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07.99KB ,
资源ID:335301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3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五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五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五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 A、 B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

2、此排除 D。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20世纪 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 “韬光养晦 ”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 ”,处理国家关系时 “有所作为 ”,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 原因 A苏联渐趋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世纪 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务中 “决不当头 ”、 “有所作为 ”是为了减轻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选 D。 ABC都是背景,不是原因。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80年代的外交政策 点评: 8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何在不断地变化的国际形势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经济的环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邓小平此时提出了我国外交的韬光养晦的策略,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它使我国在国家外交中不仅保持了游刃有余的状态,而且抓住了时机,加快发展了自己,对于我国的建设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

4、 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 “普遍法规 ”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 84 5%。美国在 18851889 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 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枢 C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时抓住关键句 “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和 “美国在 1885 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 324项 ”,说明政府权力的扩大和议会作用的下降。故选 C项。材料主要是说的行政权力的

5、不断地增长,A项明显错误; B项材料未体现;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这一点 。 考点:近代西方政体 点评: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两大类,一类是共和制,一类是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不管什么样的近代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核心的,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需要提高行政的效率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因此各国都出现了行政权力逐渐的增大的现象。 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到: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导致 “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 ”的根本原因是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纲领有些地

6、方是错误的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根本原因的含义是众多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往往要从经济方面,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 1872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故马克思认为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故选 D。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ABC 都是说的政治方面,因此错误。 考点:共产党宣言 点评:共产党宣言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工人运动在一个更加深的层次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情况,完全依照

7、共产党宣言教条主义的做法已经行不通。 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中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所指的是四月提纲,从而推导出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 C。

8、 B项是在 1917年 3月进行的二月革命推翻的; C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并非 “稀奇古怪的口号 ”; D项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任务。 考点:四月提纲与十月革命 点评: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有理想转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需要掌握。 下图是 “二战 ”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 “二战 ”后美 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 “华约 ”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看图,

9、 “和平鸽 ”的内脏是 “美国导弹 ”,揭示了美国的 “假和平 ”政策。故选 B。 A项中的古巴导弹危机 C项中的华约和 D项中的马歇尔计划材料都无法体现,因此 ACD项均错误。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宣传上也是对抗的重要阵地之一。 1945年 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 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

10、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 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 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 “冷战 ”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是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但随着中国大陆蒋介石集团的节节败退,美国开始将起包围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包围圈后撤到日本,日本成为其战略遏制的一枚重要棋子。故选 B。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因此 A错误; C项中的东欧无法体现; D项错误,虽有一定的

11、道理,不是主要的原因。 考点: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 点评: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但是,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 的成立和冷战的兴起,美国对日本政策也有压制改为扶植。如大量的军事采购、建立军事同盟等。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推行冷战政策的桥头堡。美国与日本的关系在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后发生了明显的调整,日本的外交越来越自主。 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的宣言是这样描述的: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主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 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12、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 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 “冷战 ”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 “这个会议是 A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亚非万隆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主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 ”等信息可以明确判断,宣言体现的是站在冷战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立场上, D项亚非会议无法体现这一内容,排除 D。这是不结盟运动。 1961 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政府元首和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并且该组织的

13、目标就是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和冷战,这和材料的表述是吻合的。故选 A。 BC 项与材料中的大型的国际会议不符。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 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第二届不结盟运动时,就把主要任务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造成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C欧、日、中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D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展示了从两极格

14、局到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和联合国的作用变化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项,故选 B。它是多个政治中心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因此 ACD三项均正确。 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到处推行扩张政策。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归根到底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在论及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邓小平曾说: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

15、义现象,权 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为避免上述弊端的出现,党和政府主要着重于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意思说的是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导致在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弊端,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故选 B。 A 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问题和封建思想无关; 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D项错误,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也要加强经济建设,二者并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另一个方面。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大力发展制度

16、建设,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但是,如何运作这些制度,这些制度运作的法治原则和对于权力监督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 “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 性质的政权 ”。蒋介石却认为 “往者,洪杨诸先生,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 在历史上是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上述两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全球史观,其有客观性 D符合

17、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这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蒋介石是从推翻满清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二者的评价都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故选 D。 A项革命史观主要说的是阶级斗争; B项说的是立场相 同是错误的的,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C项全球史观说的是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等角度。因此 ABC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 点评:此题借助太平天国运动考查的是史观的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

18、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198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 A新疆自治区 B宁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于 1955年; B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 1958 年; C 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 D 项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年。故选 C。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

19、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

20、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 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原始资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来看,北宋的中书省、枢密院和

21、三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限制,从而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选 C。 A项说法与史实相反; B项应该是在清朝军机处的成立;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点评:宋代发展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继续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期,逐渐发展到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

22、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 纪中国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和 “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辛亥革命,希望以此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来挽救民族的危亡。故选 D。其他各项都是发生在 19世纪,与材料不符。 考点: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点评: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 强侵华史和中

23、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 ”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 D 试题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故选 D 考点: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点评

2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的史料问题。哪些是可信的,哪些需要佐证的,需要分清,考查的是历史研究能力的问题。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 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可以看出 B 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出现奴隶等,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因此 BCD 均错。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

