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91.99KB ,
资源ID:335203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2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鼎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功能和多种含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权象征的是 A三足鼎立 B鼎力相助 C钟鸣鼎食 D问鼎中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不对,三足鼎立的 “鼎比喻对峙的局势; B不对,鼎力指大力; C不对,钟鸣鼎食的 “鼎 ”指古代炊器。也称三个国家。 D符合,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常识。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

2、所据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如图,黑瞎子岛地处中国最东端 “金鸡 ”版图上鸡冠位置,位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自 1929年中东路事件俄方占岛至今,一直在俄方(前苏联)控制下。 2005年 6月 2日,中俄两国外长互换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标志着协定正式生效,作为 争议土地,黑瞎子岛约一半归中国所有。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黑瞎子岛的简明图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黑龙江省 D中书省直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岭北行省辖境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

3、国、中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C不对, “黑龙江 ”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命名是在清代; D不对,中书省直辖的主要是河北、山东、山西三省。 A符合。辽阳行省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历史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示人类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其所提供的信息即地图语言包括疆域的变化、都城的迁移、行政区划的改变、地名的变化、河道的变迁等。因此解答该类试题就需解读地图语言,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

4、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 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材料显示部分官员来自平民而非地主阶级; B不对,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 D不对,不应说 “完全 ”“公平、公正 ”,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C符合,说明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新情景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进行判断、论证或者评价。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的能力要求是: 1:读懂材

5、料的核心思想。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有关中国古代史的选 择题一般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易不解其意而造成错答。 2:对号入座。任何试题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将试题中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进行 “挂钩 ”,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 3:对照设问。也是明确试题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应是行政权。 B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古

6、代中央官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

7、是贵族政体 ”说明主要形式仍是君主制; B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C不对,错在 “同等决策权 ”;根据题干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说明 D符合。 最后的决定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信息,它是题干的主要部分,是命题者 提出问题和我们解答问题的依据。对这类信息,我们无须象语文学科的要求那样,逐字逐句地过文字关,只要真正把握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

8、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干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 “别子为机,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最,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要求 “强化中央集权 ”。 A不对,这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不对,这是宗法制; C不对,这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 D不对,这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 点评:中央集权主要涉及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

9、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虽然前期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此后造成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

10、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和 “附益法 ”,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 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答案: A 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

11、是 A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 “闭关锁国 ”政策而庆幸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清政府批准南京条约; C不对,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而非全境通商; D不对,南京条约是一项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朝官员不可能普遍庆幸; A 正确,南京条约的重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2100万银元。 3、五口通商。 4、协定关税。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情景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体会什么事情能够在此时发生,什

12、么现象能够在此地出现。这就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关税最低不一定就是国家主权和利益受到损害; B不对,控制海关不等于控制中国外交; C 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严重的后果,相对而言,从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是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程度型选择题。程度式

13、(最佳型)选择题,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一种重要题型。程度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均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由于这一题型的题干与选项之间并非简单的对错、是否关系,而是 主次、大小、整体与局部等相对复杂的程度关系,因此 ,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大,理论含量高,难度较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第 10款规定:英商 “

14、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而在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 “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和 “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 改 ”,把外国的 “议允 ”提到突出的地位。 B不对,形式上英国应与中国商定; C不对,海关由外国人管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不对,关税税率降低不一定是主权遭到破坏;主权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因此 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历史程度选择题的三种法。一、题眼突破法: 有些试题,题干除了程度副词,有个别字词给人印象很深或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将这些定语称

15、为题眼并以此为切入口,对中心词(项)的实质进行挖掘,得出最佳选项的方法称为题眼突破法。二、陈述句判断法:一些选择题将题干与 备选项进行组合,分别构成简单的陈述句,再对各句意思的完整性或思维特点进行判断的方法称为陈述句判断法。一般来说,用此法得出最佳选项的特征是:( 1)符合语法结构,逻辑严密,语气自然;( 2)读完句子最后一个字(词)时,该题思维自然结束,没有继续延伸、拓展并感到意思表达不完整。三、假设驳斥法: 程度选择题的最佳选项就教材内容而言应是无可驳斥的,一旦可以驳斥也就不能作为最佳选项了。对无法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的疑难题可先假设一选项为最佳选项,如果这一选项可作为另外历史事件或结论

