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南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列材料: 近年来, “中国理念 ”“中国作用 ”受到世界深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 9月 21日至 2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连续出席四大峰会,向世界阐述中国在新形势下的 “气候观 ”、 “发展观 ”、 “安全观 ”、 “经济观 ”。 材料一 22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胡锦涛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材料二 23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亮相,发表题为同
2、舟共济共创未来的讲话。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提出四点主张 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 材料三 25日,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 “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同时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 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共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定信心。 请回答: (1) 新中国成立后
3、的 20余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列举相关的历史事件?( 2分)概括 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 “负责任 ”的大国的?( 3分) (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使全球变暖的几项发明。( 2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曾发生滥伐森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 1分) (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在 新形势下的 “气候观 ”、 “经济观 ”、“发展观 ”所体现出的 “中国理念 ”?(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的原因。( 3分) (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当今新形势下的 “中国作用 ” ( 3分) 答案: ( 1)历史事
4、件: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写出任意二点,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3分,回答任意三点即可 ) ( 2)蒸汽机、汽车、内燃机、发电机等 等(写出任意两个, 1分);全面建设时期( 1分) ( 3)和谐世界、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等;( 2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 1分)国内: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1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1分) ( 4)政治:积极参与
5、国际事务,支持联合国事务、反恐、维和等;经济:加入WTO、 APEC、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其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等(写出任意三点, 3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小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外交成就,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的 20余年,即从 1949年到 20世纪 70年代,列出两项成就即可。第二小问通过列举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外交等方面的成就说明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 “负责任 ”的大国。 ( 2)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形成 “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于此相关的发明如蒸汽机、内燃机、汽
6、车、飞机等。大跃进时期,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我国也曾发生滥伐森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在新形势下的 “气候观 ”、 “经济观 ”、 “发展观 ”所体现出的 “中国理念 ”:材料一 “胡锦涛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气候观 可持续发展;材料二 “胡锦涛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发展观 和谐世界;材料三 “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共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定信心。 ”经济观 共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
7、理念产生的原因 ( 4)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述在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是如何发挥“中国作用 ”的。如政治上积极开展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经济上加入WTO 等。 考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 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
8、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 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 ”。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A韩非子: “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 B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C墨子: “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 D黄宗羲: “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苏格拉底表达的是 “专家(精英)治国 ”的思想,四个选项中孟子 强调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专长,
9、与其意思接近。韩非子的观点刚好与孟子相反,反对 “尚贤 ”,强调 “法治 ”;墨子强调的是 “尚同 ”;黄宗羲主张君与臣共治天下。故选 B。 考点: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点评: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 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
10、 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 “863计划 ”的制定与实施。A、 B、 C都是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下: 时 间 重
11、大 成 就 作 用 与 意 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1983年 2002年 “银河 ”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开饭应用的重大突破 下列关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的叙
12、述,不正确的是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过渡性的策略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留下了经验和教训 答案: C 试题分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A、 B、 D 表述正确; “双百 ”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应长期坚持,故 C项错误。 考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点评: “双百 ”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
13、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 20 世纪 90年代提出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 C “文化大革命 ”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 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A、 B、 C符合教育发展的史实;文革后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是在 1977年,故 D项时间错误。 考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
14、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 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这段话出自 A论十大关系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敌人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革命
15、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据此可以判断,这段材料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故选 D。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国民革命时期( 19211927 ),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内容有所变化,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革命主要力量的强弱 C社会性质的转变 D领导力量的更新 答案: A 试题分析:政策需要实事求是,根据现实需要制定、调整和废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阶段是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
16、线,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统一战线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 是党内合作为特点的。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表现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第四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可见统一战线是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故选 A。 考点: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点评:统一战线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或完成当前的任务、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同盟。 上个世纪 20年 代开
17、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创建了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 “新政 ” 9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案例共同表明了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 “实事求是 ”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新经济政策 ”、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革命道路、罗斯福 “新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国情或者特定的背景与形势)从实际出发而采取的政策。
18、都强调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答案:为 D。 考点:中外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戊 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19、大力提倡民权、西学,都不同程度的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袁世凯的执政时间是 1912年 3月至 1916年 6月,而戊戌变法发生在 1898年,与此不符。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魏源在 19世纪 50年代写到, “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 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 “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 “洋 ”
20、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 “夷 ”是对汉族以外民族的蔑称,而 “洋 ”则体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由 “夷 ”到 “洋 ”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故选 A项。 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1902年 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
21、示: “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 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 ”。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三民主义 B主张维新变法 C赞成民主共和 D倾向民主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满清政府已经腐败无望,应 “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 ”,表明他不在坚持维新变法,而倾向于民主革命。故选 D。 考点:梁启超的思想 点评: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故本题易错项为 B项。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梁启超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古代随着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
22、阶层壮大,适应商业和市民需要的文化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宋代南戏和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 A 试题分析: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士人、知识分子有关,而不是市民阶层。宋代风俗画和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小说的繁荣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类似是题目还可以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宋代商品 经济发展,城市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社会矛盾尖锐,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能抒发感情。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
23、歌手周杰伦深情演唱了一曲兰亭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兰亭序阼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 “秦篆 ”、 “汉隶 ”、 “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A、 B、 D符合史实; C项中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艺术,还可以考查三种主要的书法字体 楷书、草书和行书及其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完整,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
