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2010届高三三模(语文)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则按前 3题计分)( 6分) 曾子曰: “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断句和翻译。( 10分) ( 1)用 “/”为下面文段断句。( 4分) 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
2、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3分) 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3分) 答案:( 1)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正道 /得 志则与民由之 /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是之谓大丈夫 ”( 4分,错一处扣 1分,扣完为止) ( 2) 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3分, “阴
3、” 1分, “阳 ”1分,句子大意 1分) 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 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3分, “因 ”1分, “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介词 结构 1分,句子大意 1分)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媲美 /包庇回溯 /塑料 花圈 /圈养大阪 /皈依 B感喟 /慰藉盘桓 /城垣模样 /模仿悲恸 /恫吓 C纨绔 /跨越市侩 /污秽强迫 /倔强粳米 /菁华 D痉挛 /靓妆噱头 /戏谑开拓 /拓本档案 /当铺 答案: B 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句是 好的风
4、气所至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坏的风气所至 ,如污泥浊水 ,不堪收拾。 风气这东西 ,看不见 ,摸不着 ,对社会而言 ,风气一旦形成 ,会产生正面效应 ,也会出现负面效果。 一般来说 ,良好的风气、向上的风气、循循善诱使人心理健康的风气、洁净自好懂得礼义廉耻的风气 ,都是腿短的 ,很难推广 ,更难实行。 于是 ,成为潮流 ,便是不胫而走的消极现象 ;成为时尚 ,便是祸祟社会的歪风邪气。 相反 ,若是庸俗的风气、浮躁的风气、低级趣味的风气 ,甚至是哗众取宠、无知泛滥的风气 ,只要蛊惑起来 ,煽动起来 ,前面有人带头 ,有人鼓噪 ,后边就会有人起哄架秧 ,有人推波助澜。 A B C D 答案
5、: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B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 8年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决定自 2009年 8月 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C当我们谴责 “戒网 ”机构的暴虐、反思教育制度的缺失时,当务之急是尽快规范 “网瘾 ”的界定标准,加强对 “戒网 ”市场的统一监管。 D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 2亿元,用于 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
6、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答案: C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10年 5月 1日至 8月 31日,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市举行。经过各国工人三年来紧锣密鼓地施工,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英国的 “蒲公英 ”、日本的 “紫蚕宝宝 ”、西班牙的 “藤条篮子 ”设计都极具创意,让人叹为观止。主办机构预计,整个世博会期间,将吸引世界各地 70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为了庆祝世博会的开幕,上海市政府决定,全市放假五天,并为每户派发一张世博会的门票。听到这个好消息,上海市民纷纷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A紧锣密鼓 B美轮美奂 C叹为观止 D弹冠相庆 答
7、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失去四肢的游泳者 毕淑敏 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他要参加游泳比赛。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将怎样游,失去双腿的人说他会用双手游泳。 之后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 小姐问他将如何游,失却双臂的人说他会用双腿游泳。 小姐刚给他们登记完了,又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臂,整个失却了四肢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竭力镇静自己,小声问他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他失却四肢的躯体好似圆滚滚的梭。由于长久的努力,他的耳朵大而强健,能十分灵活地
8、扑动向前。下水试游,他如同一枚鱼雷出膛,速度比常人还快。于是,知道底细的人们暗暗传说,一个伟大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 正式比赛那一天,人山人海。当失去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的时候,简直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 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腿的人,亚军是 英雄呢?英雄在哪里。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寻找,终于在起点附近摸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不同的人听。听完
9、的反应,形形色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阴谋。可能是哪个想夺冠军的人出的损招 扼杀了别人才能保住自己。 有人说,那个来送泳帽的人 ,如果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好了。泳者就不会神魂颠倒。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他的耳朵的功能,他也会保持清醒,拒绝戴那顶美丽的帽子。 有人说,既然没了手和脚,就该守本分,游什么泳呢?要知道水火无情,孤注一掷的时候,风险随时会将你吞没。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这么混账的规则,游泳帽有什么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教条的规矩,不知害了多少人才,重重陋习何时才会终结? 我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当初给我讲故事的外国女孩。她说,干嘛都这么负面?这是一个笑话啊,虽然有一点深沉。当我们没有脚的时候,
10、我们可以用手奋斗。当我们手和脚都没有的 时候可以用耳朵奋斗。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失败甚至完全毁灭的可能。很多英雄,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后,并没有得到最后的成功。 凶手正是自己的耳朵 那值得骄傲的本领! (选自重庆晚报副刊频道专栏 2009年 10月 08日第 12版) 【小题 1】请你谈谈这篇微型小说题目的特色和作用。( 4分) 【小题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5分) 【小题 3】小说中 “一位漂亮的女孩子 ”送来了 “美丽的游泳帽 ”,这一情节颇出人意料,对这一情节的设置,你是怎么看的?( 6分) 答案: 【小题 1】这 篇小说的题目点出了主要人
11、物的形象特点( 1分)。有吸引读者( 1 分),制造悬念( 1 分),增加阅读兴趣的作用。 “失去四肢 ”怎么能游泳呢?是不是讲述这位游泳者的成攻经验?他(她)是怎么游的?结果如何?读者想知下文,当然就要往下读了。在读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1分)。 【小题 2】一位即将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的残疾游泳高手,满怀雄心却沉入水底。这应归咎于谁呢?罪魁祸首是他自己! 是那两只使他得意忘形的耳朵杀死了他( 1分)。众人的鲜花和掌声让他迷失了方向,他的骄傲自负麻醉了他的大脑,失去了冷静( 1分)。 作者以此句收束全文,匠心独运,发人深思( 1分),彰显了主题:骄傲会让我们离成功越
