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4 ,大小:321.75KB ,
资源ID:328426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284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Q GDW 700.4-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4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及编制说明.pdf)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Q GDW 700.4-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4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及编制说明.pdf

1、ICS 29.240 K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700.4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4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Control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of 800 kV ultra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 (U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Part 4: HVDC pole control equipment 2012-08-10发布 2012-08-10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Q/GDW 700.4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要求 2 5 试验方法11 6 检验规则 13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4 8 包装、运输、贮存 16 9 供货的成套性 16 10 质量 保 证 16 编制说明 17 Q/GDW 700.4 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国家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和成套直流控制保护设备设计制造的需要,以及 2011 年国家电 网公司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的要求,特制定标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 。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系列标准分为 6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则;

3、第 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第 3 部分:交直流系统站控设备; 第 4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第 5 部分:直流系统保护设备; 第 6 部分:换流站辅助二次设备。 本标准为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系列标准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部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昌智能电网装备试验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曹森、王永平、石岩、王明新、赵大平、吕鹏飞、李志勇、于飞、吴彦维。 Q/GDW 700.4 2

4、012 1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4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控制设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 装、运输、贮存、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供货的成套性及质量保证等。 本部分适用于采用每极两个 12脉动换流器单元串联结构的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控 制(包括双极、极、换流器控制)设备(以下简称设备)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5、T 28872011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72612008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9361201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12872000 电 气继 电 器 第 21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 试验 第 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13498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GB/T 1373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4598.162002

6、 电 气继 电 器 第 25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GB 14598.27200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27 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 17

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 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GB/T 17626.1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DL/T 10872008 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 国家电网生技(2005)50 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生(2011)961 号

8、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 措施 Q/GDW 700.4 2012 2 3 术语和定义 GB/T 13498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技术要求 4.1 环境 条 件 4.1.1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 10 +55 ; b) 大气压力:80 kPa110 kPa; c) 相对湿度:5%95%(设备内部既不应凝露,也不应结冰) 。 4.1.2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15 35 ; b)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c) 相对湿度:45%75%。 4.1.3 仲裁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20 5 ; b)

9、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c) 相对湿度:45%75%。 4.1.4 使用环境的其它要求 4.1.4.1 使用环境不应有超过本标准规定的振动和冲击。 4.1.4.2 使用环境不应有腐蚀、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介质,对于使用环境内有火灾、爆炸危险的介 质、设备应有防爆措施。 4.1.4.3 户内设备的使用环境应有防御雨、雪、风、沙的设施。 4.1.4.4 场地安全要求应符合 GB/T 93612011中 B 类的规定,接地电阻应符合 GB/T 28872011 中 4.4 的规定。 4.2 运输、贮存极限环境温度 设备的运输、贮存极限环境温度为 25 和+70 。在运输、贮存和安装

10、条件下,不施加激励量的 设备应能耐受此范围内的温度而不出现不可逆变化的损坏。 注:对于不能耐受此条件的设备,由制造厂与用户协商。 4.3 电源 4.3.1 交 流 电源 a) 额定电压:220 V,允许偏差 15%+15%; b) 频率:50 Hz,允许偏差1 Hz; c) 波形:正弦,畸变因数不大于 5%。 4.3.2 直 流 电源 a) 额定电压:220 V、110 V,允许偏差 20%+15%; b) 纹波系数:不大于 5%。 4.4 设备 的 功能 4.4.1 配 置 要求 4.4.1.1 设备分层应满足 GB/T 13498对直流控制系统的分层配置的原则,功能上分为:双极控制层、 极

11、控制层、换流器控制层。应根据各特高压直流工程的不同特点来合理的规划直流控制系统的物理装置 分层结构。设备应配置独立的控制主机和分布式 I/O 设备,以实现极控制层和换流器控制层的功能。双 极控制层的部分功能可以集成在极控系统中实现,也可以在直流站控主机内实现。 Q/GDW 700.4 2012 3 4.4.1.2 设备应完成直流换流站所要求的直流控制功能。 4.4.1.3 所采用的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网络通信规约应采用标准的通用协议。网络的抗干扰能 力、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应满足现场运行环境及控制性能的要求。 4.4.1.4 设备采用双重化冗余配置,两套设备互为主备。 4.4.1.5 分布式

