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 “秦,虽死犹存 ”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秦,虽死犹存 ”指的是秦朝虽然灭亡,但它创立的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却流传下来,为后世所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项属于经济文化方面, B、 C项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D。 考点:文明史观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文
2、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 “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我们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同志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某些上层建筑的改革赶不上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 ”这一历史性变革 是指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时间 “一九八二年 ”可以判断,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指的是家庭联产承
3、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 “包产到组 ”、 “包产到户 ”,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 B、 D项错误; C项不能称为“历史性变革 ”。故选 A。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 私营企业有所发展 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
4、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但公有制经济依然占主体, A项错误;农业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土地国有制而非土地私有化故应排除 B;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20世纪 90年代后,故应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导致 “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 ”,所以 D项正确。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
5、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是党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 A、 B、 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C项的意思是 “拖着大辫子,仍旧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 ”它仍是清朝旧习,不属于民国初年的社会风尚。所以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点评: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 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7、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可以反映出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本题中 项说法符合史实;申报公开反对国民党的 “围剿 ”,并不代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第 项说法不能成立;选 D项。 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 点评:申报创办于 1872 年上海,历时 78 年,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以 “无偏无党 ”、 “独立之精神 ”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 “独立 ”对中国近 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
8、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 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 19 世纪的时候,安徽的蚌埠还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交通的枢纽和著名的木竹集散地。其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故选 A。 B 、 C、 D项材料均未涉及。 考点:近代交通发展的
9、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与此相关的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其它领域的变化也需要掌握。 2010年 11月 12日,新民网发表 “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 ”的新闻。此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题干的时间和新闻信息, A、 B、 C三项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D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网络经济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故选 D。 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 点评:互联网媒介的优势在于: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10、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 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 “繁荣 ”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这说明了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B、 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点评: 1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包括: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 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 ”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A推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收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农民 “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起来反对苏维埃 ”是因为 余粮
12、收集制的实行。苏维埃政府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弊端,转而用粮食税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故选 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后来几乎是无偿给国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乘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可以销售,也可以兑换工业品。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工业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涉及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其余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
13、小企业。 商品流通方面 实行商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其他方面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 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 1975年上升到 53。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 “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B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C推动了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 D突破了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苏
14、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B项正确;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A、 D不符合史实; C项 “开垦荒地 ”是赫鲁晓夫的改革。 考点:战后苏联的改革 点评:从战后苏联的改革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
15、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要顺应国际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方法。但也要警惕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 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D区域化推动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表材料可以看出,从 2006-2012年,美、欧、日 GDP所占的世界份额呈下降趋势;而金砖国家和中国 GDP所占的世界份额呈现上
16、升趋势。这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B、 D项均不符合材料,故选 C。 考点:世界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材料选择题,做此类题一要注意看时间,二要注意看数字或百分比的变化。 2010年 1月 12日(当地时间)海地发生 7.3级地震,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一份声明中说,海地地震灾情让人震惊。世界银行 13日宣布,将向海地提供 1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帮助这个受地震重创的国家进行灾后重建。这说明 A世界银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C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世界银行向地震后
17、的海地提供 1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帮助海地进行灾后重建。这说明世界银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 C、D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故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点评:二战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关贸总协定 ”,构成了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推动世界经济开始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 1952年增长 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 1656万吨,等于从 1900年到 1948年 49年间钢总产量 760万吨的 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 1952年增长 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8、1949年的 30提高到 56.5,重工业比重由 26.4提高到 48.4。这说明 A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B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C “一五 ”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D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材料反映了我国的煤、刚产量大幅增加,工业产值和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从材料信息 “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949年的 30提高到 56.5 ”可排除 A、D;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B项错误。故选 C。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 1953年至 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
19、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 唱道: “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 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 ”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 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 “心酸 ”“无言 ”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
20、,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 业备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因此要改变陈寿亭 “心酸 ”的命运,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故选 D 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 自然经济解体; 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不利因素有: 列强的侵略; 战争不断,政局不稳;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21、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 “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 ,在价款付清之前 ,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 ”。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C、 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公元前 5世纪,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保护私有财产,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 1787
22、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 B宗教特色 C普选制 D法制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对代议制的理解。材料体现的都是各国资产阶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所以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 D。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的法律文件、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
23、的特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下图是 1937年 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 “鸡 ”代表 “上海日军 ”; “猴 ”代表 “日军部 ”。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题干时间 “1937年 10月 ”可以判断该漫画发表于淞沪会战期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年 10月,排除 A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努力的抗战, B项错误;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告终, D项不符
24、合史实;通过内容和漫画创作意图可以选择 C项。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淞沪会战是 1937年 8月 13日至 11月 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 “八一三 淞沪战役 ”。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17年 4月 16日,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这就是 A和平法令 B四月提纲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国,于 1917年 4月在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应从第
