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39.66KB ,
资源ID:335156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1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alItalian2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揭阳被誉为 “海滨邹鲁 ”, “邹 ”“鲁 ”源自下列哪一种政治制度 A察举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海滨邹鲁 ”等称谓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 ,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 ,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称为 “齐鲁大地 ”。 “海滨邹鲁 ”体现了揭阳教化的好,如山东被称谓 “齐鲁大地 ”、湖北被称为 “荆楚大地 ”也是这样。故选 B。 A项汉代的选官制度; C项体现了是家族血缘关系; D项在秦朝开始实行。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灭商以后

2、,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通过分封,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诸侯国,如齐鲁等称谓就是以此而来。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法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 “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 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3、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当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中华民国成立一年有余的时候,国 内的农民尚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 这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 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应选 C。 A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从材料中的 “1913 年 ”可判断此时的革命党人已处于合法状态, 因此 B项有误;材料中的 “老农茫然惶然 ”只能说明老农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因此 D项有误。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

4、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人民还对此不了解,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 ”。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从材料中 “由人民直接行动 ”可以反映该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故可以排除 B、 D;也可以排除 A项, A项并不是人民的直接行动,而是由封建政府主导的。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

5、外交的失败激起了民众的怒火,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1925年 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 994人, 10月增至 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共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把握 “1925 年 ”这一关键词。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导致中共人数的大量增

6、加,故选择 D项。共产国际的支持外因,不选择 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年,不选择 B项;土地革命开始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选择 C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实现,进行了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增强。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共三大的功绩、北伐战争等都需要了解 在 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C 大公报载文说 : “

7、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是 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 。该文发表的历史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 “亡国灭种的危机 ”、 “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 C。 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 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 ABD三项。

8、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1945年 8月,大公报报 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

9、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关键词是“1945年 ”、 “ 重庆 ”。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故选 A。 B项明显错误,此时抗战已经结束; CD项错误,此时最大的愿望是实现和平、取得民主,建立联合政府。 考点:重庆谈判 点评: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中国走向何方成为全体中国人关注的焦点。 1945年 8月以后,国共两党会谈,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但是,国民党很快的

10、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内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 “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穿各种样式的服装, “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 ”“生平第一次 ”可以判断这是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北平市选举新政协代表及讨论递交新政协

11、提案的会议,说明了这次会议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深刻性等特点,故 符合题意;从 “第一次 ”可以排除继承性的特点,答案:为 C。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

12、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 ,因此 A错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 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 D错。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初步的民族自治的设想。故选 B。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

13、,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 ”说明

1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 B。 A项错误,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成立; C项是在 1956年确立的方针; D项说的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大制度,是在 1954年建立。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 “教训 ”主要 是指

15、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革 ”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 BD项要遵循经济规律是指的经济建设方面; C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 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 “1997年有 30万港人移民外

16、出,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 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 “一国两制 ”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些 “回流香港的人 ”本来就是中国人,他们 “回港 ”如同回家,因此与全球化无关,从而排除 C; A、 D 暗示 1997 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不支持和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也应排除。实际上,当初 “港人移民出外 ”的最主要原因是对 “一国两制 ”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 “一国两制 ”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

17、繁荣。故选 B。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 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 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材料中的信息与此相对应。故选 D。 ABC 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

18、战争与甲午战争中并未列强进驻北京,因此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 有内容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沿线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驻守,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社会经济上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答案: A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实行的是一种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的公有制,而资政新篇保护的是私有财产,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

19、。因此二者的经济观点是相反的。故选 A。根据以上分析, 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两个施政纲领,这两个纲领都具有反封建性,都没有真正的实施,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一个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相关内容需要掌握。 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 ”、 “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可

20、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故选 B。 A项是掌握的行政权; C项掌握的是军权; D项是地方的行政官。因此 ACD均错误。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秦朝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此题考查的是三公九卿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实行三公九卿制,相互节制,大权统于皇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确保了对地方的控制。此外还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制度等。 百家姓在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

21、的扩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皇族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 A。 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D项是文化范畴,与材料无关。 考点:专制皇权的加强 点评:百家姓的排列顺序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的发展趋势,此外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还有一个趋势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之相关的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措施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该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体制

22、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争斗。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 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 藩镇割据 也与此相似。因此选项 C是正确的。根据分析,其他项均错误。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孟德斯鸠说: “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 凡是具有

23、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 成为官吏的机会 ”。这段言论揭示了 A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的特权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D察举制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 成为官吏的机会 ”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科举制。科举制是依据考试的成绩的好坏选拔官吏的制度。为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故选 C。 A项是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B 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D 项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BD三项是依据军功、门第和品德作为选官的标准,与材料不符。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