12、 I/O 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易维护和更换,任何一个模块故障不应影响其它模块的正常 工作。 4.4.1.6 设备宜配置内部故障录波功能。 4.4.1.7 设备内部电源应采用双重化,任一局部电源的失去不应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应保证各电源 具有足够的容量和良好的抗干扰性。 4.4.1.8 设备应具备双极异向传输阻冰功能。在一次设备条件允许时,应具备两个 12 脉动换流器并联 运行的融冰功能。 4.4.1.9 相关设计应符合国家电网生技(2005) 50 号文件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和国家电网生(2011)961 号文件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 施的要

13、求。 4.4.2 控 制 功能 4.4.2.1 基 本 功能 直流控制系统是整个换流站控制系统的核心,直流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将直接决定直流系统的各种 响应特性以及功率/电流稳定性。正常工况下,有两种控制策略可供选择: a) 控制策略一: 直流控制系统的两侧快速闭环控制策略为整流侧控制直流电流恒定;逆变侧处于修正的定关断 角控制,修正的定关断角控制使得逆变侧的静态 U d /I d 曲线在正常的稳态工作点附近具有正斜率, 正常的稳态工作点的关断角为给定值。 与快速控制相配合的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策略为:正常工况下,整流侧换流变压器分接开 关控制维持触发角在一定范围内,逆变侧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

14、制直流电压为给定值。 b) 控制策略二: 直流控制系统的两侧快速闭环控制策略为整流侧控制直流电流恒定;逆变侧处于定直流电压控 制。与快速控制相配合的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策略为:正常工况下,整流侧换流变压器分接开 关控制维持触发角在一定范围内,逆变侧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换流变压器阀侧空载直流电压 Udi0 或关断角为给定值。 在交流电压异常的情况下,逆变侧可能获得电流控制权。此时,整流侧运行在最小触发角控制, 逆变侧的闭环电流调节器控制电流。直流控制系统应具备电流裕度补偿功能,以便在电流控制转移 到逆变侧时,补偿与电流裕度相等的电流下降。自动补偿应在 0.5 s 内完成对电流下降的补偿。 4

15、.4.2.2 双极控制功能 4.4.2.2.1 无功附加控制功能 可根据系统要求提供如下无功附加控制功能,以优化系统的性能: a) 换流器无功控制,通过增大触发角/关断角来增大换流器消耗的无功功率,使得换流站与系统交 换的无功功率控制在要求范围以内; b) 通过在投/切滤波器组时瞬间增大/减小关断角,使得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变化率减小到技术规 范要求的范围以内。 4.4.2.2.2 安全稳定控制 安全稳定控制是直流系统的附加控制功能。当交流系统受到干扰时,稳定控制功能通过调节直流系 统的传输功率使之尽快恢复稳定运行。稳定控制功能包括功率提升、功率回降、频率限制、双频调制和 阻尼次同步振荡等。 Q

16、/GDW 700.4 2012 4 由于逆变侧的功率控制器不起作用,极控系统通过站间通讯将逆变侧生成的稳定调制量送到整流 侧,并与整流侧产生的调制量相加形成最终的稳定控制参考值。当站间通讯故障时,逆变侧的稳定控制 功能不再有效。 4.4.2.2.3 功率反转控制 运行人员可手动在正向/反向功率方向之间转换。无论是单极运行还是双极运行,无论是处于功率控 制还是处于电流控制,也不论是单极还是双极处于降压运行状态,都允许启动功率反转顺序控制。 依据以下顺序进行功率反转: a) 运行人员输入新的功率方向; b) 运行人员输入新的功率指令和升降速度; c) 极控系统自动将电流下降至最小电流; d) 直流

17、闭锁;等待一定时间后(依据具体工程阀的情况确定) ,直流电压反向解锁; e) 直流电压反转到反向额定值后,按指定变化速率升电流,使电流或功率升到定值。 运行人员可随时停止以上功率反转顺序。如果在功率的升降过程中发出终止指令,功率的定值应停 留在实际功率的数值上;如果在电压反转的过程中发出终止指令,反转顺序应继续执行,直到功率方向 反转后,停止在最小功率等级。 4.4.2.3 极控制功能 4.4.2.3.1 极功率/电流控制 直流极功率/电流控制的的主要目标是: a) 接收来自运行人员的功率/电流指令、功率/电流升降速度,以及来自附加控制的调制信号; b) 根据当前的直流电压计算得到电流指令;

