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 A、 B均
2、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D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小农经济,故选 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材料中错误的表述是参加者,故选 C。
3、考点:公车上书 点评: “公车上书 ”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 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产生,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19世纪 90年代康有为、
4、梁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一场政治运动。据此本题选 C项。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戊戌变法是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
5、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等难度。 A项认为伦理纲常不能变,技艺可以改变,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 B反对变革,是顽固派的观点; C倡导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的观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C项中 “君权与民权合 ”等信息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选 C。 考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点评:关于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可以考查其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促进了思想的启蒙和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 次思想解放潮流。 盛世危言
6、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依据材料推断其作者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主张发展工商业,同外国进行商战,由此可以判断这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而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故选 C。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点评: l9 世纪 60、 70年代,随着中国民
7、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思想主张有: 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 “商战 ”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 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 A 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 “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 目不暇接 ” B 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 鉴中记载: “ 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
8、C 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 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 列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使琉球录中陈侃仅是 “过钓鱼岛屿 ”,不能体现是属于中国行政管辖范围; C、 D项可以说明,不是最佳选项; B项反映钓鱼岛属于台湾管辖,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相较其它选项是最能说明属于中国领土的。 考点:钓鱼岛主权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现实热点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根据国际法中先占先得的原则,
9、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而根据实际管辖原则,自那时起,中央政府就已将钓 鱼岛纳入海防范围,并建港泊船;而从大陆架公约来看,钓鱼岛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D
10、项说法错误; A、 C不够全面;最能反映材料的是 B 项。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 “脱亚入欧 ”,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 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
11、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的古典戏剧形式。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 “文明开化 ”,导致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故选 C。 考点:明治维新倡导 “文明开化 ” 点评:明治政府倡导 “文明开化 ”的措施有: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
12、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 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材料中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指的是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 “样
13、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但到了 19世纪 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明治政府认识到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D。 考点:明治维新 “置产兴业 ”的措施 点评: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 19世纪 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明治维新中 “废藩置县 ”政策的实质是( )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 C完善国家管理职能 D确定土地私有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政府下令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三府 72
14、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选 B。 考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还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 “四民平等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这最能说明( )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
15、队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 “有国则有兵备 ”和 “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日本实行的征兵制。故选 A。 考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明治维新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 组建一支常备军 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 )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
16、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上、天 ”指的是皇帝,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即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选 B。 考点:戊戌变法的内容 点评:戊戌变法在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 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1898年 6月 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维新派
17、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康有为上书要求光绪帝 “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 ”,在不触动守旧官僚、贵族的利益的前提下,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 ”,让维新派认识参与政权。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 D。 考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18、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 260多年的 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指的是清军入关; B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指的是地主阶级创办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指的是戊戌政变后, “戊戌六君子 ”被斩杀于菜市口。故选 D。 考点:戊戌政变 点评: 1898年 9月 21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 ”,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
19、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 化。据材料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选 B。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20、,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 B 试题 分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A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C错误; D也与史实不符;故选 B。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 1)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1、。 ( 2)权力不同: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 3)作用不同:前者只是顾问和内侍机构;后者与首相共进退,共同掌握行政权 ,处理国家大事。 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江浙行省可以 “从便区处
22、 ”、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等事,说明地方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行省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故 A、 C、 D错,选 B。 考点: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
23、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反映了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
24、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选 B。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
25、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选自 2011 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这一知识 点。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 “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 C、 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故选 A。 考点:郡国并行制 点评: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
26、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 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 “公天下 ”。故最佳选项为 D项。 考
27、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时 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与中央 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 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共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
28、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 “大一统 ”的文化心理认同。 C正确。 考点:宗法制的影响 点评:关于宗法制,更多是考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都源于宗
29、法制度。另外,宗 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在中国古代 “家国一体 ”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 “家国一体 ”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权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特征。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郡县制是任命制度与题干的主要内容无关, C、 D两项虽然含有 “家国一体 ”和 “忠孝观念 ”的一些特点,但与“源头 ”不符。 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史实。 点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 “忠君 ”,会选择
30、“君主专制 ”,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 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 C。 考点:戊戌变法的意
31、义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
32、民的觉醒。 基于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措施的理解和阅读材料的能力。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故选 D。 考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选修一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 “殖产兴业 ”,鼓励发展工商业和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日本 “大政奉还 ”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
33、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政奉还 ”使实权逐渐掌握在天皇手中,消除了日本的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天皇为核心的明治政府进行改革打下基础,而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选 B 项。 考点: “大政奉还 ” 点评: 1867年 10月,第 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 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 “拓跋
34、 ”为汉姓 “元 ”的主要目的 是 (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 “土德 ”、 “万物之元 ”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A 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 C。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移风易俗的措施,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鲜卑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
35、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 “ 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 D。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
36、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 ) A文化灭绝 B暴虐统治和残酷掠夺 C军事镇压 D严刑酷罚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过 “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 “征调赋敛 ”可判断,材料突出反映了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残暴统治和掠夺。故选 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点评:孝文帝改革是在民
37、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 “四书五
38、经 ”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 , 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选 C。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 ”废除 “世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公元前 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 “奸人 ”罪论处。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39、 )。 A什伍制 B连坐制 C分异令 D塞私门之请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商鞅变法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有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同罪论处。材料中的旅客住宿没有官府凭证,违反了法律,客舍老板没有告发反而收留,按连坐法两人都被以 “奸人 ”罪论处。故选 B。 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点评: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据汉书 食 货志载: “及秦孝
40、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 “本 ”是指( )。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答案: A 试题分析:商软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其中所说的 “本 ”是指农业,故选 A。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史记 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
41、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制 ”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 “宗室贵戚 ”指的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反对商鞅变法 (多怨望 )的原因是变法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特权。选项 B和 C不会遭到贵族反对,因为他们占有大量私田。选项 A不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改革旧俗。 史书记载,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
42、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 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本题选 B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
43、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 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 B。
44、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 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 A处应填(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 ”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
45、著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故选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 “私田 ”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46、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 意义 ”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 “履亩而税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B指的是商鞅变法; C、 D表述错误,故选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
47、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有力地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故选 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