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高考真题汇编 -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选择题 25 时,浓度均为 0.2 mol/L的 NaHCO3和 Na2CO3溶液中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 C c(OH-)前者大于后者 D分别加入 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 c(CO33-)均增大 答案: C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 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 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 和溶液,又有 CaCO3沉淀生成 B向 Na2 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 CO2与原 Na2 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2. C等质量的 NaHCO3和
2、Na2 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D向 Na2 CO3饱和溶液中通入 CO2,有 NaHCO3结晶析出 答案: D 在一定条件下, 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通入CO2,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 减小 D加入 NaOH固体,溶液 PH减小 答案: B 除去 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稀盐酸 答案: A 9.2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A 0.2mol中子 B 0.4mo
3、l电子 C 0.2mol质子 D 0.4mol分子 答案: C 填空题 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作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 LiFePO4)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首选电极材料,它的制备方法如下: 方法一:将碳酸锂、乙酸亚铁 (CH3-COO) Fe、磷酸二氢铵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在 800 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同时生成的乙酸及其它产物均以气体逸出。 方法二:将一定浓度的磷酸二氢铵、氯化锂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以铁棒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电出磷酸亚铁锂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在 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
4、。 在锂离子电池中,需要一种有机聚合物作为正负极之间锂离子选移的介质,该有机聚合物的单体之一(用 M表示)的结构简式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上述两种方法制备 磷酸亚铁锂的过程都必须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其原因是 。 ( 2)在方法一所发生的反应中,除生成磷酸亚铁锂、乙酸外,还有 、 、 (填化学式)生成。 ( 3)在方法二中,阳极生成磷酸亚铁锂的电极反应式为 。 ( 4)写出 M与足量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5)已知该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阳极的磷酸亚铁锂生成磷酸铁,则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答案: ( 1)为了防止亚铁化合物被氧化 ( 2) CO H O
5、 NH3 ( 3) Fe+H P +Li+ 2e LiFePO4+2H+ ( 4) ( 5) FePO4+Li+e =LiFePO4 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下图为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 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 ,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 (用 a、 b 表示)。 ( 2)负极反应式为 。 ( 3)电极表面镀铂粉的原因为 。 ( 4)该电池工作时, H2和 O2连续由外部供给,电池可连续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 w.w.w.k
6、.s.5.u.c.o.m .2Li+H2 2LIH .LiH+H2O=LiOH+H2 反应 中的还原剂是 ,反应 中的氧化剂是 。 已知 LiH固体密度为 0.82g/cm3。用锂吸收 224L(标准状况) H2,生成的LiH体积与被吸收的 H2体积比为 。 由 生成的 LiH与 H2O 作用,放出的 H2用作电池燃料,若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答案: 32 下图表示有关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形成)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 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 B为非金属单质(一般是黑色粉末), C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D是淡黄色的固体化合物。(反应条件图中已省略。) ( 1) A、 B、 C、 D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 、 、 (填化学式); ( 2)反应 中的 C、 D均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反应 中,若 B与 F物质的量之比为 4 3, G、 H分别是 、 (填化学式); ( 4)反应 产物中 K 的化学式为 ; ( 5)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 1) Al C Na2O2 (2) 2H2O +Na2O2 =4NaOH+O2 2Al+ 2NaOH+2H2O=2NaAlO2+3H2 (3) CO2 CO (4) Na2CO3 (5) 2AlO2-+CO2+3H2O=2Al(OH)3+CO32-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