18、c) 在交流和直流扰动下仍保持直流输送功率或直流电流恒定,并保持直流系统的稳定性。 极功率/电流控制系统控制直流系统运行在以下两种基本控制模式: a) 定功率控制: 定功率控制是极控的主要控制模式。在这种运行模式下,控制系统控制直流功率为运行人员设 定值或预先设定的功率曲线值。在定功率控制下,为了保持功率恒定,通过对直流电流的相应调整 来补偿直流电压的波动。定功率控制应具有两种运行控制方式: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 手动控制由运行人员设定希望的功率定值及功率升降速率。 自动功率控制时,功率定值及功率变化率可以按预先编好的日(或周或月)直流传输功率曲线 而自动变化。 b) 定电流控制: 定电流控制是

19、由运行人员设定希望的电流定值以及电流升降速率。在这一控制模式下,直流极 控应把直流电流指令保持在整定值上。当执行电流改变指令时,直流电流应当线性地以运行人员设 定的电流升降速率变化至预定的电流定值。当控制模式由定功率控制变为定电流控制或相反时,模 式转换应该是平滑的,不应引起直流功率波动。设备应具有最小电流限制功能。 4.4.2.3.2 过负荷控制 过负荷限制应在当前环境温度条件下,考虑备用冷却设备是否可用,以及晶闸管当前结温,计算得 到直流系统的过负荷能力对极功率/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指令进行限幅。 使得一次回路在各种工况下的全 部过负荷能力都被充分利用,而不会因为设备过应力而发生不希望的停运

20、。 过负荷限制应当包括以下各种限制条件所引起的限幅: a) 短时过负荷限制; b) 长期过负荷限制; c) 晶闸管结温限幅。 4.4.2.3.3 直流全压/降压运行控制 Q/GDW 700.4 2012 5 直流输电系统的各极都应能运行在极降压运行方式下,以便在直流线路绝缘子受到污秽,不能经受 全压的情况下,该极还能继续运行。 若单极按完整方式运行时(即两个换流单元同时运行时) ,单极两换流单元应保持降压水平的一致。 直流降压的定值应在额定直流电压的 100%到 70%可调。 单换流单元运行时,不考虑降压运行方式。 分接头控制调整换流变分接头的结果,应使换流单元分接头达到与降压运行相对应的最小

21、值。 应采用以下方法使直流降压运行: a) 该极不带电情况下的手动方式; b) 该极带电情况下的手动方式。应当配备一种从全压运行平稳地转换成降压运行的功能。在此运 行方式转换期间,通过同时调整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尽可能减小对输送的直流功率的扰动; c) 在该极带电又无通信的情况下在直流电压控制端的手动方式; d) 由直流线路故障恢复顺序的自动起动。 应采用以下方法使直流恢复全压运行: a) 该极不带电情况下的手动方式; b) 在该极带电又无通信情况下在直流电压控制端的手动方式; c) 该极带电情况下的手动方式。应当配备一种从降压运行平稳地转换到额定电压运行的功能。在 此运行方式转换期间,通过同

22、时调整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尽可能减小对传输的直流功率的扰 动,保持直流功率不变。 4.4.2.3.4 控制系统监视功能 设备中可以根据工程要求配置一些保护性功能作为直流保护的后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a) 直流低电压监视; b) 直流零电流监视; c) 空载加压试验过程监视。 4.4.2.4 换流器控制功能 4.4.2.4.1 换流器投入/退出控制 极控系统的设计应使特高压直流系统的每个单极以及每个 12脉动换流器的运行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应保证在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可以独立地投入和退出单极或单个 12 脉动换流器。在出现单极 或单换流器故障时,能够切除故障换流器。 需对换流器的投入

23、和退出控制进行优化,使得正常运行时单个换流器的投入和退出对系统的冲击尽 量小、持续时间尽量短,故障情况下的紧急退出对系统健全部分运行造成的影响尽量小。 4.4.2.4.2 串联双换流器电压平衡控制功能 极控系统应配置串联 12 脉动换流器的电压平衡控制功能。 如果串联双换流器使用统一的点火系统,考虑到触发回路误差,指令周期同步等因素,电压平衡控 制功能要保证稳态运行时串联换流单元两台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的档位差小于两档;如果串联双换流器 使用独立的点火系统,考虑到测量误差以及计算指令周期不同步等因素造成电流测量差异,两个换流器 控制同一电流时,造成换流器电压不平衡,需要在控制系统中增加电压平衡控

