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21.03KB ,
资源ID:335197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性质完全相 同 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改革或者变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选 A。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而战国时期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法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因此 错误。 考点: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比较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诸侯处于争霸战争当中。为了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和战胜敌人,各国纷纷变法和改革。各国的变法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 带来了 未来的中国 。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 “未来的中国 ”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关键句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 ”,说明作者认为谨慎是康有为性格中的

3、弱点,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否则“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 未来的中国 ”,所以作者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总之,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最佳时机应该在 1885年中法战争胜利后就进行,而不应该放到 1898年中国在经历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时再改革,这时候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不是改革的最佳时期,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 B项。 A、 C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排除; D项理解错误,作者批判康有为谨慎的性格,排除。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在维新运动中,

4、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

5、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 “停罢 ”,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 B 项。 C 项 1901 年清政府 宣布实行 “新政 ”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 D 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 1911 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的内容。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

6、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纷纷 “行 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也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无关。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

7、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 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

8、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B,D不符合史实。 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 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 “临时义务 ”,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

9、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 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 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 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农民对地 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自由人 ”,这说明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项错误,农奴的人身自由得到确认,地主不能干涉农奴的生活; D项彻底解放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

10、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 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关于俄国农奴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奴制以地主奴役农奴为主要剥削形式 B农奴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形成 C农奴有自己微薄的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D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 答案: C 试题分析: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所有财产,包括子女都归地主所有。因此 C项明显错误。故选 C。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主以地主奴役农奴为主要剥削形式,这种制度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形

11、成,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无法自由的到工厂劳作。因此 ABD均正确。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 评:俄国 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的到工厂做工,使工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同时农奴生活艰难,无力到市场上购买商品,也影响了市场的发育;工业生产也缺少必要的资金,改变农奴制度已经是势在必然。 孝文帝规定,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他这样做有利于 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A B

12、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自然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能够帮助鲜卑族快速的接受先进的文化,进而巩固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因此 ,这自然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故选 C。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 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北魏是 “马背上得天下

13、”的政权 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因此 正确,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因此排除 。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解答题词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分析图片信息和掌握相应的背景。北魏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也需要掌握。北魏前期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常常利用一个民族攻打另一个民族,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孝文帝即位后,推行社会习俗的变革,如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族的礼仪典章制度等,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

14、定 拓跋 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

15、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 农耕文明阶段。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故选 C。 A项明显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B项明显错误; D项说法错误,庄园并非中央管理,而是豪强地主的土地。 考点:土地兼并

16、 点评: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往往会造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往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如北魏的均田制等。但是随着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不断地减少,均田制难以继续,说明封建社会只要土地私有制不发生变化,土地兼并就无法根除。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指在政 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 A、 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

17、不准确,应该是分配土地,但是没有买卖的权利。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革了社会 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轻视教化,主张轻罪重罚 答案: A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是历史的

18、局限性。故选 A。 B项体现了新法的暴政; C项说法错误新法不可能与历史传统彻底划清界限; D项说法错误,商鞅变法主张轻罪重罚,属于历史局限性。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新法也有很多的弊端,主要是新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为秦朝以后的暴政打开了方便之门;新法采取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后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

19、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 A 项只是 说的个人的因素;B项说的是商鞅变法的态度坚决和打击旧贵族的措施; C项之所以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在于 D项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

20、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前秦国国力贫弱,变法就是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通过重农抑商,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进而实现富国强兵。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 CD项并非根本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和巩固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目的也是为了富国强兵。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兼并战争中争取优势的需要, 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布帛是基本的战略物资,所以变法中采取重农政策,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抑商。因此商鞅变法中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商鞅变法推 行 “军功爵制 ”所产生的影响有 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形成了 新的经济基础

21、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推行 “军功爵制 ”,使军功地主获得了升官受爵的机会增多,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在了第一位,而宗室地主则排在了第二位,同时该政策也刺激了军民立战功的心理,对增强秦军战斗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 正确,故选 B。 错误,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产生,在商鞅变法后得到发展。 考 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22、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综合题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28分)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 不计利息,不计减损 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 ( 1880

23、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 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 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 米庆余明治维新 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6分) ( 2) 19世纪 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16分) (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方式:

24、官营。( 2分)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 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4分) 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 原因: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 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 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12分) (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6分) 试题分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第 1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 “暂时创办官立事业 ”可以概括为 “官办 ”,原因从材料 “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 ”“示以

25、实例 ”可以概括 。第 2问 “方式变化 ”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第 3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明治维新不仅摆脱了外国侵 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

26、益的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 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 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27、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 “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12分)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2分) 答案:( 1)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 ,习俗与中国不同 ,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 ,不易效仿 ;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 ,维新时间较近 ,成效显著 ,便于直接效法。( 8 分)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分) (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

28、2分)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6分) 试题分析:本题选择中日改革比较的角度考查戊戌变法。第 (1) 问 “理由 ”的回答,关键是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地位 ”据所学知识回答。第 (2) 问 “实质 ”要结合康有为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主张思考; “评价 ”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该向日本学习。 考点:明治维新与维新变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的内容。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学习日本的自强的经验,成为当时国人的主要思潮之一,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学习日本自强的经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