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吉林龙井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 (缶:古代的一种乐器 )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从中可以看出 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 正确。故选 C。礼乐文
2、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 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礼乐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详细的规定了不同的等级行不同的礼,奏不同的乐。西周时期除了礼乐制度外,最容易考的还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需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关注。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 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
3、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项。 ABD项都是或者包括发达国家,未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因此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
4、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如下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 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70年代和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引起三次外交高潮的时间分别是中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新时期的多边外交
5、。故选 A。其它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 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 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 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
6、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 “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敌人之声 ” B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C “伙伴之声 ”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D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伙伴之声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兄弟之声 ”。 到了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
7、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 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敌人之声 ”。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 ,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伙伴之声 ”。 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都是错误的。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苏(俄)关系的变化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就签订了同盟条约,建立了同盟关系。到了 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这
8、经历了由兄弟之声到敌人之声的转变。到了 20世纪后期,中苏关系缓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伙伴之声的阶段。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 说的 “教训 ”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革 ”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 BD项错误,文革的教训并非是如何发展生产力方面; C项错误,应
9、该说的是人民公社会运动。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 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2008年 12月 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 “三通 ”变成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 “历史性突破 ”,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 “历史性突破 ”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一国两制 ”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D “九二共识 ”的达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 “九二会谈 ”主要是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是在三通之前的历史性突破,故选 D。
10、 A项是在 1979年,并未马上得到台湾的回应; B 项一国两制的方针尚未得到台湾官方的认可; C 项只是两个机构的建立,为对话交流创造了条件。 考点:祖国统一的潮流 点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
11、自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保证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12、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打倒旧政府 ”“砸烂公检法 ”,这些 “文革 ”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 D 试题分析:口号反映了个人崇 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这一切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其他选项都比较片面。故选 D。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
13、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 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 “文革 ”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 A;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1992年村民民主自治制
14、度尚未建立,故排除 B。 D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考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法制建设,在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通过了 1982年宪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 1995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它利用 “冷战 ”的阴影,把 “遏制 ”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 “它 ”是指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关贸总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经济计划应该是马歇
15、尔计划。故选 B。 AC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组织; D项是美苏冷战的美国政治军事方面的措施。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同时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恢复西欧经济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以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 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 “冷战 ”局面的升级 D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美苏争霸的影响。图片反映的是朝鲜南北分裂的三八线,其因是美苏两争霸,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16、的产物。 B项错误,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是南北政权的建立; C 项不准确,冷战升级是美苏在欧洲的对峙; D 项错误,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考点:朝鲜半岛分裂:三八线 点评:朝鲜战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重要事件,战争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把朝鲜半岛分裂为两部分。朝鲜半岛的分裂从根本上讲是美苏争霸的产物,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 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集 材料
17、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9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 变法的影响。( 3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 “百日维新 ”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 4分) 答案:( 1)特点: 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3分)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 3分)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3分
18、)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3分) (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 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 “百日维新 ”的政令中的体现即可。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康有为变法时期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
19、的权威宣传新法,托古改制。在维新变法中,儒学成为了宣传新法的工具,孔子也披上了西装。维新变 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十月革命的成果很多,但是最大成果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 C
20、 项。 A 项错误,应该是巴黎公社;BD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不是成果。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 资产阶级曾经 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
21、再认再现能力,相对简单。据教材内容可知, 都属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故选 D。 考点:共产党宣言 点评:共产党宣言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工人运动 在一个更加深的层次发展起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需要掌握。 1911年 4月 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 “海圻 ”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什么国旗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答案: B 试题分析:
22、1911年 4月出航, 13个月后应是 1912年 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 1912年5月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项错误,青天白日旗是国民政府旗帜,是在 20世纪20年代以后; D项是 1949年以后。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材料反应的是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
23、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因此答案:为 B。 A项错误,独立施政不对; C项是宋朝的政治机构的特点; D项是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 谋大逆、谋叛
24、、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重罪,属于 “常赦所不原 ”;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等内容可知,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了继续强化。故选 A。 B项无法体现; C项错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
25、的在中央内部关系上,而不是中央与地方。 考点: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点评:明朝一个方面制定法律,规范皇权与大臣的关系,另一个方面明太祖鉴于历朝丞相制度的弊端废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清代
