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第二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 “兼爱 ”、 “非攻 ”,孟子主张 “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答案: A 杜甫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彩瓷 答案: B 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
2、种 “革命作用 ”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答案: D 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 150年间没有沉没。 ”导致中华帝国 “破败不堪 ”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 A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 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 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
3、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A B C D 答案: B 该图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的情况,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反映了清朝的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清朝的商业在农业、手工业进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商业的繁荣说明此时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 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清朝不可能出现商业的繁荣
4、 A B C D 答案: A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 “厚来薄往 ”、 “市舶使 ”、 “十三行 ”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答案: A 该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 ”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 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
5、货且不美。 ”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答案: C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A “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 ” 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 C “制天命而用之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 Axial Age),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
6、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 A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 “经世致用 ” C “工商皆本 ” D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 答案: C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
7、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答案: A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 “经世致用 ” C “工商皆本 ” D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 答案: C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答案: B 普罗泰格拉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
8、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 荀子 B 朱熹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答案: C 王阳明是 “陆王心学 ”的代表人之一,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就是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而他的 “心外无物 ”即强调了人在世界的地位,强调了由于人的感知从而使得万物存在,这与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即为相似,都是主观唯心。 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 “仁义 ”“王道 ”和 “人性之恶 ” 朱熹是理学大家,主张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 王夫之则是唯物思想,主张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 因 此应选择王阳明。 王守仁(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
9、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 B C D 答案: B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 “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 “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 “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 -儒 乙 -法 丙 -墨 丁 -道 B甲 -道 乙 -墨 丙 -法 丁
10、-儒 C甲 -道 乙 -儒 丙 -墨 丁 -法 D甲 -儒 乙 -墨 丙 -法 丁 -道 答案: C 古代中国社会 “凡民曰 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 “士商相混 ”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答案: C 史记 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 “工商食官 ”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
11、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
12、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 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 “共主 ”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 ”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
13、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 “大变动 ”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 B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始皇 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以下评价 “从政治上 ”最能说明 始皇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当之无愧 ”的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答案: B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 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
14、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 ”( 清 王士 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 “封建政治 ”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答案: A 唐朝 史学家刘知几
15、认为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 省 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C 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
16、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答案: D 罗马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 “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财产私有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维护奴隶制度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 答案: A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答案: D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
17、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 “客居 ”,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安土重迁 ”的思想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 B C D 答案: A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 “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答案: A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 “大错 ”实际指的是 A打击了出
18、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答案: D 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 “明清商业发展 ”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表明雅典民主制
19、度的确立 A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 C将立法权赋予执政官 D以财产多寡分享政治权力 答案: A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答案: D 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 “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
20、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B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杭城大街 ,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 ,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 ,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即无空虚之屋 , 每日凌晨 ,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 买卖热闹 ”。 (宋)吴自牧梦粱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陆游杂赋 材料二: 2007年 12月,宋代古沉船 “南海一号 ”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 ”南海一号 “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材
21、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 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 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 之 洛学 出,复兴古学,方使 千载不传之学 重放光明 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内藤湖南, 1909 材料五: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
22、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 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 ( 2)结合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分) ( 3)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是指什么?( 4分) ( 4)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 “草市 ”有所发展 ;海外贸易兴盛。(3分 ) (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 ,出现了其独 立的
23、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2分 ) ( 3)区别 :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分 ) “爆炸性影响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 ( 4)儒学发展为理学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词 (个性化的书法艺术、风俗画 )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的兴起。(4分 ,每点 2分 ,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朱熹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 ”之说。天理是公道与
24、良知。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 “欲 ”和 “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 “人欲 ”,又叫 “物欲 ”。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 “格物致知 ”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 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
25、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 “民主意识 ”,从而为他的 “民本意识 ”突破儒家 “民本思想 ”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 “富与贵
26、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的前提下,最终强调 “天下为公 ”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 “天赋人权 ”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 忠君报国 之思想 ”。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 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 “日本式经营 ”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
27、会背景。( 4分) (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 2分) 答案:( 1)进步之处 :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 ,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 ,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 ,具有务实倾向。 (3分 ) ( 2)背景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 ,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4分 ) ( 4)思想文化传承、发展
28、;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国际性、交流性。 (2分 )(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即可 )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 非乐上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中
29、国占代农业生产力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3分) ( 2)材 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4分) 材料四: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 资源,将
30、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 ,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 3)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5分) ( 4)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2分) 答案: (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2分 )。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1分 ) (2)生产方式 :以种植业为主。( 1分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1分 ),男耕女织(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分 ),自给自足 ,具有封闭性。 (1分 ) (3)过程 :渔猎采 集文明到农耕文明 ,再到工业文明。 (3分 )两大因素 :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2分 ) (4)特点 :生产力迅速发展 ,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 ,先进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寓;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 (2分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