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题干中 “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 ”,正是由于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推行改革。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的
2、文化改革;改革旧俗。 1874年,日本人将 “Science”翻译成为 “科学 ”,后于 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 /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74年,正值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将 “Science”翻译成为 “科学 ”,大力引进西方科技。 1915年 “科学 ”这一概念被引人中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本题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本题既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又考查它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中国从学习西方转
3、而学习日本,中国留学生大量赴日留学,把 “科学 ”引人中国。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每个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故选C。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取代门第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
4、,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 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 “保兵知警守 ”“河淤开亿顷 ”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保兵知警守 ”、 “河淤开亿顷 ”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A。 B、 C、 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考点:王
5、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 “积贫积弱 ”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最终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A单一改革 B战争统一 C社会革命 D
6、民族独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此后,俄国在政治领域也进行了一些缓慢的变革。如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俄国政治的民主化。由此可见,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改革。故选 A。 考点: 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点评:近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 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1876 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
7、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了农权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的生活。 A项获得一小块份地不是引起农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农奴获得解放后,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还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 C、 D不符合史实。故选。 考点: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点评:对 1861年改革的评价: 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
8、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 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 3、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应该从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措施的实施
9、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本题选 C。 考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点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
10、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 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 考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戊戌变 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
11、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 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 “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
12、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指出了北宋社会危机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应该采取正确的理财方法,但并没有提出要改革国家的经济制度。当时也并不具备改革经济制度的条件。故选。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思想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 有人
13、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 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 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D项说法错误; A、 C不够全面;最能反映材料的是 B 项。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 “脱亚入欧 ”,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
14、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在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 “法律范围内 ”享有基本人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生对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是典型的封建专制性质的体现。 B、 D两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 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故选。
15、 考点:日本帝国宪法 点评: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但宪法的颁布使日本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改革地方 行政制度 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 重视发展教育 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 废除等级制度,四民
16、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 建立近代军队。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没有涉及重视教育的措施,故排除 选。 考点:商鞅变法、明治维新 点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分为两大类型: 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
17、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虽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秦帝国却经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并未有百年基业。所以此题选D。 考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
18、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 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
19、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 A。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 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20、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 长官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A、 B、 C符合史实, D项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21、答案: A 试题分析: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
22、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23、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成为革新力量。 B选项是明治维新的产物, C、 D两项表述不确切。故选。 考点:倒幕运动 点评:倒幕运动迅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有:从国内来讲,幕府统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从国际方面来说,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康梁维新派提出
24、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本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故选 D。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戊戌变法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2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裁汰冗员 废除八股取士 设立农工商总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 “废除八股取士 ”、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这些法令都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D。 考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直接导致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综合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
26、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 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和所
27、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分 ) (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 (3分 ) (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 (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3分 ) 答案: (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分 ) (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 (2分 )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 取得成功为例证。 (1分 ) (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
28、2分 )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2分 ) (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 (1分 ) 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 (1分 ) 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 (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 (1分 ) 试题分析: ( 1)问应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出发点:调节 “两个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2)要求考生多角度思考材料 所反映的信息加以总结。材料二商鞅指出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列举历代变法而王、守旧则亡的史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阐述法家的变
29、法理论。材料三康有为说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西方和日本通过变法而强大。 (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即变法体现的阶级属性。第二小问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 ( 4)一是要从两者改革手段的运用上分析出改革成败的原因,二是从中得出对改革的认识:改革要循序渐进、讲究策略等,言之有理即可。 考 点: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戊戌变法 点评:本专题在解题方法技巧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改革的背景说,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30、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其次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阻挠,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三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一方面,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改革势力与反对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强弱,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否则进步的改革也会失败。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 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
31、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 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 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 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五条誓文 ”。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材料三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
32、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 “诏定国 是 ”,其目的是 “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3分) (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分) (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分) (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
33、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 要有哪些?( 3分) 答案: (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 1 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1分) (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 1分)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1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1分) (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 1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1分);改革方式:
34、自上而下的改革( 1分)。 (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 3点给 3分) 试题分析: ( 1)问注意结合三国改革的背景分析危机的具体表现:俄国主要是国内统治危机,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中国清朝统治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并存。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君主在改革中的作用:亚历山大二世是 1861年改革的领导者;日本天皇是明治维新的主导者;中国的光绪帝虽然支持变法,但没有实权。 ( 3)解答本问时注意联系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 性;但各国改革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局限性可从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方式入手分析
35、。 ( 4)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考点: 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出现的欧亚三国进行的改革。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要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二是要注意比较三国改革前的不同背景(俄国是独立主权国家;日本和中国尽管主权不独立,但日本改革要比中国早,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中国改革的时代,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所示,
36、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 ( 2分) ( 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 ( 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 2分) ( 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 4分) 答案: ( 1)百分比: 76 9(或答 “约 77 ”)( 2分) ( 2)问题:军队数量不断上升,军费开支庞大;( 4分) 根源: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分) ( 3)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2分)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2分) 试题分析: ( 1)从图片中找出数据:军费开支是 5000万
37、缗钱,总开支是 6500万缗钱。根据数学知识计算得出百分比即可。 ( 2)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 较易回答:军费开支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冗兵的根源在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激增。 ( 3)第三问考查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回答。 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 点评:历史上是重大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
38、展道路。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 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 ( 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 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 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
39、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 米庆余明治维新 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4分) ( 2) 19世纪 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 (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 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 答案: ( 1)方式:官营。 (2分 )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分 ) (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
40、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任意三点 3 分 ) (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2分 )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明治维新选取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 “创办官立事业 ”可知殖产兴业的方式应为官营;第二小问从材料中 “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 ”、 “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归纳殖产兴业的原因。 (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 “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 日本人民 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
41、 ”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 “不计利息,不计减损 产品不能销售 ”可断定原因之一是官营企业的弊端;从材料三中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 ”可断定官营企业的阻碍也应为原因之一;材料三中 “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 ”说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从材料三 中 “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可知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不满。 ( 3)应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考虑。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踏上了踏
42、上对外扩张之路。 梭伦 “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 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 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 初
43、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4分) (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4分) 答案: ( 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2分 )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分 ) (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任意三点 4分 ) (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2分 ) 观念:公正观念;
44、法治观念。 (2分 ) 试题分析: ( 1)解读材料一的信息: “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 ”,反映了平民受到奴役; “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这些弊端导致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者的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 2) “解负令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 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 3)由于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但梭伦扮演了 “调停者 ”的角色,不偏不倚,秉持公正,带有 “中庸 ”色彩;通过立法推进改革。这些改革的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3、开启了 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 “中庸 ”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