12、来越远,骄傲会使我们前功尽弃。( 1分)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头脑清醒,戒骄戒躁,尤其是面对赞美和鲜花的时候,我们更要站住脚跟,顶住诱惑。时刻警惕自己,别让自己骄傲的本领成为杀死自己的凶手。( 1分) 【小题 3】此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分)。按游泳比赛规则,选手要戴泳帽,这是情理之中的( 1分);选手戴着游泳帽,遮住了耳朵,最后沉入水底淹死,这又是意料之外的( 1分)。有了 “戴游泳帽 ”这一情节,故事的发展就有了波 澜( 1分),主题的提炼也就顺理成章了( 1分)。另外,情节的偶然性,有利于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起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1分)。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13、【小题 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 “皇家大学 ”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 )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
14、己的名声有碍 ”,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 “教育救国 ”的理念,是 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 12月 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 1月 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 “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 1月 4日到北大上任, 1月 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
15、理、法三科,下面 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 “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 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 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
16、“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 “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 ”,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 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
17、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 “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 “五四运动 ”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 “五四运动 ”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 5月 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 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 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 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
18、下,被捕学生于 5月 7 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 5月 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 改 ) 【小题 1】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 “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 (5分 ) 【小题 2】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 【小题 3】毛泽东曾
19、赞誉蔡元培先生为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 3月 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6分 ) 答案: 【小题 1】 (1)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 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 (2分 )(每点 1分 ) (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 ”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3分 )(本题 3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 【小
20、题 2】 (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 (2分 ) (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的博大 胸襟。 (2分 ) 【小题 3】 (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 (2)他有坚定的 “教育救国 ”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 (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 (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
21、塑造北大。(每条 2分,答出其中的 3条即可得满分 )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 ”之内涵与定位 李 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和 ”与 “同 ”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 “和实生物 ”与 “和而不同 ”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
22、取同 ”,即没有处理好 “和 ”与 “同 ”的关系,一味地追求 “同 ”而抛弃 “和 ”。在史伯看来, “和 ”与 “同 ”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 ”是 “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 “同 ”则是 “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 ,“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 “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 “丰长而物归之 ”,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 “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 “不继 ”则为 “绝 ”
23、,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 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24、了 “和同之辨 ”的内 容。据左昭 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 “和与同异乎 ”的问题时,明确指出 “和与同异 ”。他认为, “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 “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 “和同之异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即后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 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
25、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 ”,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后来所称的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 “和 ”的深入讨论,遂使“和 ”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 2009年第 1期)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 A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标志着 “和 ”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
