,渔樵作动词 1分, “侣 ”“友 ”意动用法 1分) 【小题 1】殆:几乎,近于,此处不表推测语气 【小题 2】两句中 “以 ”均为介词,把 A.乃:于是;才 B.为:介词,替;叫做 C. 以:介词,凭借;来,表目的。焉:代词,相当于 “之 ” 【小题 3】原文说 “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原文说 “尤喜讲易 多至十万馀言 ”;原文说 “兹行世 者,独西厢、 水浒、唐诗
26、、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而不是说只有这几种有价值。 【小题 4】略 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 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 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 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 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 内外诸典,以及 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 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
27、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 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 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 “先生拿这些 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 ”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 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 “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 增加您守财奴 的名声罢了,我 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 ”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 坐贯华堂中,把读
28、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 “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 喟然叹曰 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 ”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 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 “六才子书 ”,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 对 “乾 ”、 “坤 ”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 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 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 “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 诗十九首。 ”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 遇悲惨
29、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 “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 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 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 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 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 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 作诗文的方
30、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 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 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 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 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3分) (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31、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 1) “小朵娇红窈窕姿 ”,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 “独含秋气 ”写秋天开花; “暗有 清香 ”写自有香。(答出两点得 1分,四点 2分,五点 3分) (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分)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 “清香 ”喻指一种 高洁的品德, “幽人 ”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2分) (共 3分,意思对即可)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字)( 4分)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有一次,他发现一起因自己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的案件 ,就
32、把自己捆起来,请求晋文公判处他死刑。晋文公: “官职有高低贵贱之分,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 “我担任官职是最高的,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从不分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属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到有这种事。 ”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下属犯法你就自认有罪,那么不是连我也有罪了吗? ”李离说: “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所以才让任命我做 狱官,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 ”于是,拒绝不听从命令,
33、用剑自杀而死。 答案: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 4分) 请欣赏下面这张照片,然后写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的观感。( 4分)答案:答案:示例: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肩膀,圣哲是思想成长的肩膀,历史是社会进步的肩膀。( 4分)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6分) 本书为何开篇谈 “素材 ”?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大师创作 孩子习作 ,都必须首先面对 “材料 ”,即靠什么 “材料 ”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 1892年 1904 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
34、得 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 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答: _ _ _ _ _ _ 答案: 因为 无论(从) 还是(到) 以及(和) 既(不仅) 又(而且)( 6分) 作文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1)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公布 2010年高中语文课纲草案,文言文比率由 45%调整到 65%,选修科目增列 “国学常识 ”。 ( 2)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因在中央台 “百家讲坛 ”节目将三国演义论语等经典篇目置于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而一炮走红。 ( 3)面对近年兴起的 “国学热 ”,季羡林认为,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范围还比较狭隘;纪宝成认为,今天重振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 ,而是以现代的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有专家学者指出,目前 “国学热 ”里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文题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