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81.33KB ,
资源ID:335336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3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书记载,有先贤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说明中国出现了 A原始商业 B制定了历法 C原始农业 D城市兴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制耒耜,教民农耕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是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故选 C。 A项体现的是交换关系,材料并未体现; B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认识,材料中的天时等信息不是指的历法; D项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原始农业的起源 点评:古代传说,神农氏教民耕作,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当然,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业进化而来的。原始农业产生后即产生了南北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与此相关的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需要掌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毗邻港澳台,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水陆交通发达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福建所具有的各项开放优势的掌握,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项并 非把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主要原因; 不准确,同上海相比,显然福建在当时较为落后,因此排除 项。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9年,开始了深圳、厦门等地作为了首批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

3、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 1978年 12月 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提出: “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吸取的历史教训。( )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 “文化大革命 ”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1978年 12月 25日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社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 1978年 12月 18 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4、代化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 C。A 项是在 1953 年到 1956 年; 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在 1976 年结束; D 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1992年提出。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时代原因是 年份 流动农民工总数 1985-1990年 2118万 1992-2000年 12900万 2008年 14041万 A农村自

5、然灾害的影响 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D农村人多地少引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根据题干中的年份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1978年后我国过开始改革开放,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故选 B。 A项错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防灾抗灾的能力不断地增强; C项错误,只是 B项的表现; D项错误,没有体现时代原因。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78年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不断地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数量不断的增多,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

6、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阴阳合历 ”、 “平权 ”,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故 本题选 C项。 A项并未改变封建的思想; B项未做到平权; 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共成立的相关情况。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辛亥革

7、命后,民国政府以文件的方式废除了旧的礼仪,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衣食住行作为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因此 正确,故选 C。 项是西装; 项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二者都无法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考点:近代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

8、了明显的变化。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 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 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 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

9、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也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 B 试题分析: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打油诗体现了

10、自由婚姻的现象,这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大城市, 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从材料很容易分析出 AC 项正确,当时已经强调自由恋爱,并且婚礼简单;从媒体的报道也能体现媒体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考点:近代婚姻习俗的变法 点评: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的思想和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包括婚丧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上追求平等、简单,近代以来其他方面的社会习 俗方面的变革想也需要了解。 创刊于 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辩,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 “贵乎信息流通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

11、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贵乎信息流通 ”, “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 “架买空盘 ”现象。故选 D。 A项说的娱乐, BC 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报刊的发展 点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报刊,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新闻观念的出现、通讯领域的发展等也需要掌握。 下面的照片反映了 “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

12、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和解读信 息能力。 A项是本质特点,随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有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均或多或少地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只占小部分比率,故 B项不正确。 C项与材料无关。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私有制的发展,故 D项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战后初期,普遍实行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福利制度等,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经济得到快速的

13、发展。到了 70年代,进入到滞胀阶段。为了应对滞胀的危机,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派,供给学派就是其中之一 。 1981 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 “经济复兴计划 ”,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这表明里根总统 A放弃建设福利国家 B倡导自由放任政策 C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D大力发展 “新经济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历经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 “滞胀 ”后 ,里根推出 “新自由主义 ”经济政策,即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内容正是 “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 ”,故选 C项。 A、 B两

14、项与史实不符。 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新自由主义 点评: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通过扩大政府财政开支的作用来调节生产,奉行凯恩斯主义。在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涨的局面,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右图说明本世纪初美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产业出现繁荣景象。这是因为 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新经济 ”的出现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自由放任 ”政策的推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世纪美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因此 正确;进入 20世纪 90

15、年代,新经济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 正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也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正确。故选 B。 错误, “自由放任 ”政策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思想和政策。 考点: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点评:第三产业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中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员在迅速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在不断地下降。 有历史学家把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称为 “疯狂的 2

16、0年代 ”。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错误,摇滚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 B项是在 29 年开始的;D项是在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后,因此 ABD均不符合题意。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生产处于盲目发展 阶段,市场一片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 C。 考点: 2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 点评: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建立在大多数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因此造成了 2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