24、制功能,通过双换流器两 端的电压差产生相应的附加电流差值叠加在电流参考值上来保证串联双换流器电压平衡。 4.4.2.4.3 低压限流控制功能 低压限流环节的任务是在直流电压降低时对直流电流指令进行限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 a) 交流网扰动后,提高交流系统电压稳定性; b) 帮助直流系统在交直流故障后快速可控的恢复; c) 避免连续的换相失败引起的阀过应力。 两个站的斜坡函数或时间常数能独立调整,以便控制限制电流时的速率以及返回时的速率。两个换Q/GDW 700.4 2012 6 流站的低压限流环节之间,电流指令限制特性相互配合,保持电流裕度。 4.4.2.4.4 12 脉动换流器控制功能 换流

25、器控制是直流极控的核心模块。换流器控制接受来自极功率控制的电流指令,产生触发角 指令。 换流器控制中的低压限流环节,用于在直流电压降低时对直流指令进行限制,以避免在交流系统故 障期间和故障以后的功率不稳定。低压限流环节也有利于交流故障后的快速可控的重启动。此外,它也 避免了连续换相失败对晶闸管引起的阀应力。 根据基本控制策略,换流器控制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控制器: a) 闭环电流调节器; b) 电压调节器; c) 修正的关断角控制器。 此外, 为了在各种工况下都确保直流系统安全运行, 在换流器控制中还应包括对触发角的限幅逻辑。 在换流器控制中对整流和逆变运行配置不同的参数,使得在实际运行中整流侧

26、和逆变侧由不同的调 节器起作用,从而实现希望的 U d /I d 特性曲线。 4.4.2.4.5 点火控制功能 点火控制接收来自 12 脉动换流器控制的触发角 指令,并将触发角 指令转换成 12 个 120宽的控 制脉冲,送至阀控单元。此外,点火控制还应负责处理闭锁和解锁换流站。在投旁通对闭锁时,点火控 制选择正确的旁通对加以触发。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交流网的扰动对极控系统的影响,点火控制中应采用数字锁相环的方式与交流网 保持同步,既获得与交流电网的同步,又尽可能地减少交流网的扰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换流器点火控制的设计应使得在各种控制模式下,都能把触发脉冲的不平衡度保持在0.02 电气角 度之

27、内。此不平衡度是指在交流电压平衡且对称,直流系统处于稳态运行的条件下,同一个阀的相邻点 火时刻之间的不平衡度,以及同一个换流器中各阀的点火时刻之间的不平衡度。该不平衡度应考虑阀控 单元的误差在内。因此,直流极控系统输出给阀控单元的控制触发脉冲的不平衡度应优于上述值。 4.4.2.5 站间通信与接口配置要求 设备应具备与对站极控设备的站间通信功能,以便两站极控设备之间相互协调,完成快速协调控制 功能。站间通信通道按极配置。 站间通信信号应包括为满足控制功能及相关的重要状态监视功能所要求传输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 号,如:直流电流指令、直流线路保护信号和直流系统的运行模式、控制方式等状态信号。在通信系

28、统 传输信号时延的基础上,站间通讯系统设计应确保信号延迟时间(包含通信系统传输信号的时延)满足 以下要求: a) 满足直流系统动态响应的要求; b) 两侧控制系统间不失去电流余裕; c) 满足附加控制的要求; d) 满足顺序控制的要求。 如果直流保护采用两站极间通信传输数据时,应满足相关保护(如后备直流线路保护、双极中性线 保护、直流线路纵差保护、金属回线纵差保护等)对通信时延的要求。 设备至少应具备与下列设备的接口,以获得完成控制功能所必需的信息: a) 与 VBE 的接口; b) 与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交/直流站控系统、直流保护系统等其它二次设备的接口; c) 与辅助系统的接口; d) 与站

29、主时钟系统的接口; e) 与交流系统安全稳定装置应具备数字式接口和硬连线接口方式。 设备与 VBE 的接口信号包括触发脉冲、报警信号、跳闸信号等。接口形式可以采用电气接口或者 Q/GDW 700.4 2012 7 光纤接口。 设备与运行人员控制系统通过 LAN 网络进行通信;与交/直流站控系统、直流保护系统通过网络或 者其他符合通用标准的工业总线进行通信;与辅助系统的接口应采用硬接点或设备硬件支持的符合通用 标准的工业现场总线进行通信。 4.4.3 可 靠 性要 求 4.4.3.1 设备的冗余与切换 设备宜采用可靠的冗余,各冗余设备采用主备方式同时运行。任意一重设备因故障、检修、或其它 原因而

