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陕西省师大附中、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七次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 ”据此分析,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是 A切脉之学 B望闻问切 C五行学说 D伤寒杂病论 答案: C 下图是 “19701993 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
2、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答案: C 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基础上。下列哪项叙述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涵义最为接近? A统治者通过选取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 B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来决定 D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统治者的需求 答案: B 一部编年史如此描述 19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动: “经过 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这可说是一种反革命,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但直到 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文中所说 “新的政治浪潮 ”指什么,其主要政策路线是什么
3、? A新自由主义;新中间路线 B新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C新保守主义;自由市场 D新民主主义;人权政治 答案: C 作家撰写家族的历史时写道 “父亲于 1990年出生于一个海港城市,城中到处是商店、集市。家乡早在 1888年时就出现了电话设备, 1903年时有轨电车开始运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家乡受到战火波及, 1943年起盟军就持续轰炸,城中大部分房舍毁于战火。 ”这座城市是 A德国的汉堡 B中国的上海 C印度的孟买 D台湾的高雄 答案: A 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
4、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这种剧本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展现?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分析理解能力。关键句 “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反对统治者。 ”具有反封建的特点,因此,是浪漫主义。 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古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哪项正确? A皆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 C皆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D皆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答案: D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
5、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 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答案: B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 “结百姓之心 ”,方法是 “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 ,瞻识共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6、 主张民主 答案: B 明朝后期,我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科技著作,这些著作 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 B C D 答案: C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 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章。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答案: D 班固说: “古代天
7、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差等。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 ,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班固这两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 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D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 D 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霸、六
8、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的等级制度,选择 D项。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7分) 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 “凡荒政十有二, 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 十二曰集流亡 ”。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 “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 ”。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 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 嘉庆大清会典 材料二: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河防松弛,水 利失修,河
9、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 “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 ”,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 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 177州县。 材料三:我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号召本国的商业进行调整和建设,以此来阻止商业体系的瓦解,尽管这史无前例 在商业中,我们主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 显然,我们现在的经验为我们在将来制定更大的计划提供了基础。 - 1929年 11月胡佛对美国银行 家的演说 材料四:经过 20世纪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双重打击,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英帝国也日落西山。
10、庞大的失业队伍是对英国统治秩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解决民众迫切要求的充分就业 和社会保障,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萧条也许还会重现。二战期间,英国应战争所需,极大地加强了调配国内各项资源的能力,政府就动用国家力量对食品、药品、煤气等战时物品进行平均分配,这使得英国在经历了 30年代大萧条以后,在战争期间奇迹般地重新恢复了充分就业,使一向信奉自由放任的英国民众对国家计划的高效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国是凯恩斯主义的故乡, 凯恩斯在 30年代已经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用主义出发,论证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和通过累进税制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的必要性;而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更是增加了民众对战后
11、建设福利国家的祈盼,奠定了战后西欧建立福利国家的舆论基础 战后的三十年是英国的繁荣时期,也是工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期,此间工人罢工活动日益频繁,罢工斗争使得工人实际工资持续增长,而且使工资福利构成和各种劳动保护条例以协议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国家政治环境来看,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信奉马克思主 义、为工人阶级谋幸福的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国家造成了一定了压力,西欧国家通过增加福利以安定国内劳动者队伍,保持社会稳定,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战后英国建设福利国家的多重契机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 8分)依据材料二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
12、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 9分) ( 2)根据材料三总结胡佛的观点,并指出胡佛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6分)根据材料四归纳,促成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 8分) ( 3) “福利国家 ”建成后,有人宣 称: “为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也有人认为: “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福利国家 ”的看法。( 6分) 答案:( 1)特点: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 8分) 原因: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
13、利失修。( 9分) ( 2)观点:公共建设视为结束萧条的最佳手段。 关系:都强调国家干预,可以说是以罗斯福新政的前导。( 6分) 背景: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战期间战时体制的积极推动凯恩斯 主义的影响;工人斗争及社会主义的影响;冷战;民众的期待;( 8分) ( 3)看法: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降低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加大财政支出,出现财政支出。( 6分) 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
14、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 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 评(理想国)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6分) ( 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5分)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 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 4分) 答案:( 1)背景:希腊政治体制弊端显现;文化繁荣(或思想活跃)。( 6分) ( 2)相同: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 3分。此点必答);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 2分。答出后两点中的一点即可)。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 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