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9.39KB ,
资源ID:333967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3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veningprove2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国原始农业可追溯到 A神农氏传说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史中 “神农氏 ”,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 “尝百草 ”到 “播五谷 ”和 “种粟 ”,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2、。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 “以垦草莽 ”。所谓 “神农 氏 ”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因此选 A。 考点:原始农业 点评: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 C有邓小

3、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改革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的是南斯拉夫,率先进行改革; B不对,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不是根本原因; D不对,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 C 符合题意,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

4、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904 1907 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 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 1

5、895年甲午战后; C不对,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 19141918 年一战期间; D不对,民国建立是在 1912年;根据材料信息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 ”可以得出 A正确。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 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自然经济,然而,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民族革命战争,却打败了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的日本帝国主义,这说明,自然经济就其本身而言存在着

6、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是 ( ) A经济活动不要求过于复杂的劳动和劳动工具 B主要依靠自然条件,而不是社会环境 C相对比较封闭,不会被战争所破坏 D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不是指主要依靠自然条件; C不对,自然经济相对比较封闭,但也会被战争所破坏; D不对,抗日战争时期抗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 A符合题意。 考点:自然经济 点评:自然经济具有的特点有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 自然经济的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 自然经济是简单的再生产

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的是 土地改革的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 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好转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好转有利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因此 都符合题意。 考点:社会主义工业化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

8、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事件,与 “走出去 ”战略无关的是 A海尔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B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 业对外投资 C招商引资热潮的出现 D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走出去 ”战略是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ABD都符合表述。而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

9、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因此不一定是指对外开放,可能是外商投资,也可能是中国其他地区投资者的投资。因此选 C。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城市化,是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B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C建国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展顺利 D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

10、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只有 10 .64 % ,经历了 三年恢复 和 “一五 时期平稳发展、大起大落的 “大跃进 ”与调整时期以及 “文革 ”“三线 ”建设的停滞发展等阶段 , 到 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 17 .92 % ,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化工业化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以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的春天,随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这给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 ,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因此 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ABD表述正确。 考点:城镇化 点评:在做否定型

11、选择题此类 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过渡的标志是 A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B 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C 1993年欧盟的成立 D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洲国

12、家走向联合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步骤: ( 1)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2) 1957年 2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3) 1967年,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盟的诞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因此答案:选 C. 考点:欧共体 点评:欧洲一体化过程: ( 1)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2) 1957年 2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3、。 ( 3) 1967年,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4) 1992年,欧共体国家正式签订了旨在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 5) 1993年,该条约获得所有成员国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 6) 1999年 1月 1日,欧元( EURO)问世; 2002年 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作用: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政治上也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协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 欧洲的联合与强大,使它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实

14、力的一极,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也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基金是 A由美国单独认缴资金 B由资本主义国家认缴资金 C由成员国认缴资金 D由 西欧国家认缴资金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最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拥有 27%的投票权,在世界银行拥有 24%的投票权。说明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成员国并不限于发达国家,因此 ABD表述或者绝对化或者片面化, C表述正确。 考

15、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 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反映什么体系建立的情况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 “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可

16、知是指货币体系; B不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与此无关; C D不对,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是指地区区域集团;二战后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即一般所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了固定的比价关系。在这个体系下,美元获得了 “等同于黄金 ”的特殊地位。因此选 A。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它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

17、了美国在国际金融 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第三世界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对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 3/4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 “游戏规则 ”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占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

18、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B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C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跨国公司的大量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有: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二战后交通运输技术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地区更加紧密

19、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为各国普遍认可并接受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而非原因; C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D不是根本动力。 考点:根本动力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 “世外桃源 ”。任何国家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

20、遇。发展中国家不能逃避,只能面对现实,参与国际竞争,兴利除弊,求得发展。要在积极参与中来谋取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D表述都不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另外,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最终不利于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A表述正确,西方国家工业化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而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考点

21、:苏联工业化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 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最主要 ”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如果在 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加拿大和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中国: “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 ”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加拿大 “人民要求脱离英国的呼声高涨 D苏联:机器轰隆,但人们衣着简单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30年 A C D表述正确,中国当时处于内战时期,

22、英国自治领的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正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B表述不正确,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点评:情境式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在于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解题技法】 第一步,提取信息。阅读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第二步,转换信息。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第三步,整合信息。综 合题干要求、选出题干要求、选项

23、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出正确答案:。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作用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 ”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 “重农抑商 ”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

24、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 的潮流后面。因此 BCD表述正确,而 A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 “错误的 ”、 “不包括 ”、 “无关的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新的生产力的确立

25、 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 的修建 D政治稳定和政府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因此选 B。 ACD都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的结果。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注意规律的应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生 产力发展最重要的表现。 唐诗名句

26、 “夺得千峰翠色来 ”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的出现 D著名的唐三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人有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说的就是唐代越窑秘色青瓷,诗句形容瓷胎瓷质如冰似玉,青釉如千峰翠色。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制瓷业 点评:概述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变化 项目 朝代 发展 制瓷技术 商朝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和钧窑 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 “相地而衰征 ” 的新税