30、退出时,不应影响其它冗余设备,并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设备的冗余范围包括从测 量二次线圈开始的完整的测量回路,信号输入、输出回路,通信回路,主机。 在双重化的设备中,当检测出工作系统故障时,有效系统应能自动从工作系统切换至并列的热备用 系统。系统切换应能手动实现。如果一个系统有严重故障或已经被人工切换到维修状态,则不能再自动 转换到有效状态。系统状态的转换不能影响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应使传输的直流功率受到扰动或使 其产生任何变化。 当工作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通过信号交换接口,以及装置的电源等将故障传播到热备用系统。 设备故障应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宜定义为轻微故障、严重故障和紧

31、急故障。其中,轻微 故障是指不会对正常功率输送产生危害的故障,因此轻微故障不会引起任何控制功能的不可用;发生严 重故障的系统在另一系统可用的情况下应退出运行并切换到另一系统,若另一系统不可用,则故障系统 还可以继续维持直流系统的运行;发生紧急故障的系统在另一系统可用的情况下应退出运行并切换到另 一系统,若另一系统不可用时,则停运整个直流系统。 4.4.3.2 设备的自诊断 自诊断功能应能覆盖从测量二次线圈开始包括完整的测量回路,信号输入、输出回路,通信回路, 主机,电源和所有相关元器件,应能检测出上述设备的典型故障,根据故障严重情况采取报警、系统切 换等措施,并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故障应定位到最

32、小可更换元件,能提供相应的检修建议。 4.4.3.3 设备的监视功能 应能对设备的状态与操作进行全面的监视。所有监视信号应能上传到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和远动系 统,并具有完整的时间标记。 4.5 设备的技术性能 4.5.1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要求 设备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 :20 000 h。 4.5.2 控制系统精度 a) 控制直流功率与功率指令差别:1%; b) 控制直流电流与电流指令差别:0.5%。 4.5.3 换流器触发精度 点火脉冲的不平衡度:0.02 度。 4.5.4 测量系统精度 a) 模拟量测量综合误差:0.5%; b) 模数转换分辨率:12位; c) 电网频率测量误差:0

33、.01 Hz。 4.5.5 设备的动态和暂态特性 满足直流输电和互联交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 应对功率控制器、电流控制器、电压控制器、关断角控制器进行优化,以满足直流系统的阶跃响应 及其他相关性能要求。 4.6 绝缘 性 能 Q/GDW 700.4 2012 8 4.6.1 绝 缘 电阻 4.6.1.1 试 验 部位 a) 每个电路与外露导电部分之间,每个独立电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 b) 各独立电路之间,每个独立电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 4.6.1.2 绝缘电阻测量 施加直流 500 V 时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 100 M 。 4.6.2 介 质 强度 具体的被试电路及介质强度试验值见表 1

34、,也可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其值应为规定的工频试验电压 值的 1.4 倍。 表 1 被试电路及介质强度试验值 单位:v 被 试 电 路 额定绝缘电压 试 验 电 压 整机输出端子地 63250 2000 直流输入回路地 63250 2000 交流输入回路地 63250 2000 信号和报警输出触点地 63250 2000 63250 2000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63 500 出口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之间 1000 各带电部分分别地 63 500 上述部位应能承受频率为 50 Hz的工频耐压试验,历时 1 min,设备各部位不应出现绝缘击穿或闪 络现象。 作出厂试验时,允许试验历时缩短为 1 s,

35、但此时试验电压值应提高 10%。 4.6.3 冲 击 电压 4.6.3.1 冲击电压试验部位 a) 同 4.6.1.1 a) ; b) 同 4.6.1.1 b) 。 4.6.3.2 冲击电压试验值 上述部位应能承受标准雷电波 1.2/50 s 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试验电压的峰值为 1 kV(额定绝缘 电压63 V)或 5 kV(额定绝缘电压63 V) 。 4.6.3.3 结 果 评定 承受冲击电压试验后,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过程 中,允许出现不导致绝缘损坏的闪络,如果出现闪络,则应复查绝缘电阻及介质强度,此时介质强度试 验电压值为规定值的 75%。 4

36、.7 耐湿 热 性能 设备在最高温度为 40 ,试验周期为两周期(48 h)的条件下,经交变湿热试验,在试验结束前 2 h 内,本标准 4.6.1.1 规定部位施加直流 500V 时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 10 M ;测试本标准 4.6.2 规定 部位的介质强度,试验电压为规定值的 75%。 4.8 机械 性 能 Q/GDW 700.4 2012 9 4.8.1 振 动 (正弦) 4.8.1.1 振 动 响应 设备应具有承受 GB/T 112872000 中 3.2.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的振动响应能力。 4.8.1.2 振 动 耐久 设备应具有承受 GB/T 112872000 中 3.2.2

