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研究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时,一定能把它看成质点 B物体在直线运动中,同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一定相等 C太阳系中,只能说 “地球绕太阳运动 ”,而不能说 “太阳绕地球运动 ” D轻绳、轻杆、轻弹簧都是用理想化方法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模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研究车轮的转动时,不能将其看作指点, A 错;在单向直线运动中,同一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大小相等,所以 B错;在太阳系中若以地球为参考系,就能描述成太阳绕地球转, C错。轻绳、轻杆、轻弹簧都是用理
2、想化方法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模型,这些都是物理模型, D正确。 考点:物理基础知识辨析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点、参考系、位移和路程的区别,考察了常见的基本概念的辨析。其中质点是要看情况才能确定的。 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木块在质量为 M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同时受到向右的拉力 F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则( ) A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1mg B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2(m M)g C木块给长木板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长木板给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答案: AC 试题分析: m在 M表面上滑行,
3、所以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 1mg,方向向左,因此木板受到滑动摩擦力向右,大小也为 1mg。由于木板静止,所以地面给木板的静摩擦力大小为 1mg,方向向左。综上分析答案:为 AC 考点: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两类摩擦力的分别。静摩擦力通常结合物体的状态求解。滑动摩擦力直接套公式即可。 某物体以 3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 g取 10 m/s2. 5 s内物体的 ( ) A路程为 65 m B位移大小为 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10 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 13 m/s,方向向上 答案: AB 试题分析:物体做竖直上抛,即加速度为 g的匀变速
4、直线运动。根据公式可知,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 3秒。 5s内物体上升 3s,下降 2s,所以此时速度为 v=gt=20m/s,方向竖直向下。所以速度改变量为 -10-30=-40m/s,C 错。平均速度为( 30+-10) /2=10m/s, D 错。上升到最高点的高度为 ,即 45m,下落 2s时位移为 20m,所以总路程为 65m,位移大小为 25m,方向竖直向上。 AB正确。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此类题型需要将竖直向上的上抛运动分解成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以看作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 3 s内通过的位移是 3 m,则 (
5、 ) A第 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3 m/s B前 3 s内的位移是 6 m C物体的加速度是 1.2 m/s2 D 3 s末的速度是 4 m/s 答案: AC 试题分析: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 1秒内,第 2秒内,第 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1:3:5。所以前 3s的总位移为 0.6:1.8: 3总位移为 5.4m, B错。第 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3m/1s=3 m/s, A对。根据 , C对。根据v=at可知,第三秒的末速度为 3.6m/s, D错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第 1秒内,第 2秒内,第 3秒内为 1:3:5,但是
6、有前提条件就是物体的初速度为零。 如图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 v-t图象,在 t1和 t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 v1和 v2,则由 t1到 t2的过程中 ( ) A加速度不断减小 B加速度不断增大 C平均速度 v(v1 v2)/2 D平均速度 v (v1 v2)/2 答案: BC 试题分析:在 v-t图像中,图像的倾斜程度代表加速度,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所以在本图中,加速度逐渐增加,所以 B对。若其中有一个初速度、末速度都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为 v (v1 v2)/2 但是本图中实际所谓面积大于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平均速度 v(v1 v2)/2, C正确 考点: v-t图像的
7、含义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 v-t图像的含义。图像的倾斜程度代表加速度,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 如图所示,静止在斜面上的重物的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F1和垂直斜面的分力 F2.关于这两个分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F1作用在物体上, F2作用在斜面上 B F2的性质是弹力 C F2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 D F1和 F2是物体重力的等效替代,实际存在的是重力 答案: CD 试题分析: F1和 F2都是分力,分力仅仅是效果而已,不实际存在,所以选项中的理解 CD正确。 考点:重力的分力 点评:本题中的重力的分解十分常见,分力的 效果与合理效果等效而已,并不是同时客观存在的。 物体同
8、时受到同一平面内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可能为零的是 ( ) A 1 N、 6 N、 8 N B 3 N、 6 N、 4 N C 1 N、 2 N、 10 N D 5 N、 5 N、 5 N 答案: BD 试题分析:只要第三个力在前两个力的合力范围内就有可能平衡。例如 A中范围是 57N,第三个力不在其范围内,不能平衡, A错。同理 B中前两个力范围是 39N,所以可以。 C中范围时 13N 所以不行。 D中范围是 010N 所以可以 考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合力的取值范围。先算其中两个力,然后再与第三个力合成。 如图所示,用两根长都为 1m轻质细绳,把质量均匀的
9、木板 MN 悬挂在天花板上的 A、 B两点,木板 MN 位于水平位置。木板 MN 长 1m,质量 1kg,两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都为 10N。为使绳不断裂, A、 B间距最大为 (g取 10 m/s2)( ) A.3m B. m C. m D. m 答案: B 试题分析:设 AM与 AB夹角为 ,则 ,当 F最大时 越小即 AB两点最远。所以 设 AB长为 x, 即 B答案:正确。 考点:受力分析、数理结合 点评:本题通过受力分析找到等式通过分析表达式找出等式关系。这样类似的思路在物理题目中十分常见。 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 AB.该爱好