17、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各国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有关 “罗斯福新政 ”的网页,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并写出了相应的标题。其中可选取的是 20世纪 20年代时期的汽车长龙 虚假的繁荣 胡佛村 “ 自由 放任政策 ”的深渊 “蓝鹰运动 ” 工业复兴计划的 “推动者 ” 第聂伯河水电站 “ 以工代赈 ”的典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的, 以工代赈 的典范应该是田纳西水利工程。因此 错误,排除 故选 D。 项正确,美国 20世纪 2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项正确, “自由放任政策 ”造成了

18、经济危机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灾难; 正确, “蓝鹰运动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帮助很大。 考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1979 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 “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对过去丰衣足食生

19、活的怀念 D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中的时间 “1979年 ”,结合对联的内容反映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可知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 A项。 B项错误,旧中国这一提法不当,应该对应的是 1949年以前; 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 D项说法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改变土地的公有性质。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下列 图示中,最能显示 “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

20、一幅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革 ”期间,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影响很大,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抵制,国民经济在特定的时期如 1973年和 1975年整顿期间得到发展,从而呈现出起起落落的现象。故选 C。根据以上分析, ABD均错误。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文革中,广大干部顶住压力,调整、整顿经济,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文革对政治的破坏:对民主法治的破坏也需要掌握。 1820 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 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21、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之前,晚清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已经沉重,故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

22、不能作为出国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 A。 1840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引起了离乡谋生的现象。故其他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务农的人口明显下降;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与此同时,此时也出现了出国的人数增多的现象。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

23、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概况。材料中反映市场交易多为农副产品,说明城乡贸易交流频繁,因此 A正确;从材料 “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 ”可以看出集市当时定期召开;从材料 “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反映出以服务农耕为主,因此 C正确。材料本身看不到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故选 D。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从宋代草市的出现考查了宋代在商业上发展的成就。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的增强,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并相当的繁荣。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是

24、也 应该知道,宋代的商品经济实际上还是农耕经济的附属物,并未跳出农耕经济的轨道进而得到独立的发展。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 “蚕 ”、 “桑 ”、 “丝 ”等文字 C诗经 卫风 氓写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 “商周时期的蚕桑生 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D 项是后人

25、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 D。 ABC三项都是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 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 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 卷七)材料中 “可谓中国不缺耶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

26、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一特点是 “可谓中国不缺耶 ”认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故选 C。 A项不是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当时并未达到物产丰富的程度; B 项说法明显错误; D 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层意思。 考点:闭关锁国 点评: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的限制对外贸易。这种政策实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列强的骚扰,但是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发展势头逐渐缓慢了下来,造成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朝后期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

27、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限制出海贸易 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故选 B。 A项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 CD项错误,材料为体现。 考点:重农抑商的政策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这种思想在清朝发展都新的高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会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

28、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 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 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17 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海上贸易的头号强国,号称 “海上马车夫 ”,组建大型贸易公司是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也诞生于荷兰。故选 B。 A项属于早期的伊比利亚阶段; CD项扩张的手段不是主要采用大型商业公司的形式,而是通过殖民

29、地贸易、海外掠夺等方式进行。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 17世纪为荷兰, 18世纪后英国掌握了殖民的霸主。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 “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 “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导致了生活方式变化 B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C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D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试题

30、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选 C。 A项说的是生活方式,材料并未体现; B项说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不符; D项说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在 17世纪确立。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此题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冲击了原来的等级秩序,平等的思想在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需要掌握。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的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公元1872年,主人公福

31、克与人打赌,用 80天环游地球的故事。在当时,现实中的凡尔纳要环游地球,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有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时间 1972年 可以看出当时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可以利用的出行的工具有火车、轮船等。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都是 19世纪 80年代以后出现的交通工具。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最先在英国产生,英国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从而使英国确立了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在交通领域的最突出的成果是铁路交通和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常考的

32、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 要掌握。 恩格斯说: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本质正在转变 B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 “垄断组织 ”这个概念,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的产物。垄断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内部是和谐