16、的答案:,或者另外与此事有相似性质的历史 事件并不符合该选项,则假设不成立。若选项中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后该选项符合题意,那么未去否定词前的答案:并非最佳选项。这种先假设某选项为最佳选项再证明假设不成立的方法称为假设驳斥法。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 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该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涉及的是公使进驻北京,这出自 1858年俄、美、英、法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到中国内地汉口);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 20

17、0万两、英商为 200万两。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条约、签订国 内容 速记办法 影响(要点) 南京条约 英国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割香港; 赔银元; 开放五口; 关税协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国家 天津条约 英、法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通商口

18、岸通航。 公使进驻; 增开十口; 赔白银; 外国人到内地; 外国船通行长江。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北京条约 英、法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 1、天 有效; 2、开天津; 3、割九龙; 4、增赔款 马关条约 日本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割辽东、台湾、澎湖; 赔 2亿两; 开四口; 设厂免税。 1、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2、资本输出; 3

19、、列强划分 “势力范围 ”; 4、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亿两,分 39年还清,本息合计 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去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巨额赔款; 使馆界; 拆炮台,准驻兵; 惩反帝; 外务部。 清廷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

20、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

21、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因此 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相似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点评: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 “议约 ”和 “愚

22、暴之无知 ”是指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不割我土地 ”可知条约不涉及割地要求。 A不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不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 C 不对,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几种记忆方法 一、鸦片战争 1、中英南京条约采用歌诀记忆: 五口通商割香港,二千一百万元量。 口岸设置领事馆,英商关税要协商。 注:割香港是指割香港岛,协商关税是指协商关税税率。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采用数字式概括记忆: “二

23、权一待遇 ”。 即领事裁判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新特权采用歌诀记忆: 兵船出入通商岸,建 立教堂开医院。 建坟传教清保护,列强侵华新鼓舞。 注:前一句是指美国取得的新特权,后一句是法国取得的新特权。 “清 ”指清政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天津条约采用数字式概括记忆: “二项赔款,二条船,四种人,十口通商口岸 ”。 即赔偿英国商费和英法军费;外国军舰和商船;外国公使、商人、游人和传教士;汉口、九江等十个通商口岸。(具体内容略) 2、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采用组合记忆法(就是将相对孤立的人名、地名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字

24、重新组成一句话,形成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记忆): “汉九南头镇,烟台淡州营 ” 即汉口、九江、南京、汕头、镇江、烟台、台湾、淡水、琼州、营口。 3、北京条约采用数字概括记忆: “华工出国八九天 ” “华工出国 ”指准许华工出国。 “八 ”是指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九 ”是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天 ”即天津,是指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和增开天津为商埠。 4、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采用歌诀记忆: 外岭南,龙江北,割地六十在瑷珲。 乌苏东,库页岛,北京四十领土搞。 四十四,北京勘,巴尔喀什东与南。 西北部,改定五,强行 割占七万土。 注: “五 ”是指五个勘界

25、议定书,其他数字为割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三、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采用歌诀记忆:辽台澎湖被割让,赔偿白银二亿两。 开放重沙和苏杭,允许日本开工厂。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采用谐音记忆; “外商前进宾馆 ” “外 ”指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商 ”指修订商约。 “前 ”即 “钱 ”:指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 “进 ”即 “禁 ”:指禁止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 “宾 ”即 “兵 ”:指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馆 ”指列强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1900年 6月 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 6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

26、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运用的相关知识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 1900年 6月清中央政府宣战后,地方实力派与列强互保约款,表明地方实力派势力强大,清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A项与材料不符, 互保是相互妥协。 C项是史实性错误,仅互保不能说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表人,列强的代表人形式上仍是清政府。D项属表述夸大化的错误,不能说明达到分庭抗礼的程度。 考点:本题考查

27、近代侵华战争,但是重点考察对材料应变能力。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 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

