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海南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 C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答案: C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2、。这里的 “改良主义 ”是指 A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答案: A 对下述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境地 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A B C D 答案: A 二战后发达国家采取由国家制定经济计划方式,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区别在于 A是否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是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是否在经济运行中起作用 D是否有国家所有制的企业 答案: B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
3、妇称作爱国者。以下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看到 “过剩危机 ”是因为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 B没有看到消费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广大中下层民众的购买力 C强调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鼓动消费以减轻供大于求的压力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答案: C 看图直接引发 1929年经济危机的矛盾是 A大生产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二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危机时代已经过去 C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了有效干预,使资本
4、主义体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了供需矛盾 答案: C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其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教与独立外交的有机统一 答案: A 海尔集团打入国际市场的事例突出说明了 A “引进来 ”战略 B “走出去 ”战略 C全方位战略 D多层次战略 答案: B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
5、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农民签下这份契约,说明 A农民认识到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经济 B农民要求加强党的领导 C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要求改变人民公社的体制 答案: D 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 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 2005年,世界著名的 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 400多家企业 C海尔集团实施 “走出去 ”战略,在海外建立了 14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答案: D 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和
6、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答案: C 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所反映出的问题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B发展中国家实力迅速增长 C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迅速增长 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品种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B是一种社会救济形式 C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由个人缴纳和国家补贴两部分组成 D个人缴纳保险金越多,享受的社会福利越
7、多 答案: A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答案: D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喊: “过去 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作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门。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 D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 “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 ”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
8、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 D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上表所反映的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答案: B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
9、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答案: A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 “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改革开放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 ”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 D “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 1949 年 B 1956 年 C 1966 年 D 1978
10、年 答案: B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C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远洋轮船的出现 B飞机的出现 C汽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生产 答案: D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 “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 ”。
11、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答案: A 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 B 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 答案: C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韩国政府会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答案: B 城乡居民生活的 “四大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80 年代后则是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目前, “四大
12、件 ”已经变为 DVD 、手机、家用电脑、汽车。这表明我国社会的演变趋势主要是 A、机械化 B、工业化 C、自动化 D、信息化 答案: D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 (碑碣及制造品 ),有时,也是 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 “心理的状态 ”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答案: A 综合题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
13、题。(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 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 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 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 1)材料 反映了罗斯 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
14、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 “新政 ”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的。 答案: (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 2分) ( 2)内容:以工代赈;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6分)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4分) ( 3)国家立法( 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
15、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 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16、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1954年 9月 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 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
17、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1988年 5月 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 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 11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659.9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300万吨,比 1978年增加 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 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
18、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 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统购统销 ”政策的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年后 “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答案: ( 1) “一五 ”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
19、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3分) (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 ,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4分) ( 3) “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
20、 5分)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分布 材料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三: 2001年 11月 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 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 1980 年 7 月 10 日,中国政府正式
21、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 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 2)结合材料二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影响? ( 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三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答案: ( 1)特点: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逐渐走向全球化。( 2分) 根源: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分) ( 2)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此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分) ( 3)加入世贸组织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加入;但是,我们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原则。( 4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