10、者用直尺量出轨迹的长度,如图所示已知曝光时间为 s,则小石子出发点离 A点约为 ( ) A 6.5 m B 10 m C 20 m D 45 m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 AB划痕为 2cm,所以其平均速度为 20m/s,由于时间只有0.001s,该平均速度完全可以当作瞬时速度,根据 可知,下落高度为20m, C正确 考点:平 均速度求瞬时速度、自由落体公式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通过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以及自由落体公式 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 10s内速度增加到 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 10s内平均速度是( ) A 8m/s B 10m/s C 15m/s D 20m/s
11、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速度是 可知,其平均速度为 8m/s, A正确。 考点:平均速度的公式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抓住用位移除以时间来进行计算。 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C当两分力夹角一定时,一个分力不变,另一个分力增大,合力一定增大 D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结果是唯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A错。两个力夹角为钝角时,合力一定小于其中某个或两个分力, B错。当两分力夹角一定时例如 180,一个分力 3N 不变
12、,另一个分力从 1N 开始增加,合力先减小在增加, C错。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结果是唯一的, D对 考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守平行四边形运算。 在直线运动中,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速度大,加速度就大 B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大,加速度就大 C物体的速度改变快,加速度就大 D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反 答案: C 试题分析:速度是 ,速度变化量是 ,加速度是 ,所以通过公式,很容易判断出 AB错。加速度是用来衡量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所以 C对。从来看,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改变量方向一致, D错 考点:
13、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分 点评:此类题型困难在于加速度的不同的表述,通过公式可以将它们内在的关系分开,从而能够辨析出相关选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B力的作用效果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只要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 D相距一定距离的两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 A正确。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错。同样是重力,下抛和上抛时,重力分别是动力和阻力,所以效果不同, C错。磁体之间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不可以脱离物质存在, D错。 考点:力的概念 点
14、评:本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与物体代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相互作用代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上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方向指向地心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 都一样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重力的地球吸引造成的,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 G=mg。物体的重力式等效的概念,每一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物体各部位收到重力的作用集中在物体上某一点,该点称之为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轮胎。综
15、上分析答案:应该为 D 考点:重力、重心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重力的理解,其中重心是常见的考点。重心的等效的概念,不一定是最重的一点,也不一定在物体上。 一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物体产生 了形变 C桌面的形变对物体产生了支持力 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使桌面产生了形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压力是弹力,重力是另一种性质力,所以不可能相同, A错。弹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形变造成的,即施力物体形变造成的。所以 B中的压力应该使得桌面形变, B错 C才对。 D中应该是使得物体发生形变, D错 考点:弹力的产生条件 点评:此类题型考
16、察了常见性质力弹力的产生以及如何判断形变物体的方法: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形变造成的。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不能受到静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 D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 C 试题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粗糙、接触且形变、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因此 A错误。将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用力 F作用于下面的物体上,一起向右加速,则上面物体会受到静摩擦力, B错。将上方物体用绳子固定,将下方物体抽出,则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C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人走路,需要摩擦力,但摩擦力与人运动方向
17、一致,D错 考点:摩擦力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摩擦力的产 生条件、摩擦力的方向的辨析。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如图是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 st 图象,则两物体( ) A在 0t1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 0t1时间内运动方向相同 C从不同的出发点同时出发 D在 t1时刻相遇,相遇后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 s-t图像中,图像倾斜程度表示其速度快慢,所以在 0t1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是变速, A 错,在这段时间内,甲向负方向运动靠近原点,乙向正方向运动, B错。从坐标上看,甲乙的起点不重合,所以 C对。在