28、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 “贼 ”“匪 ”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 的生命力, 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最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现今国家应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C不对,是对科举制含义的阐述,而非作用; D不对,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与现今社会的发展不符。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29、的原则,所以科技制度虽然在清末被废除,但这些原则仍然被贯彻下来。 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度。 点评:以古为鉴,可以察今。学习历史还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理解历史事物对当今的借鉴作用。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不对,隋朝尚书省下设六部,元朝的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C不对,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清

30、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 D不对,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行省; B正确,隋唐 时期三省的分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而元朝中书省行使宰相职能。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 ”、“自己人 ”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说

31、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因此 C符合。 A不对,并非指性别歧视; B不对,并非指等级观念; D不对,材料也无从体现长幼有序。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拓展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 周公东征以后,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错在

32、“直接管辖 ”,应是郡县制; C不对,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而非经管系; D 不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的核心。根据题干 “封建亲戚 ”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 “封邦建国,以屏宗周 ”;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

33、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 “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 ”、 “郡县时代 ”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 “封建时代 ”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奴隶社会是分封制下形成许多的诸侯国。封建社会实行了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材料中的封建时代特指中国的奴隶社会即“封邦建国 ”,形成许多的诸侯国。因此 A符合。 BCD符合 “郡县时代 ”。 考点:本题

34、是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考查。 点评: “封建 ”即 “封土建国 ”,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实际指分封制,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指分封制) 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下列有关上述材料所反映信息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B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文的大意是:在春秋时期 ,以下犯上杀戮国君的事情有三十六件 ,国家被灭亡的事情有五十二次 ,诸侯被大夫放逐 ,国君不能保住江山社

35、稷的事例 ,不胜枚举。因此 AD 不对,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 B 不对,与材料意思不符。综合材料信息,再结合春秋时期的相关知识点,可知反映了当时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分封制瓦解。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点评: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 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 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 最 根本 全面 决定性

36、 直接 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有: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 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

37、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 吴 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 由此推论 ,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以国名为氏 齐鲁秦吴,以居住地为姓 东门北郭;司马、司徒等属于古代官职的名称,所以这些姓氏应源自官职;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通过分析姓氏起源考查历史推理能力。学

38、生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识,秦时期, “姓 ”“氏 ”是不同概念。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以别贵贱(贵者有,贱者无)。从时间上看,姓产生于氏前。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 “氏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 “姓氏 ”。 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 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

39、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凤凰卫视有记者闾丘露薇,历史名人 “西门庆 ”“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 ”“动物保护主义者东郭先生 ”,其氏都源于居住地。 以同周王 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

40、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 “子国 ”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得氏途径还有:直接承袭姓为氏;天子赐氏;以次第为氏;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以谥号为氏;因赐姓 、避讳而改氏等。 其实,本题可以简化为:司马、司徒属于官名、爵名、谥号或行业中的哪一种?在中国古代,司马一般掌国家军队(古代的马属于稀缺的战略物资啊,司马氏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司马穰苴、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等),司徒一般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姓司徒的名人没有司马

41、多,名气也不如司马大。看来,管人的没有管枪的厉害。注意:名气较大的司徒雷登不姓司徒,哈哈)。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应该知道利用貂蝉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可见 司马、司徒均属官名。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 “郡国并行

42、制 ”,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 “削藩 ”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 “清君侧 ”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 “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 ”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 ,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期

43、颁布 “推恩令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分析历史现象应注意背景知识,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 ,找出最佳选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察举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实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官僚制度是 制度上的创新。西周建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贵族拥有传统的世袭权力,宗法血缘关系制约着政治权力的分配。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

44、僚制度是顺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产生的。官僚制度也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君主专制(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郡县集权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动性择优雇用)是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的三大要素。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 “流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45、方式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皆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 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 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 “孝廉 ”,德才皆备

46、,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 “中正 ”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 的可直接授官。(特点

47、: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得到好处 B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 ,从而削弱王国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愈能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朔二年( 前 127年 ),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因此 C符合。 A错在 “将皇恩推广于天下 ”; B错在 “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子弟 ”; D错在 “推恩只是一种欺骗 ”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 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