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湖北武汉江夏区山坡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古语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描述的是科举制对提高个人声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作用,答案:选 D, A B C三项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但其特征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
2、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 “公开竞争,公平考试 ”的原则。 (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村里的事村民管 ,自己投票选村官。 ”此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村里的事村民管 ,自己投票选村官 ”描述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形,它得益于 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答案:选 C, A B D三项法律
3、与此特征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点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在 1954年宪法出台之前一直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雏形,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进程,而 “文 革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 ,耐人寻味。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B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 C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
4、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848 年 2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应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邀请为其撰写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选 A, B C D 三项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史实不符。 考点:共产党宣言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日军宣布投降后 ,顺溜背负血海深仇 ,追杀坂田 ”,日本帝国主义全
5、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 A潘家峪惨案 B南京大屠杀 C旅顺大屠杀 D “731部 队 ”细菌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旅顺大屠杀发生在 1905年日俄战争战争期间而非抗日战争时期,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均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
6、; 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 抗日战争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下列口号中,能够完整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 A “废除二十一条 ”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 C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D “还我青岛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争国权 ”说明了五四运动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张, “内除国贼 ”是指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具有反封建的特性,所以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的主张能够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答案:选 B, A C D三项仅能体现反帝主张。
7、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 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 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 意在作乱以反满 ”。文中的“维新党 ”的实践活动是 ( ) 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倡导戊戌变法 C领导义和团运动 D领导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8、能力,材料中 “守旧党 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 意在作乱以反满 ”说明了近代中国三中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所以结合史实可知晚晴革命党发动了辛亥革命,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题意和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历史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和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 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及理论的对比。 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
9、张的条款是 (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等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关条约中规定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这样西方列强就会援引 “片面最惠国待遇 ”而均获此特权,从而使得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单纯的商品倾销实现了向资本输出的转变,这使得 中国蒙受了更沉重的剥削,答案:选 C, A B D三项影响不及 C项深远。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远远超出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10、方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 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中国 ( )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开始向西方学习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要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这也使得近代中国革
11、命的道路异常曲折,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也是鸦片战争带来的重要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影响。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能错误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 ”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 ”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典型地说明
12、了民主宪政的特点。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公民的整体参政素质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说明权利的制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特点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建立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约束限制行政权从而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尽管各国代议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但其实质或本质则是相同的。 1785年,约翰 亚当斯被任
13、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 “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 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 ”这说明 ( ) A英国不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B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 D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可知 1785年美国尚未建立起联邦体制,美国还处于松散的邦联体制中,故而英国人声称美国 “应该有十三位大使 ”,但英国已经于 1783 年承认美 国独立,答案:选 B, A项说法错误, C项此时美国宪法还未形成,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美国民
14、主政体的建立 点评: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了邦联体制,这位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而邦联体制是松散的各州联合,中央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不能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它被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联邦体制所取代,制宪会议的成功召开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787年宪法的出台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基本建立起来,从后美国政体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 “光荣 ”,在于它没有流血; 1688年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完成了 1640 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场 “光荣革命 ”发生在 (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
15、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光荣革命 ”发生在英国,此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资产阶级政体的重要模式,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 “光荣革命 ”后逐步确立起来, “光荣革命 ”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责任内阁 ”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该题即反映这一史实。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议会与内阁之间,议会与国王之间以及内阁与国王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但议会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下列不属于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的是 ( ) A公民法具有明显的
16、狭隘性 B罗马共和国版图扩大、矛盾复杂 C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主要是因为罗马共和国版图扩大、矛盾复杂,原有的法律不适应新的统治形势,再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也需要新的法律规范,所以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宏大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的宪法蓝本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
17、武器。 但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罗马法本身的阶级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弟叔鲜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 告子 材料三 (周 )王夺郑伯 (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 (令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 周 )王卒大
18、败,祝聃 (郑庄公的臣下 )射 (周 )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 1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1分)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 ( 8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 4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4分) 答案: (1)分封制。 (2)臣属关系。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一些诸侯国实力强大,王室衰微。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直接找出答案:;( 2)本问题其实就是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结合教
19、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3)材料三中文字说明诸侯王敢公然反抗周天子的命令,甚至直接对周天子进行人身攻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以找出其原因所在。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 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
20、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 但是,身处 2l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 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 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 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一一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
21、的观点。 (12分 )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 (12 10分 ):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 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9 5分 ):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 (4 0分 ):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鸦片战争是否直接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接着寻找相关的史
22、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主义论证过程中要进行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 考点:鸦 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除了割地赔款直接的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等司法主权的破坏等,高考经常关注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相关内容的考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2年前的 8月 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 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
23、滩头上,成为象征 意义上的 “炮战 ”。到 1961年 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 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 2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 800万人次,其中 1995年达 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 1 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 000多人次。 材料三 在 8 23金门炮战 51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 (门 )厦 (门 )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 17海里, “小三通 ”客船只要 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 。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
24、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 “厦门的后花园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 80年代至 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 (3)举两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6分 ) (4)对比材料一 、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意义何在 (4分 ) 答案: (1)趋势 :由战
25、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说明 :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表现 :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障碍 :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 :由台海 (两岸 )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 (两岸 )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 :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正确。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直接归纳出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即: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这一变化说明
26、大陆方面主张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从材料二中文字内容直接归纳出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其原因所在;( 3)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岸人民各自或共同维护台湾主权的史实即可,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4)对比材料一、四内容可明显看出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即由台海 (两岸 )对抗的前沿转 变为台海 (两岸 )直接联系的桥梁,其影响或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正确。 考点:两岸关系的发展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1992年,在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国 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