24、值;行书兼具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A、 B、 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考点: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点评:黄宗羲的思
25、想主张主要表现在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 “人民为主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 “法治 ”,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他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 “君为臣纲 ”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新思想命题。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 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
26、皇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 “上帝 ”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A、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故选 D。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马丁 路德的主张: 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 A深刻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修正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
27、空论 C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质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D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突出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突出成就,选 D项。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诺贝尔奖。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成就,除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还有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 “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
28、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青苗 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免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目的材料表明用比较低的价钱买杂货,然后用比较高的价钱再卖出去,商人在这样的交易中没有获得更多的利润。市易法规定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符合题意的为 C市易法。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 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 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
29、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宋代王安石变法 C唐代杨炎 “两税法 ”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 “三不足 ”论断,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故选 B。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 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
30、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移风易俗的措施,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鲜卑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所以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故选 D。 考点:北
31、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有人认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32、。故选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 出现到百家争鸣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 “征伐自诸侯 ”;
3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选 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动,整个社会面临着一场激烈动荡的大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为了适应社会 的变动,各诸侯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纷纷实行变法。 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了对新三民主义的几种评价。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新三民主
34、义其实就是 “三大政策 ”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但新三民主义依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A、 B、 C符合史实; “三大政策 ”只是新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D项错误。 考点:新三民主义 点评: 1924年中国国民党 “一大 ”召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是:民族主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35、,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 不属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 A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 B加强 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整体质量 C教育向两头延伸,实行终身教育 D推行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C、 D都符合当代教育的特点;当代教育全面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故 B项错误。 考点:当代教育的发展 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
36、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公元前 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 “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 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 ”这表明色诺芬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人性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 “神也是生出来的 穿戴也和人一样 ”可以知道色诺芬把神当作人来看待,将神人性化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点评: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还可以考查古希腊其他学者的思 想如何体现了人文精神:智者
37、学派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关注人和人类社会,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二十世纪中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根据时间和影视艺术特点可以判断。铁路与飞机属于交通工具,不能 “走进千家万户 ”,报纸和广播不能 “模仿、再现生活 ”,网络与漫画不是出现在二十世纪中期。故选 A。 考点:近代以来影视艺术。 点评:电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
38、生活以及国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现实主义刨作原则的是 A德拉克洛瓦: “绘画应该 成为视觉的盛宴。 ” B库尔贝: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 C贝多芬: ”我必须创作,因为我的心头常常感到重压,我必须表达它们。 ” D华兹华斯: “春意盎然的丛林刺激人的心智,让他更具人文情怀,更能区别道德的善恶。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美术代表; C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代表;
39、 D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排除 A、 C、 D。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故选 B。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 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如生,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 ”看上去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色点,都是经过科学的、精密的计算,所以每一名画家都是科学家或者数学家。这种表现技法当属 A古典派 B荒诞派 C印象派 D
40、现代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 “看上去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色点,都是经过科学的、精密的计算,所以每一名画家都是科学家或者数学家 ”,将自然科技成就运用到绘画中,充分重视光和色的变化,这是印象派的绘画特点。故选 C。 考点:近代以来美术的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 “意在扰乱对神 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 ”,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
41、“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 (牛顿 )氏之天算格致 ”的学说是 ( )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首先排除 A 项,日心说是西方教会的主张。然后再排除 C、 D 两项,量子论和相对论是 20 世纪初出现的理论。根据题意“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 ”,可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则认为“甚于奈端 (牛顿 )氏之天算格致 ”,达尔文被誉为 “生物学界的牛顿 ”。故选 B。 考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点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其影响: (1)对生物学是一次伟大综合,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并在方法上把 “变化 ”“发展 ”的观念引
42、入科学领域。 (2)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6年 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 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 A有线电报 B电话 C无线电报 D信件传递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晚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如电报、电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德国海军某舰队在
43、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 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 C。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 点评: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先后在 18 世纪中期进入 “蒸汽时代 ”, 19 世纪晚期步入 “电气时代 ”,20世纪末跨入 “信息时代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 “”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格心 ”的认识论, “齐家 ”“治国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明理学强调
44、“存天理,灭人欲 ”,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 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 考点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点评:关于宋明理学,常常考查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对理学的评价。如 “二程 ”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并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理学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重视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但理学压抑人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
45、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答案: C 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46、”,故选 C。 A项主张 “无为而治 ”,是道家的学说; B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属于法家的学说; D项 “存天理、灭人欲 ”是北宋时 “二程 ”的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做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更引人注意,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形象地比喻说: “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
47、。 ”马乔治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全球化带来的弊大于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全球化带来的利大于弊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一棵树倒下的动静 ”喻指中国加入 WTO 带来的贸易争端; “一片森林成长 ”喻指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而做出的持续努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证明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马乔治的比喻在于说明要看到中国的努力,不要因为这些争端而忽略了中国的努力。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经济而言是 利大于弊。故选 B。 考点:中国加入 WTO 点评:加
48、入 WTO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堪称为我国的第二次 “改革开放 ”。 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 的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 “有战争 ”这个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