26、不可能有丞相,因此 D 项错误。其它各项都是符合史实的,是正确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我国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创立;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但她 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她 ”指的是 A古代中国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埃及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 “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古希腊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故选 B。 AD项明显错误,古代中国和埃及不可能孕育西方文明;C项主要的贡献是法律制度。 考点:古希
27、腊文明 点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特别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提供了一整套民主管理的新的方式,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的形 势,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古罗马法律对西方的影响,也需要多加关注,是考试重点。 对下图所示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保障了雅典的民主制 B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C主要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 D是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A 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所以 B选项正确,故选 B;C选项错误,应该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 D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
28、布是罗马法的成熟。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在共和制时期创立,主要调节公民内部的法律。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罗马法规定,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所以
29、选 A。 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 C项明显错误; 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如陪审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保护人制度等到现在依然采用。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 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A选举和议会立法 B政党和三权分立 C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
30、: A 试题分析:题属于识记型,难度小,选举和议会立法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故选 A。 B项是民主原则; CD项绝对化,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下也是代议制形式。 考点:近代西方政体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西方政体特点。近代西方政体均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的民主政体,以代议制为核心,反映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手段有革命的方式,也有改革的方式;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政体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掌握。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
31、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德两国虽然都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德国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英国不是;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德国不是;德国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英国不是。因此 BCD均错。英德两国的君主虽然权力不同,但都为国家最高元首。故选 A 考点:英德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点评:英德两国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二者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总的来看,英国民主化程度要高于德国,对于二者的不同和相同点,学生应该会比较。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 “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 “半专制 ”特点的是 帝国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帝国政府对皇帝
32、负责 联邦议 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 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获得独立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致使德皇保留有很大的权力,具有很强的专制色彩, 体现出了这点,符合题意,故选 B。而 不符合题意,都是体现的民主的内容。 考点: 1871年宪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 1871年宪法的特点。德国通过 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宪法规定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的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但是也设立了议会,但是议会无实权,体现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特点。同时这部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此外,宪法的基本内容和
33、与英法美等宪法的比较也需要掌握。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 “通商战争 ”,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种观点明显错误,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因此 错误,排除。这种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因此 正确,故选 B。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市场掠夺原料。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
34、侵略方式,而鸦片贸易纠纷则成了鸦片战争的好的借口。与此相关的鸦片战争的内容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签订的条约,反映的是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而马关条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签订的条约,反映的是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D。 ABC项都与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列强经济侵略的变化 点评: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不断地丧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5、性质不断的加深。在这一过程中,列强的侵略的要求和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的线索,主要有抗争史和侵华史等。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商鞅 图二 亚历山大二世 图三 明治天皇 请回答: ( 1) “里程碑 ”是高中新教材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说出与上面三幅图片中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被称为 “里程碑 ”的理由。( 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改革者在改革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的措施。( 9 分) 答案:( 1)商鞅变法:使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分)
36、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使俄国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3分) 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是日本走上近代化 (资本主义 )道路的标志( 3分) (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3分)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 分) 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 分) 试题分析:( 1)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商鞅变法、 1861年改革和
37、明治维新的意义。商鞅变法使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的标志,我国进入到封建社会; 1861年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和日本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 2)此题考查的是这三次改革的内容。学生可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需要审清题意, 回答关于土地方面的内容。 考点:商鞅变法; 1861改革和明治维新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
38、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 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 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
39、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五条誓文 ”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1 材料三: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
40、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 “诏定国是 ”,其目的是 “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二,趋向乃定。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 9分) ( 2)材料所反映的三次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 4分)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3分) 答案:(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
41、危机 ,废除农奴制度。( 3分) 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3分) 中国通过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 ,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3分) ( 2)核心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 ;( 2分) 局限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2分) 因素 :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 ;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 3点给 3分 )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因为 “农 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 ”要进行改革,材料二讲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 ”,材料三 “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 ”进行改革。所以其改革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三国都是在传统势力强大、本国落后屈辱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所以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保留了封建残余,而这二者情况的不同,又对改革的成败有着很大影响。 考点:维新变法; 1861改革和明治维新 点评:维新变法、 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是由于各自国家的国情不同,改革的内容也不 相同,结果也不相同。日本和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是以失败而告终。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