27、制,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负担 D确立封建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所谓井田制就是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亲、贵族、以及有功之臣,让他们去耕种。但他们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买卖土地,要向君主缴纳赋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具备了开垦肥沃荒地的可能。这些荒地不是君主分封的,因此种这些地的时候不需要缴纳赋役。大家都争着去种荒地。这样君主就收不到赋役了,只好以默认土地私有,并让拥有土地的所有者交税。如齐国的管仲实行 “相地而衰征 ”,结果推动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化,这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选

28、 A。 考点:古代土地制 度 点评: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那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情感 A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 B “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 C “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 D

29、“哥伦布给我们带来了贫困 ” 答案: A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几乎遭受种族灭绝。 BC 不符合印第安人的角度, D 表述程度不够。因此选 A。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对人物进行评价,一般人物评价都涉及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些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也不例外。 很多学者认为,公元 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 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里 “分水岭 ”的含义是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

30、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世界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A说法不妥, B属于次要的, D应该是指文艺复兴。因此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

31、把握。 下列关于 17世纪荷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航运发达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 B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D奴隶贸易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荷兰是 17世纪最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荷兰拥有的商船总数超过其他欧洲国家之和,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 ”。因此 ABC都表述正确, 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假设反正法:即假

32、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新的交通工具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交通工具的发明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船和火车 C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答案: A

33、 试题分析: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 ,由于产品的猛增,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新型的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汽船与火车诞生了。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新的交通工具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C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 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

34、。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

35、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因此题干所述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9世纪 70年代以后,答案: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 1)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 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3)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

36、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1)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 4)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

37、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 ABC表述正确,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 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符合题意。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 2种: 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

38、释的概念。 下列说法不符合 “人民资本主义 ”的是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B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经不存在 C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普通职工手中 D股票分散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民资本主义是前美国商会会长约翰斯通为美化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一种资本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和大量小额股票的发行,使小额股票广泛地分散在社会各阶层手中。资产阶级学者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现象,粉饰为资本主义的 “质变 ”,宣扬资本主义正在变成 “人民资本主义 ”。 因此 C表述绝对化,符合题意。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 是考查同学们

39、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 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 “专其业者不啻万家 ”,大

40、多 “雇人工织 ”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 1)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6分) ( 2) 材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 3) 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3分) 答案:( 12分)(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6分) (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分) ( 3)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 3分) 试题分析:( 1)注意提取信息,材料一工 “就官府 ”是工商食官使然,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生产,自然要 “就官府 ”;商以贸易,故 “就市井 ”;材料二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

41、帛矣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 ”反映了苏州的民办手工业织机已有一定发展。 ( 2)材料二的大意是有五亩地的人家,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因此可以得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3)注意材料三信息大多 “雇人工织 ”按件计酬,说明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历史材料题是比较常见的试题类型,但由于此类题型的材料,通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加大了学生理解材料的难度,从而影响到答题的效果。因此,提高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此类历史材料题呢? 首先,

42、我们要从思想上破除对此类试题的惧怕、厌烦等消极心理,积极正确地面对这类试题。当考题中出现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字句时,我们可以不必把注意力集中这些字句上,而应从总体上去思考,这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 其次,解答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切入点应放在材 料的出处,根据材料的作者、时代去推敲和教材连接的部分,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问题进行定向思维,组织有效信息准备答题。 再次,要抓住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找出材料所述内容或者观点的核心部分,辨别观点是否正确;代表哪个阶级或社会层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何;对现实有哪些启示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最后组织答案:,做出回答。下 阅读

43、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它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的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 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而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 材料一发表时美国面临什么情况?( 3分) (2) 材料一提到的 “恐惧 ”指什么?( 2分)材料二中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指什么?( 2分) (3

44、) 罗斯福说的 “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在新政中有何体现?( 4分) (4) 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 “永远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严重的缺点 ”( 2分)?为什么?( 2分) 答案:( 15分)( 1)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3分) ( 2) “恐惧 ”指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 2分)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指广大人民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和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企图( 2分) ( 3)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新政策。( 4分) ( 4)没有。( 2分)新政只是一种政策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根本解决导致危机爆发的

45、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2 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宣布实行 “新政 ” ( 2) “恐惧 ”指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冲击或挑战,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指广大人民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和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企图。 ( 3)旧民主秩序是指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新应用是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 4)注意全面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的制度不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不会消失。而罗斯福新

46、政恰恰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所以不能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关于罗斯福新政的 “新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新的理论和政策 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 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 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经过 15年的艰辛,我国终于

47、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从 1980年至今,美国一直对是否给我国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进行审核。按照 1999年中美两国就此问题达成的双边协议, 2000年美国制定并且通过了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的法案。 2001年 12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从而结束了美国国会多年不给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的历史。 ( 1) 今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有什么区别?( 6分) (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长达 15年的历程,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案:( 10分)(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顺

48、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世家时常是完全被动的,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批卷入的。( 6分) (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过长期努力,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维护我国在国家贸易中的正常合法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扭转,再次潮流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言之有理即可, 4分 )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一次:国际形势: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广州等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开放;国内因素:广州在汉唐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朝时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