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礼记 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 “疏田 ”;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周代制度后世基本被废除;古代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非常大;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故
2、选 D 考点: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关于古代经济,还可以考查古代的手工业、商业等内容,手工业:家庭、私营和官营;商业:重农抑商、商业发展的表现等。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 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 “四高 ”难逍遥( “四高 ”,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答案: C 试题分析 :到 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滞胀 ”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说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
3、。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的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即使是减税减支也无法实现零通胀, C项错误。 考点:里根政府的政策 点评:关于里根政府的政策,还可以考查他的背景: 70年代滞涨局面,另外整个美国不同总统的政策变化也是常考的内容: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等 据统计,到 1950年 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 1949年 12月增加 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
4、,采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 1950年中国的经济状况依然很糟,基础薄弱;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从 1950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人民收入是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故选 A 考点:新中国经济措施的稳定物价 点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措施,还可以考查: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政府帮助恢复生产等措施,另外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政治斗争也是常考的内容 如图,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 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 D
5、 试题分析 :通过图片中 “装订生产合作社 ”“股金证 ”“1954”等信息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政策是生产合作社,但题干中是装订生产合作社,因此是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赎买;大跃进是1957年的事;故选 D 考点:新中国初期三大改造 点评:关于三大改造,还可以考查他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意味着公有制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常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比较 (三大改造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如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6、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粮票 ”“1963年 ”等词可以得知这一时期我国粮食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粮食供应紧张都是对的;粮食供应紧张 凭票供应 反应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三者最本质的还是计划经济;介绍信相当于通行证,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在信中体现不出来,故选 B 考点: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关于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考查对他的评价: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使我国迅速建设社会主义;但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实行、经济发展会失去活力。 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 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 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
7、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 “三面红旗 ”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三大改造在 1956年基本完成;中苏关系在 50年代后期倒 80年代中期一直恶化;文化大革命是从 1966年开始的;三面红旗指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都是在 50年代后期提出的,故选 D 考点:新中国 50年代后期的左倾错误:三面红旗 点评:关于 50年代后期的左倾错误,除了三面红旗(属于经济)外,还有政治上反右派斗争和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另外关于这些错误的纠正也是常考的地方:主要有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七千人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如图
8、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图中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 1950年颁布的,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 1958年才出现;承包土地是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会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社是 1953年三大改造的产物,故选 B 考点:中共的土地政策 点评:关于中共的土地政策,还可以考查不同时期的所有制: 1953年三大改造前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1953年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在不同时期土地的经营权不同: 1953前私人经营 1953 -1978集体耕种
9、1978 后家庭自主经营 1969年 5月 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年 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试题分析 :题干中大意是我国由不向外国借债到接受外债,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看有没有外债,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接受外国贷款并不等于依赖外援;题干中强调的不是向谁借钱的
10、问题,而是指我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灵活务实,故选 C 考点:我国的外交政策 点评:关于我国的外交政策,通常的考点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70年代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新时期的外交(不结盟,多边外交等) 1980年 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 D 试题分析 :颁发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表明我国政府开始承认私有制的合法地位;私有制出现、但公有制在我国仍占主
11、体地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指的是国营企业,但题干中说的是私营企业,故选 D 考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通常的考点有:农村改革(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另外还有在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下岗等)也是常考的内容 据统计, 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 “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
12、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下海经商,从事的是私营商业,下海潮体现了大家顺应改革潮流的一面;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强调的是所有制结构,和题干意思不符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两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不符合题干的意思;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1978年后就开始了,故选 A 考点:市场经济改革的影响 点评:关于市场经济改革,还可以考查我国改革前后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另外与苏联后期几个领导人的改革进行比较也是常考的内容 如图,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 2000年
13、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 (图中文字:某垄断企业: “真以为我不怕你哪! ”) A中国加入 WTO 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 WTO 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 WTO 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 WTO 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 :漫画中体现的是在加入 WTO 问题上垄断企业的想法:害怕加入,原因是害怕竞争;中国加入 WTO 符合中国企业的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增长,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国申 请加入 WTO 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入 WTO 后垄断企业将面临国外同行业的竞争,不会增强垄断地位,故选 D 考点:
14、中国入世 点评:中国入世,通常的考查的地方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可以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挑战:面临更大的竞争,有可能会破产倒闭一批生存能力不强的企业;国家经济主权会面临威胁 1945年 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在治国方略上不同,因此保守党