25、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并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选 B。 A、 C、 D都发表于 1917年 11月十月革命胜利后,均可排除。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 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行地区不同 B自治程度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法律依据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两幅图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 “一国两制 ”。 民族区域自治
26、制度即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一国两制 ”指的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西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选 C。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 “一国两制 ”构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注意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 美国代表也被迫承认: “这是联合
27、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是美国代表针对下列哪一事件所说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 C中国成功参加万隆会议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中 “联合国历史 ”及 “反西方国家 ”等信息及时间限定可知,此历史事件是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C、 D均与材料表述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 1971年 10月 25日,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
28、事国的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3)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更大作用。 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柏林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这反映了 A两个德国出现 B美苏 “冷战结束 ” C两极格局形成 D两德统一在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时间信息 “1989年 ”可以排除 A项 1949年两个德国的形成、 C项 1955年正式形成两极格局和 B项 1991年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美苏 “冷战 ”结束;从题目的场面和柏林墙开放可以看到两德统一即将到
29、来。故选 D。 考点:两极格局 点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 ”指 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 D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
30、有制出现且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A、 C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 ”就能把杂乱 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 “七上八下 ”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
31、手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 “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可看出,南京云锦应出自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资金雄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和贵族消费。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形态: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钱乘旦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归纳出了 “三个比例的变化 ”: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
32、工业比例、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促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答 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指出,工业革命最根本的变化是 “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即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 A。 B、 C、D不属于题干中 “三个比例的变化 ”。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的影响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生产力: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关系
33、: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下图是 18401920 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土纱遭到了机制纱的排挤 B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C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D 19世纪土纱占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知, 1894 年以前,中国消费的棉纱是土纱,而之后机制纱比例总趋
34、势是增加的, A、 B、 D能够体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机制纱并不一定是外国进口棉纱,故 C项并不能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专题建议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和命题角度: 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政治与经济、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 宏观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轨迹,注意理清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和表现,形成整体认识和总体评价。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 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 1)根据材料一中图 1和图 2的对比,分
35、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自南宋梦梁录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 2分) 材料三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 李鼎李长卿集 (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联系所学知识,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分)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
36、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清朝奉行 “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限制商业活动。对 “客商资本稍多者 ”又行 “劝借 ”,稍有不从, “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 ”,最终 “多致卖船弃业 ”。 ( 4)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 1分) 材料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 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2分) 答案: ( 1)变化: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2分) ( 2)变化:商业活动
37、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分,回答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 ”也可得分;仅回答 “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或 “出现夜市 ”可得 1分) ( 3)特点: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1 分)事例:晋商和徽商。( 2 分) ( 4)观点:工商皆本。( 1分)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2分)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分) 试题分析: ( 1)观察图片,图 1西汉时期的工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邑、邯郸、宛等大多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图 2唐朝时期的工商业城市如汴州、苏州、扬州、越州等都位于南方沿江、沿海或大运河沿岸
38、。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管理严格。到了宋代,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打破经营时间限 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 3)提取材料信息,北方货物 “日夜商贩而南 ”;南方货物 “日夜商贩而北 ”,可见这一时期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 4)黄宗羲认为: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本业。第二小问提取材料信息,清朝 “率天下农民竭力
39、耕耘 ” 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限制商业活动,可知清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 社会发展会产生的影响。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6、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 11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
40、材料一 (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 2分) 材料二 我国是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 年,英国下院议员 (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 “独特的有利条件 ”有哪些。( 4分) ( 3)有人说 “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 ”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 ( 5分) 答案: ( 1)影响: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
41、要途径。( 2分) ( 2)条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源丰富;工业革命;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累了雄厚资本。( 4分) ( 3)评价:对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1分) 对欧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对殖民地:是灾难,导致亚非拉的贫穷落后;客观上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主
42、导世界市场 “独特的有利条件 ”: “我们有良好的政府 ”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有丰富的煤炭 ” 资源丰富; “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 ” 开展工业革命; “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 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累了雄厚资本。 ( 3)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世界、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三个方面全面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考点: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
43、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13分)中国梦,是 2012年 11月 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
44、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 “万国来仪 ”。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 1)材料一中 “另一场梦的破碎 ”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 ( 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 2分) 材料二 2011年 4月 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100年前, “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 “中国梦 ”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 4分) 材料三 1979年和 2006
4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 1979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分) ( 4)综上所述,从先进的中国人实现 “中国梦 ”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哪些 ( 2分) 答案: ( 1)事件:鸦片战争( 1分)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
46、业的兴起。( 2分) ( 2)有利条件: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分);对经济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分)对思想近代化的贡献: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 1分)对生活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1分) ( 3)变化: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 2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分) ( 4)启示:实现民族独立、发展社会经济、关注民生。(答到 2点即可得 2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击碎
47、了清朝统治者的迷梦,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历程。第二小问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 2)辛亥革命为 “中国梦 ”的实现创造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回答。 ( 3)从材料三 1979年和 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民族独立 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关注民生等等。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辛亥革命、改革开放 点评: 2012年 11月 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 “中国梦 ”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 “中国梦 ”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 ”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 14分) 2013年 4月 20日 8点 0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