33、运转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攫取最大利润,资本家会严格按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资源。因此垄断组织之实质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故选 C。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也就不可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因而排除 A、 D项; B项错在 “全面 ”二字上,只要是私有制还存在,就不可能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考点:垄断组织 点评: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部门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情况,加强计划性,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需要掌握。 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

34、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 B、 C 两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 对孤立状态,而不是工业革命后,因此 D错误。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有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链接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新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

35、地。 史书记载: 1872 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降缫丝厂,采用蒸气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 “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 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正确,材料中的继昌降缫丝厂采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工业。从材料 行销于欧美两洲 可排除 B 项 ;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采用了大机器生产 ,故 C、 D 两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民族工业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

36、0、 70年代,采用机器生产,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是中国先进的生产方式。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 (农商部 )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 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 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37、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惟择一、二大宗实业 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 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可以看出张謇希望能够民营的实业,皆由民营公司办理。故选 B。A项错误,官营工商业并非停办,而是隶属工商部的停办; C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点评:民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工商业,张骞的主张即能体现民国政府的主张。除了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外,政府 还倡导使用国货,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些利好的措施下,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 小明的曾祖父在解放前是个资本家,他经常给小明讲解放前的创业经历,下列经历

38、可能的是 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较好 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20世纪 20年代初,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十年内发展比较顺利 抗战胜利后,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项正确,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 项正确,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民族工业发展快速; 项正确,战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发展缓慢了下来; 正确,民族工业在民国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这一时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 D。 错误,战后官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打击

39、了民族工业。 考点: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火花 ”是贴在火柴盒上的商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下列一组 “火花 ”是民国初期一些民族工业的商标。它们在商品宣传方面的共同点是 A突出漫画的作用 B商品宣传与爱国主义结合 C商品宣传与反封建斗争结合 D只注重商品品质的宣传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商品宣传方面的共同点首先是商标都具有对商品的宣传作用

40、,所以 A项错误;材料都是体现的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内涵,因此 B正确 C项错误; D项错误,广告并非只宣传商品的品质,而是和爱国思想结合在一起。 考点:实业救国 点评: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实业家们通过兴办实业报效国家。兴办实业同挽救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材料中广告宣传既体现了这一思想。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思潮根本无法成功。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 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分)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

41、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 2分) 材料三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材料四 中唐以后, “工商杂类不

42、得预与士伍 ”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 “奇才导行者 ”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 “榜下捉婿 ”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 3)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 4分) 材料五: 图一: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图二: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六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 ,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 ,末业所存 ,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 ,番舶云集 ,商民偶沾其利 ,遂至争相慕效 ,漫山遍野 ,愈种愈多 ,苍崖铲为赤壤 ,清溪泛为黄流。 但近年以来 ,外洋

43、印度等处产茶日多 ,行销日滞 , 而乡僻愚民 ,犹剔壤挖岩 ,种植不已 ,等良田于硗确 (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 ),置耕织为缓图 ,逆料数年后 ,工本徒抛 ,衣食无出 ,势将坐困。 现在种茶之区 ,市疲山败 ,民心颇知改悔。 ” ( 4)依据图一、图二和材 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 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 5分) 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答对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 2分) ( 2)材料二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 2分) ( 3)官商分利。(

44、2分)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应试做官。( 2分) ( 4)经济结构巨变:( 5分)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市场和 商品市场。 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等。 试题分析:( 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可以依据教材很容易的作出答案: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洗濯、男耕女织等。( 2)从材料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可以看出作者持重农抑商的思想。( 3)从材料 “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可以看出

45、中唐以后,政府持官商分利的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4)鸦片战争后,中 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近代的经济结构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如唐代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对商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还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

46、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也如此。移民导致的历史变化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

47、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 1)将材料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表框中表示出来。( 3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等近代城市地区,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 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 2)根据所学知识,将霍元甲定居在上海租界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情形列举出来(每项空白处至少填两项,否则不给分。)( 2分) 项目 在上海租界时 服装类型 交通工具 电车、火车、马车 住宅风格 通讯方式 电话、邮传、电报 材料三 加强了欧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