24、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到现在依然有指导意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的讲话: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C古希腊人 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希腊人受着法律的统治,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

25、臣民对你的畏惧。 ”说明了法律的作用,强调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故答案:选 B。 ACD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因此错误。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此外,也要知道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项错误,雅典的民主制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参加

26、; 项正确,公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用抽签的方式保证机会均等; 项错误,直接民主容易产生 “民主暴政 ”; 项正确,抽签的方式凭借的是运气而不是才能。故选 B。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特征。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但是雅典民主制依然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这一弊端依然存在。总的来看,雅典的民主制推动了雅典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 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

27、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 “有些条款 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说明 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在共和国时期, 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错误,故答案:为B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 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

28、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与题干中的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 ”不符, C选项与题干中的 “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 ”不符, D选项与 “法官审判应重证据 ”不符, C、 D两项

29、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B项体现了未经法院审判不为罪的原则,到现在一直采用。 考点:罗马法 点评:古罗马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罗马法。罗马法稳定了帝国统治的秩序,调节了社会矛盾,一些法律原则和精神至今仍在采用。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 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即说明法官的行为

30、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故选 A。 B项材料未体现; 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法官要依据法律审案;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到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进入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文中的 “这场战争 ”是 A鸦片战

31、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表明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故鸦片战争符合题意。故选 A。 BCD都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降低关税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销售受到严重的阻碍。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 高第说: “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 到,我们才是真

32、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 ”亨利 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 ”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火烧圆明园的事件,故选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抢掠一番后,放火 焚烧,犯下了滔天罪行。 ACD项均与材料交代的英法联军这一主题不符。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33、英法联军闯进北京,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马克思称为强盗式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的范围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明显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开始向内地发展。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综合题 ( 24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 伤担骸拔嶂温沂溃 滩坏貌恢亍曛纹绞溃 套缘鼻幔 叫谭狼崾乐匾病! 明史 材料

34、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 之全体 ”,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

35、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 6分 ) (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 6分) ( 3)根据材料五,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 2分)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 3分)体现了什么原则?( 3分) (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 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 4分) 答案:(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 “刑罚 ”;( 3分) 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

36、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3分) (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 6分) ( 3)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或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 (2分 ) 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答临时大总统亦给分 );司法权属于法院。 (3分 )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或分权制衡的原则)。( 3分) ( 4)成就: 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分) 试题分析:( 1)考查的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注意法律与君主

37、专制的关系,法律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依据材料可直接分析其不同的法制观念在于主权的归属,可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加以说明(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学习的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治成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方面是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另一个是 1954年宪法。 考点: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建设 点评:古代历朝都是重视法律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但是古代的法律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体现的是主权在君;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颁布了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最终并未成功实践。新

38、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民主与法治建设,建国初期通过了共同纲领和 1954年宪法,是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巨大的成就。 ( 26 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 ”,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

39、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 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1850年代 初步确立了近代海关制度,主要由外国人操纵,即所谓的 “洋关 ” 186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成立 1901年 清廷宣布设立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清廷下令停止武科举,将新军体制推向全国 1903年 清中央增设 “商部 ”并开始制定各项商律,陆续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 清廷成立 “学部 ”,从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 1908年 清廷公布各省咨议

40、局章程,之后,各省代议机构一子议局成立 1910年 中央代议机构 资政院成立 1911年 清廷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等10个部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 2)材料二中的 “任何人 ”是指什么人 ( 2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民主 ”的含义。( 2分)并列举古代雅典为后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民主运作方式?( 4分) ( 3)阅读材料三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晚清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

41、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 6分) 答案: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4分 ) ( 2)城邦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2分)人民主权( 2分)。 民主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4分,每点 2分,答对 2点即可) ( 3)变化:清政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许多法律;学习西方彷行立宪。(任答两点得 4分) 社会变迁:中国遭受西方侵略,

42、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与世界的联系加强;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矛盾加剧,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步,历史处于变革转型期。(每点 2分,任答 3点即可得 6分) 试题分析:( 1)主要考查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属于基础题,结合所学知识较易解答;第二小问,比较西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差异。组织答案 :时,注意制度中的区别和不同,即:分封制、宗法制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的分散性;秦朝政治制度的集权性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 “任何人 ”可以担任公职,显然指雅典的公民,而不是雅典所有的人。第二小问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提炼的能力。从 “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这句话可以看出, “民主 ”的含义是人民掌握权力。( 3)从表格可以看出来,清政府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一些法律,为立宪做准备。社会变迁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中外民主制度 点 评: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则确立了民主政治。二者都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西方率先确立的民主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受到西方的侵略。在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和西方的思想进一步传入的情况下,清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中国也开始了民主化的进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