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重庆市万州二中 2011届高三秋季开学测试历史卷 选择题 越王勾践曾规定: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秦国则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中国古代政府推行早婚、拆户的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繁殖人口 B发展生产 C增加赋税 D巩固统治 答案: D 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人死不为鬼 ”;南朝杰出的思想家范缜认为 “形体存在,精神存在,形体死亡,精神消失 ”。两人在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A都从理论上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B都是针对佛教盛行提出的 C都极力反对愚民的封建神学 D都从理论上猛烈抨击了佛教 答案: C “求
2、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此诗描绘的是 A战国贸易 B西汉贸易 C唐朝贸易 D南宋贸易 答案: C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派甘英出使大秦 出使大宛、大月氏 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B C D 答案: B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 B北方经济发展较多 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 C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 “江南之为国盛矣 ”的赞叹。该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
3、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 D 2008 年残奥会会徽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 “之 ”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 3种颜色的 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 “天地人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 “天人感应 ”的是 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答案: D 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
4、、听说书 C.抽烟卷、烤甘薯 答案: A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流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这最能说明的是 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 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 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 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答案: D 下列文物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是 A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B曾侯乙编钟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东汉说唱俑 答案: C 下列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北方盛行面食 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 南方流行穿屐和芒 郑 狈蕉嘈舜 /p A B C D 答案:
5、 A 魏晋南北朝时,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方边地扩展,由此得到开发的地区是 关中地区 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项能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作品是 齐民要术 敕勒歌 木兰辞 桃花源诗 A B C D 答案: C “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树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存百姓 ”的思想 答案: D 武则天陵墓前有著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 A创立 “自荐 ”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答案: C 关
6、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 B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有人给他提供如下建议: 进士科录取率较低,但只要背熟四书五经就有希望录取; 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A 说法正确, 说法不正确 B 说法不正确, 说法正确 C 说法都正确 D 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B 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但当时的历法是靠 “观象授时 ”,是否准确,尚难确定。试问,这一节日最终确定与下列哪一古代历法相关 A十
7、二气历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答案: B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 ”为 “制六合 ”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答案: B 成语 “不登大雅之堂 ”中的 “大雅 ”源自于某朝宫廷乐曲。该朝应是 A商朝 B西周 C东
8、周 D西汉 答案: B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 第三次发生在 1949年 ” 第一次的“革命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答案: A 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主题的是 A “汉委奴国王 ”金印 B白马寺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 C 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
9、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甘德与石申 B张衡 C僧一行 D祖冲之 答案: B 范缜在神灭论中说: “浮图(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侣)蠹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指寺庙)。 ”由此可以看出范缜反对佛教是因为 佛教增加了社会负担 佛教造成社会战乱分裂 佛教破坏了家庭亲情关系 佛教妨碍了政府行政活动 A B C D 答案: B 祈盼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是我国劳动人
10、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姓氏起源一书对 “宋 ”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 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 “宋 ”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答案: A 关于古代实行的 “重农抑商 ”政策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叙述
11、不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和加强统治实行的经济政策; B在中国古代始终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D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衰落 答案: B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 “牛郎和织女 ”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牛郎织女优美传说的无穷魅力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史家陈寅恪先生说: “(胡族)先称部(部落),后称户(编户); 羯称部,鲜卑称户;同为鲜卑,慕容称户,阿柴虏一支称部。 ”
12、从 “部 ”到 “户 ”称呼的变化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 A跳跃式步人封建社会 B封建化进程完成 C逐步向封建文明过渡 D社会组织汉化 答案: C 商人信奉 “我生不有命在天 ”;周人则强调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德不失民,度不失事。 ”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是 A西周是个以民为本的政权 B科学发展打破了天命观念 C社会经济发展瓦解奴隶制 D夏商暴虐而亡的历史教训 答案: D 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 答案: D 韩非指出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
13、法之内 ” 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 A法律的权威性 B君主制定法律 C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D法律受制于君权 答案: A 湖北省云梦县秦古墓出土的田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 毋毒鱼鳖 ” 这表明秦统治者 A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压迫 B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已有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D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律 答案: C 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B备、孟德 C玄德、操 D玄德、孟德 答案: B 下列
14、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秦汉时期已用柔化技术处理铸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 D隋唐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答案: C 综合题 ( 24分)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地理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与沿黄河经济带交汇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鲁 ”和 “山东 ”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 据中华五千年网 齐鲁文化 ( 1)材料一中说 “齐鲁 ”和 “山东 ”两 个地理名词可以通用
15、。山东称为 “齐鲁大地 ”与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 4分) 材料二 “世界文化遗产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纪念币(见右图) ( 2)孔府、孔庙、孔林(简称 “三孔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庞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 3)材料三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 “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 ”,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 史背景。( 12分) 材料四 从 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学至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
16、 282所孔子学院和 241个孔子学堂。 世界知识画报 2010年第 2期中国风过境专题 ( 4)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4分) 答案: ( 1)西周( 2分)的分封制( 2分) ( 2) “三孔 ”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 ”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保护良好,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4分) ( 3)进步因素: 提倡 “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主张 “以德治民 ”; 提出可以 “损益 ”旧章法(政治上主张逐
17、步改良) 提出 “有教无类 ”(主张教育公平)。( 8分)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 4分) ( 4)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 “仁 ”、 “和为贵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主张为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依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 兴趣日益浓厚。( 4分)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
18、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 “东都 ”洛阳,与长安并称为 “二京 ”,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 。史载,唐德宗时, “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 ”。百姓嗷嗷待哺, “聚泣田亩 ”。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 2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 “二京 ”之一的原因。( 14分) 答案: ( 1)但是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2分) ( 2)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6分) ( 3)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隋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关中多战乱、自然灾害,经济衰退。( 14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