15、与工党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 1945年 7月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早已结束;丘吉尔主张对苏采取冷战、对抗,但并没有主张挑起战争;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故选 B 考点:英国的政党政治 点评:关于政党政治,通常的考点是两党制,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大部分国家 是两党制:比如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等,一般考查的地方都是两党的本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华盛顿邮报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
16、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 :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表明苏联正在进行改革,但尚未解体,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表明苏联改革中涉及到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内容;普京执政时期俄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分别是农业和工业,故选 C 考点:苏联后期的改革 点评:关于苏联的改革,还可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联系,双方改革的背景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重点都是经济领域,但改革的结果却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以下是苏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
17、效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 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扩张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苏联的粮食产量是逐年降低的;这一时期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斯大林在 20年代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尤其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粮食产量降低 ;赫鲁晓夫是 5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 D项错; AB两项是客观原因,故选 C 考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点评:关于农业集体化,还可以考查他的背景:苏
18、联开始了工业化、但农业上收不上足够的粮食,所以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另外中国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常和农业集体化一起比较。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 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 “十人委员会 ”,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 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 :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是第一步成文法;他是贵族与平民利益的体现,不代表奴隶的利益;他最大的意义在于成文,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
19、的特权,平民并没有取得立法主导权,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中的十二铜表法 点评:关于十二铜表法,还可以考查其内容:通过具体条文得出本质还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另外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经常和万民法放到一起比较出题 在美国,自 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 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总统选举中两党选票占总数的 95%,说明两党控制了总统选举,总统是政府首脑,因此也
20、可以说主宰了联邦政府;美国的政治是三权分立,控制总统选举只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95%选票说明赢得了大部分美国公民的支持;两党本质一样,但治 国方略是不一样的,故选 B 考点:美国民主政治中的总统选举 点评:如图,关于美国的民主政治,还可以考查国会和法院,美国的政体是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是经常考试的地方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
21、案: B 试题分析 :两个政权中的大意是:我们应该明确国家政权的归属,进而去领导革命进一步发展,该文章是在四月提纲发表之后出现的,四月提纲中已经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的主张;题干中强调的是政权未来的走向,而不是两个政权并存;列宁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应该进一步发展,不要仅仅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故选 B 考点:十月革命过程中的四月提纲 点评:关于四月提纲,还可以考查其提出的背景:两个政权并存。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资产阶级掌握了政府大权,列宁从国外回来后,在四月会议上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四月提纲;另外十月革命过程 中的二月革命、七月流血事件等都是常考的内容 虽成 “空壳 ”,
22、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 辛亥革命成果应该体现在革命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事件;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是革命前存在的,尤其是后来同盟会被改造成了国民党、旧三民主义被发展成了新三民主义;而中华民国是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后的新国家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最核心的内容;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的成果 点评:关于辛亥革命,还可以考查其背景和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在探寻救国道路上的必然选择,虽然最终没能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但他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是民主共和观
23、念深入人心,为以后中共领导革命打下良好的基础。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 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 8月 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33年中共在南方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军队是工农红军;国民革命军是国共合作时期军队的称呼,工农红军建军后,取消了以前称谓;人民解放军是 1946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的称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1931年 考点:中共不同时期军队的称呼 点评:中共领导革命经历的阶段有: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
24、、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不同阶段军队有不同的称呼 ,国民革命军 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军。另外不同时期政策也是常考的内容。 下表选 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 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 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 7 1 万增加到 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 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
25、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 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 业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 : A,首先,材料中 “债主 ”,并完全不等同于结论中 “高利贷者 ”;其次,债主有权将债权人卖为奴隶,也不完全等同于其政治地位很高。因此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成立。 B,此选项迷惑性较大。 1801-1844年,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也的确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仅仅从 “伯明翰市人口从 7 3万增加到 20万 ”,并不能充分说明结论中的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因为没有和此前、此后的人口增长速度相比较,于是 “迅速 ”两字便无从谈起;何况,仅伯明
26、翰一城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英国。 C,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发生在 1861年,此后才开始俄国近代化历程。材料中的 “1860年 ”意味着其时俄罗斯还处于农奴制社会,因此,结论中 “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也不成立。 D, 19世纪中后期到 20世纪初,西方各国陆续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0年的德国即是如此。二工时期的典型特征,便是生产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此选项材料与结论匹配。 考点:本题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点评:关于垄断组织,还可以考查他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另外垄断阶段的发展也是常考的内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
27、义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 “一超多强 ”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 :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 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一超多强是 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局面;不结盟运动时 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国际组织;两次会议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召开的,和社会主义阵营没关系,故选 A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 点评:关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还可以考查外交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