26、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 C “和同之辨 ”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的意思是 “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 E孔子提出的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小题 2】下列行为,符合 “和谐理念 ”的一项是( )( 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
27、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 6月 17日 13时 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 “没有口号的沉默 ”新游行。 D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小题 3】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 4】 “和 ”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答案: 【小题 1】 AE【小题 2】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 “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
28、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 “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 ”对曰: “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王曰: “有说乎? ”对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 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
29、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 “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 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 “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楚王不听,使屈 亍匾喾 故 禄髦 br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傲泻睢 传 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
30、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 “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 到来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
31、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 “远见卓识 ”与楚王 “利令智昏 ”的一组是( )(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 【小题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
32、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 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A 【小题 4】 C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小题 4】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
33、回答问题。( 7分) 八月六日过灞桥 口占 清 樊增祥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痕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燕山春暮 明 张羽 金水桥 边蜀鸟啼,玉泉山 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注 灞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开元天宝遗事载: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 金水桥:在北京市金水河上。金水河南一支贯入宫内。 玉泉山:在北京市西北,山下有玉泉,故名。 “玉泉垂虹 ”为燕京八景之一。 ( 1)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 “柳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分) ( 2)两首诗在表现 “愁 ”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4、。( 5分) 答案: (1)第一首诗用 “残柳 ”写出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第二首诗中的 “柳 ”与 “蜀鸟 ”一同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 1点得 1分) (2)( 5分)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比喻为女子长颦的翠眉,点出了送行人无限的凄惋之意,从而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之“愁 ”。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残柳的 “黄 ”与 “陌上尘 ”、 “月 ”的 “黄 ”作对比,写出了系马桥南的诗人无以复加的离别之 “愁 ”。 燕山春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 “金水桥 ”、 “玉泉山 ”等华贵的景物与 “蜀鸟 ”、 “柳 ”等伤感的景物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35、,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作了极好的铺垫。 燕山春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 “江南江 北 ”的距离夸大,借此渲染了离乡后的无限愁情。 语言表达 请将下面一组句子变换为一个长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6分 ) ( 1)粤剧,戏曲剧种。( 2)流行于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3)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后,出现 “本地班 ”。( 4)后梆子腔和乱弹传人,将 “本地班 ”改以梆子、二黄公为主要唱腔,并吸收广东民间音乐和粤讴、龙舟等曲艺音乐,形成粤剧。 答案:粤剧是在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出现 “本地班 ”的基础上,由后梆子腔和乱弹传人
36、,将其改以梆子、二黄公为主要唱腔,并吸收广东民间音乐和粤讴、龙舟等曲艺音乐,从而形成的目前流行于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一种戏曲剧种。(也可以将第( 2)分句的内容转变成修饰语放在前面。) 某社区的宣传栏安排了我国 2009年 2010 年发生的以下事情: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建国 60周年国庆阅兵、上海世博会、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请你为这期宣传栏写一则 “前言 ”。要求:紧扣内容,富有文采。 (6分 ) 答案:年 2010 年的中国既经历了悲怆,也感受了喜悦。 (2分 )2009年,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不久, 2010 年,西南旱灾、青海玉
37、树地震又无情袭来,但中国挺直了腰杆; (2分 ) 2009年,建国 60周年国庆阅兵举世瞩目,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圆满举办,书写了中华民族一页又一页辉煌。我们相信,伟大的祖国一定会乘着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的东风,破千难险阻之浪,奋勇远航,直达胜利的彼岸。 (2分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部为纪念国家成就而回溯起点的献礼大片,一群改换国籍却不计身 价要为这番成就鼓与呼的 “原中国演员 ”,两者相遇了 加入了外国国籍,同时参演了电影建国大业。国家意识、民族观念、身份认同等让人寻味。 据最新消息,姚明夫妇已经在 2月 27日下午 1点飞赴美国,届时叶莉将在美国待产。如此一来, “姚宝宝 ”一出生就可能是美国人。这消息引起网友热议。 请根据以上材料,发表自己见解、感悟,写 8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自主命题。 答案:无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