18、t1时刻相遇,相遇后都静止在该处, D错。 考点: s-t图像的理解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 s-t图像的正确理解:看斜率表述速度。 如图所示, A、 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 mAmB,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B( )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答案: A 试题分析: AB两物体下滑时,不会受到墙的支持力,因此 AB两物体下滑时没有摩擦力,两者自由下滑,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A 、 B物体均只受重力,即A正确 考点:受力分析 点评:此类题型弹力的判断
19、非常有迷惑性,否则极容易判断失误。 实验题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如图为小车在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 A、 B、 C、 D、 E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 x1 3.20 cm, x2 4.52 cm, x3 5.85cm, x4 7.16 cm。则在打 B点时木块的速度为 vB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a _m/s2。(结果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 答案: .39; 1.3 试题分析:根据 可求 ,根据 可知,所以加速度大小为 1.3m/s2 考点: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点评:通过打点计时器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一般实验时都
20、是通过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以及通过逐差法求加速度 在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中, (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B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2)某同学由实验测得某弹簧的弹力 F与长度 L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弹簧的原长L0= cm,劲度系数 k= N/m 答案:( 1) AB,( 2) 10,50 试题分析: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这是必须的。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21、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这样才能求出形变后的弹力。所以 AB正确。另外在求的时候要用弹簧形变量,所以 C错误。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不相等,其比值为弹簧精度系数,所以不相等, D错 考点:胡克定律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胡克定律的理解,尤其是形变量的含义。 在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的实验时, (1)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 A每次橡皮条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B每次都把橡皮条拉直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2)操作过程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选项是 (填字母代号 )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
22、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3)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 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 O 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 _是力 F1与 F2的合力的理论值; _是力 F1与 F2合成的实际值 答案:( 1) A,( 2) BD,( 3) F, F 试题分析:为了体现效果相同,则通过橡皮条的节点位置来保证,所以每次橡皮条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A对。在实验时为了提现效果等价,并没有要求绳子等长,理论上应该任意值都要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 C没必要, BD可以使得误差减少。实验时合力与橡
23、皮条肯定是等大反向,所以 F是实际值, F是理论值。 考点:力的平行四边形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力的平行四边形的验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效果体现在节点位置重合,即橡皮条方向和大小一致。 计算题 ( 8分)如图所示,用一个轻质三角支架悬挂重物,已知重物的重力G=500N, AC 绳与 AB杆的夹角 30。 ( 1)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重物的重力,并作出示意图; ( 2)求 AB杆所受的压力和 AC 绳所受的拉力。 答案: AB杆所受的压力 AC 绳所受的拉力 试题分析:( 1) ( 2) 考点:力的分解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根据力的效果分解。一般都是按照效果来进行分解。 ( 10分)如图所示,一质量
24、 m=2.6kg的木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 =370夹角的拉力 F=10N 拉木块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 1)对木块受力分析,画出力的示意图,并建立直角坐标分解拉力 F; ( 2)求木块受到的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 3)如果撤去拉力 F,当木块处于静止时,分别改用水平拉力 F1=2N, F2=7N拉木块时,求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各是多少。( g=10 m/s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答案:( 1)( 2)( 3) 试题分析:( 1) ( 2) (3) 当 F1=2N, , 当 F2=7N, , 考点:正交分解、静摩擦力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
25、、通过正交分解法求静摩擦力的方法。 ( 12分) A车以 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B车以 4 m/s的速度与 A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A车经过 B车旁边开始以 0.5 m/s2的加速度刹车,从 A车刹车开始计时,求 : (1)B车在追上 A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 (2)B车追上 A车所用的时间。 答案:( 1) 36m( 2) 25s 试题分析:( 1)对 A: , , 对 B: ( 2)若 B追上 A时, A还在运动 又因 A从开始刹车到停止所用的时间为 , 所以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此类题型主要考察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并且考察了汽车刹车时停车时间的时间陷阱。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