28、请客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 A 试题分析 :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认为商业属于末业,商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商人也读书(儒商),注重家庭观念、,而且还缴纳重税(抑商的表现),故选 A 考点:重农抑商的原因 点评:关于重农抑商,还可以考查政策的起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另外以后朝代重农抑商的表现也是常考的内容:汉朝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1912 年 4 月, “泰坦尼克 ”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29、使用电灯照明 B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C航线经过地中海 D用电话与外界联络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当时的新科技成果已经有了电灯、电报、电话等,但在船上只能用电灯和电报,没有移动电话;电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从英国到美国直接横渡大西洋即可,不必经过地中海,故选 A 考点: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点评: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还可以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区别:范围(一个和几个国家)、科学与技术(第二次紧密结合)、进程(德国、日本两次交叉进行)等 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
30、的办法,就是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 “改良主义的办法 ”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通过题干中 “列宁 ”“1921年 ”“方法制度 ”等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的;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废除了以前的余粮收集制等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并没有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
31、会主义改造;在新经济政策下,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国家无力兴办的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故选 D 考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点评:关于新经济政策,还可以考查他的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并没有随之结束,结果引起了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于是列宁等人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改为新经济政策。 综合题 ( 25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 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
32、已经有 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1983 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 0 13 0 13 0 其他津贴 50 1 30 1 0 纳税 0 -7 9 -43 8 国民保险 -4 5 -7 2 -18 0 实际收入 108 6 108 0 151 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 “福利病 ”)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
33、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 1970年到 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 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10分) (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4分) (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8分) (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3分) 答案:( 1)措施:政府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
34、工代赈)。( 6分) 背景:经济危机;失业、贫困。( 4分)。 (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4分) (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8分。回答出任意 4点即可得分。) (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3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中只是体现美国纽约人经济状况不好,但相比其他地方邀略微好点;题干中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措施只能根据所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回答;主要背景从材料中( 100万人失业)可以看出经济危机造成失业、贫困。 从材料二表
35、格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家庭收入差异很大的情况下,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最终各家庭实际收入相差不大,从而得出福利政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不同家庭的儿童津贴是相同的,可以看出政策是保障儿童利益的 材料二已经分析过,主要是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材料三说的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因福利开支负担过重 ,导致出现反对福利救济的现象;所以第三问要从福利政策的弊端这一角度回答,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政府负担重、人民不满、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其他的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通过第一问罗斯福新政可以看出政府是福利政策的决策者;通过第三问国家调整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是福利政策的调整者;政府负担过重可以看出政府承担者的身份 考点:西方资本
36、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 点评:关于社会福利政策,题干中是从福利政策的开始、发展、新时期的调整,宏观角度上论述的,还可以从具体的小角度去出题:比如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等。 ( 27分)近代以来,为 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
37、城市。 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 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 3月) 材料三 如图, 1952一 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 l952年 100) (图表说明:横轴为年份,以 1952年为起点, 1965年为终点;纵轴为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 ” 郭德宏等
38、中华人民共和 国专题史稿 ( l)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 4分) ( 2)指出材料二 “城市到乡村 ”、 “城市领导乡村 ”的基本内涵。( 2分) (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4分),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据此说明为什么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 4分) (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3 分) 答案:( l)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4分) ( 2)内涵:解 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
39、设。( 2分) (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下降; 60年代中期恢复。( 4分)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一五 ”计划完成等( 4分);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4分);制定并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2分)。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分)。 (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 成功的重要保障。( 3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中 “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
40、耳 ”与 “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可以看出共同点是发展教育实现救国的目标;发展教育的意义主要得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族进步等 “城市到乡村 ”是我国革命道路的重大转折,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的正确选择; “城市领导乡村 ”是在民主革命即将胜利之际,中共的重大转折,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经济建设。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总体上分成是三个阶段: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又上升;分析原因时要注意三个时期的 原因分别叙述,初期上升的原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一五 ”计划完成等,因为时间是 50年代中期; 60 年代初下降是因为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还可以加上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中期恢复是因为中共及时纠正错误: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指得是建设的过程,主要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 这一问比较简单,在以前的基础上我们改正错误,制定了正确的政策 考点:中共的建设社会主义政策 点评:关于中共的建设社会主义政策,此题考的是改革开放前的政策;另外常考的是改革 开放: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中共十四大都是常考的内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