37、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的振动耐久能力。 4.8.2 冲 击 4.8.2.1 冲 击 响应 设备应具有承受 GB/T 145371993中 4.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的冲击响应能力。 4.8.2.2 冲 击 耐久 设备应具有承受 GB/T 145371993中 4.2.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的冲击耐久能力。 4.8.3 碰 撞 设备应具有承受 GB/T 145371993中 4.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的碰撞能力。 4.9 电磁 兼 容要 求 4.9.1 抗 扰 度要 求 4.9.1.1 外壳端口抗扰度要求 外壳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 DL/T 10872008中 5.2的规定(见表 2) 。 表 2

38、外壳端口抗扰度要求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试验等级 试验值 1.1 工频磁场 GB/T 17626.82006 5 100 A/m,连续 1000 A/m,1s 1.2 脉冲磁场 GB/T 17626.92011 5 1 000 A/m 1.3 阻尼振荡磁场 GB/T 17626.101998 5 100 A/m 1.4 射频辐射电磁场 80MHz1000MHz GB/T 17626.32006 3 10 V/m 1.5 静电放电 GB/T 17626.22006 3 6 kV,接触放电 8 kV,空气放电 4.9.1.2 信号端口抗扰度要求 信号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 DL/T 108

39、72008中 5.2的规定(见表 3) 。 4.9.1.3 低压交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低压交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 DL/T 10872008中 5.2 的规定(见表 4) 。 表 3 信号端口抗扰度要求 本地连接 现场连接 连接至高压设备 连接至通信设备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2.1 浪涌(冲击) 线对地 线对线 GB/T 17626.5 2008 2 1 1 kV 0.5 kV 3 2 2 kV 1 kV 4 3 4 kV 2 kV 4 3 4 kV 2 kV 2.2 阻尼振荡波 共模 差模 GB/T

40、 17626.12 1998 2 1 kV 0.5 kV 3 2.5 kV 1 kV 3 2.5 kV 1 kV Q/GDW 700.4 2012 10 表 3(续) 本地连接 现场连接 连接至高压设备 连接至通信设备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等级 试验值 2.3 电快速瞬变脉 冲群 GB/T 17626.10 1998 3 1 kV 4 2 kV X 4 kV X 4 kV 2.4 射频场感应的 传导骚扰 GB/T 17626.3 2006 3 10 V 3 10 V 3 10 V 10 V 表 4 低 压交 流 输入 /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41、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试验等级 试验值 3.1 电压暂降 U 30%1 个周波 U 60%50 个周波 3.2 电压短时中断 GB/T 17626.112008 U 100%5 个周波 U 100%50个周波 3.3 浪涌(冲击) 线对地 线对线 GB/T 17626.52008 4 3 4 kV 2 kV 3.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GB/T 17626.42008 4 4 kV 3.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GB/T 17626.62008 3 10 V 4.9.1.4 低压直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低压直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 DL/T 10872008 中

42、5.2 的规定(见表 5) 。 表 5 低 压直 流 输入 /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试验等级 试验值 4.1 浪涌(冲击) 线对地 线对线 GB/T 17626.52008 3 2 2 kV 1 kV 4.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GB/T 17626.42008 4 4 kV 4.3 阻尼振荡波 共模 差模 GB/T 17626.121998 3 2.5 kV 1 kV 4.4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GB/T 17626.62008 3 10 V 4.9.1.5 功能接地端口抗扰度要求 功能接地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 DL/T 10872008 中 5.2 的规定(

43、见表 6) 。 表 6 功能接地端口抗扰度要求 试验 电磁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试验等级 试验值 5.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GB/T 17626.42008 4 4 kV 5.2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GB/T 17626.62008 3 10 V Q/GDW 700.4 2012 11 4.9.2 电磁发射试验 设备的电源端口应符合 GB/T 14598.162002 中 4.1 规定的传导发射限值(见表 7) ,外壳端口应符 合 GB/T 14598.162002中 4.2规定的辐射发射限值(见表 8) ,按表 7 和表 8 规定的电磁发射限值和有 关规定评定试验结果。 表 7 电源端口传导发射限值 限值 dB(V) 频率范围 MHz 准峰值 平均值 0.150.5 79 66 0.530 73 60 表 8 外壳端口辐射发射限值 在 10 m测量距离处辐射发射限值 dB(V/m) 发射频率范围 MHz 准峰值 30230 40 2301 000 47 4.10 连续通电试验 设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