25、,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选 A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 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2007年 6月,广东 “开平碉楼与村落 ”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 1921年至 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 940座,占总数的 51 2,而 1932至 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 114座,占总数的 6。 1932至 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

26、要原因是 : 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 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西方国家经济萧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跨度: 1932至 1942。在这一时间段日本开始了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美国没有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因此 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旅美、旅加华侨都是在外国求生的中国人,这些人不是民族资本家,故而 1932至 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无关,因此 错误。在此期间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国家正在经济危机,这些都影响了碉楼的兴建。故选 B。

27、考点:广东开平碉楼减少原因 点评:广东开平碉楼减少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日军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形势严峻;另一个方面,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也影响了华侨的经济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广东开平建设碉楼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人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柩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答案: B 试题分析:大敌当前,国共两党的一致行动,体现了两党的合作,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故选 B。

28、AC 项说的是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 D项不是说的历史意义。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中国国家邮政 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 2007年 7月 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 1套 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 “欢庆 ”,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

29、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 “一国两制 ”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 两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来; D 项混淆了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遗留问题,需要与英国进行磋商,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 的遗留问题,不需要外国势力介入。故正确答案:为 A,材料体现的是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在 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主张用和平

30、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方针率先用在了香港问题上。一国两制使中国在一个国家里同时具有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 综合题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 “十恶 ”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

31、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 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 12月 13日) (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分) (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 分)指出其历史作用。( 2分)

32、 (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2 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4 分) ( 4)综上所述,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 答案:(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经济立法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4)法律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

33、济发展的重 要保障。 试题分析:( 1)此题两小问,材料一中选取的文字出现的三宗罪无论是谋反、谋大逆还是谋叛,都是针对于所谓的 “国家 ”,密切关系到上层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对这些罪的惩罚力度很大,皆处斩。由此便能自然而然概括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 2)材料前段列举的设计领域五个,考生据此归纳出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是不难的,根据最后的 “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可以概括出第三个特点,至于第二个特点可能容易忽略。( 3)根据材料出处的时间(一般材料的出处都对解题有帮助)可知是 “文革 ”刚结束不久,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前。那么第二小问的背景就可以轻松可知。第三小

34、问则是改革开放那个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成就,属于基础再现认知。( 4)历史事物之间的 “关系 ”在历史书中的叙述较多,照葫芦画瓢,经过几年的历史学习,模仿性地概括出 “关系 ”应该是可以的。 考点:古今中国的法制建设 点评:古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明显的不同。古代的法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是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是体现的人治到法治转变的趋势,体现了人民主权,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保障。需要进一步掌握的知识是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推动的。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 ,拯救国家政治 ,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

35、政治的 , 所以在群众眼中 ,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 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 ;当然 ,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 ,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 )说 :“我制定的法律 ,无贵无贱 ,一视同仁。冶 双方 (贵族和平民 )都要 适可而止 ,以公正为本。 然而 ,在阶级社会中 ,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 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 ,被迫无奈 ,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 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 分 ) (

36、2)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 分 ) (3)据材料二 ,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 ,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 分 )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 ;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 ;社会动 荡 不安 ,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 ;财产等级制 ;四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 。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 ;法治观念。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第( 1)问根据材料 “在群众眼中,宪

37、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 ”概括为平民受到奴役; “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概括为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至于其弊端带来的危机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第( 2)问在注意限制角度 “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 ”基础上结合所学回答。第( 3)问第一小问梭伦的阶级立场和 “中庸特点分析,它对后世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结合课本回答即可。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倾向于平民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

38、定了阶级基础。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 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39、 (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 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分) (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孝文帝 “全部接受 ”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1分) (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 “移风易俗 ”,分别指出这三次 “移风易俗 ”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 “移风易俗 ”的认识。( 2分) 答案: ( 1) 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 1分,共 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

40、策。(每点 1分,共 2分) ( 2) 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分) ( 3) 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明治维新:有利于日本近代化。 ( 4) 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从伦理、利益方面分析,主要说明了亲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问从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组织答案:,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少数民 族开始向封建化转变。( 3)从社会习俗的变革对社会

41、进步的影响这方面回答即可,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 4)从传承与借鉴角度分析,移风易俗是一种学习,需要立足自己的特点,吸收借鉴。 考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 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

42、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们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的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交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给可 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 1856年 3月 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 19世纪 60年代,它们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

43、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压力山大二世的观点。( 5分) (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 ”关键弱点 ”,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的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 措的局限性。( 5分) 答案:(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政治危机。结果:失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试题分析:第 (1)问要从战争目

44、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第 (2)问要明确材料二中的 “关键弱点 ”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 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并且农民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也因此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 臣累上书,极

45、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 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 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5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 “同志太孤 ”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5分) 答案:( 1)迅速变革;全面变

46、革。( 2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1分)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分)( 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3分)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可以看出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当时推行全面变法的背景在于中 国的民族危机太严重,维新派想着进行全面的变法以挽救危亡。但是由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再加上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抵制,最终失败。( 2)戊戌人士的变法措施可以结合教材作答。维新变法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要稳步推进,掌握一定的策略等。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派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从根本上说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的。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维新派希望能在短期内 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