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记载: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 皇帝制 分封制 宗法制 郡县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封建亲戚 ”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 “以藩屏周 ”,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 皇帝制和 郡县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故选 B。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点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 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 ”是 “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 ”是维系 “分封制 ”
2、的血缘纽带。 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军事方面:把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这样就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 A。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用口诀记忆: “杯酒释兵权,文臣地方官;转运管财政,禁军皇帝控。 ” 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
3、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朝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提供的 “地方机构示意图 ”看出,该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或府)、县三级;路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置转运使,州(或府)一级机构设知州(或知府等),另派通判负责监督。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宋朝的地方机构。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 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图中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 A行省制 B分封制
4、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中的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可以判断出,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故选 A。 考点:行省制 度。 点评: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从图 1到图 2的变化,最能体现出古代政治演变趋势是 ( ) A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B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一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
5、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彼此牵制,削 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图二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后,皇权进一步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从图 1到图 2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2012年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 “皇权 ”与 “相权 ”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 朝代采取
6、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 “中朝 ”官僚机构 B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C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 D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A项正确;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B项正确;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C项正确; D行
7、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 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 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
8、响 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是禹。禹死后,其子启利用权势取代了他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 “家天下 ”。因此 A项有明显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通过论文标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制度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保证了皇权独尊 B调整了地方
9、与中央关系 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D削弱了相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的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 B项表述错误。 考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点评:还可以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 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明确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令人想起古代以 “孝廉 ”选拔人才的制度。这
10、种制度是 ( ) A谏议制度 B世官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孝、廉有 “孝子廉吏 ”的意思。 “孝 ”是指孝敬父母; “廉 ”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代察举制选拔官吏的普遍要求。西汉时期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 的选官、用官制度。 点评: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而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和同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以及君主专制的演进结合起来考查。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
11、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A、 B、 D的选官标准都不能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点评: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鉴于目前 “国考 ”的热潮、反腐倡
12、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维
13、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 A。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 影响。 点评:对于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辨证、全面、客观的评价。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王沔(音 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王沔先后担任的官职
14、是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宋代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削弱宰相的权力,又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据此可以判断王沔是宋朝人。故选 C。 考点:宋朝的中央官制。 点评:也可以通过以下材料考查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 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 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三公 ”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
15、况汇报。 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 、 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情景 中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他们可以坐着与皇帝面对面议论朝政,发生于秦朝; 情景 中的中央机构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2012年高考在考
16、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 按唐制,中男(男丁 16岁以上至 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 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 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
17、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点评:关于三省六部制,还可以考查三省 六部制的作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还可以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 ) A财产 B地域 C血缘 D宗教 答案: C 试题分析: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重大特点。宗法制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
18、,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维护政权的稳定。所以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 带是是血缘关系,选 C。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 衍
19、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最有可能是受到 ( ) A古代禅让制的影响 B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C古代分封制的影响 D传统美德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家(族)谱说明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而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故修订家谱最有可能受到古代宗法制的影响。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
20、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 ) 妻 室 子 嗣 妻(正配) A二哥( 20岁) B.四哥( 15岁) 妾一(侧室) C. 大哥( 23岁) 妾二(侧室) D. 三哥 ( 18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重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A是嫡长子,符合宗法制的规定。故选 A。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点评: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1、。 在古代, “皇 ”有 “大 ”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 “皇 ”; “帝 ”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皇帝 ”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 ( ) A夏朝 B周朝 C商朝 D秦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 “皇帝 ”是对 “三皇五帝 ”的统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 “德兼三皇,功高五 帝 ”,将 “皇 ”、 “帝 ”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 “皇帝 ”。故选 D。 考点:皇帝制度的由来。 点评: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尊为始皇帝,后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也称为天子、人君、万岁等;自称为
22、孤、寡人、朕。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清帝宣统退位,此后皇帝这一称号遂废。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中央任命 B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 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县设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故选 A。 考点:秦朝的郡县制。 点评:此考点还可以从文明史的角度出题: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
23、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 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 :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 “朕 ”;皇帝的命令称 “制 ”或 “诏 ”;皇帝所用玉印称 “玺 ”;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C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 D秦始皇实行暴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 “皇帝 ”,定
24、作自己的尊号,自称 “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诏,玉印称 “玺 ”。这些特有的称谓 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选C。 考点:秦朝的皇帝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
25、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 ) A反对分封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宗法制 D主张分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秦朝博士淳于越对秦始皇的进谏,他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否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选 D。 考点:分封制和郡县制。 点评: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 1)异: 基础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以地域为基础; 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和影
26、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2)同: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巩固统治、维护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秦朝建立了不同于周代 “王制 ”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与周代的王制、分封制相比,秦朝的政治制度( ) 废除了周代嫡长子继位制度 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沿用周代的 “家天下 ”的统治观念 确立 “君权 神授 ”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沿用了 “家天下 ”的统治观念;中央和地方
27、的官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正确。秦朝并没有废除嫡长子继承制; “君权神授 ”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家董仲舒提出来的; 错误。故选 C。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对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考查: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 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 “大惑不解 ”是因为 “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
28、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示中的刺史一职源于西汉时期。 “刺 ”,即检核问事之意。汉初 ,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 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
29、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法令的内容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 B。 考点: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点评: “推恩令 ”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30、燕、齐、荆地远,不为 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史记 请回答: (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4分) (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3分) “安宁之术 ”主要指什么?( 3分) (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 2分)有何意义?( 4分) 答案: ( 1)设置王国( 4分) ( 2)分 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3分
31、) 推行郡县制度才是安宁之术。( 3分) ( 3)秦统一不久。( 2分) 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4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的大体意思是:诸侯国刚刚被评定,燕、齐、荆这些地方比较偏远,不在那里设王,就没办法统治他们。请求您能立您的公子们为王,希望您能够答应。由此可见,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 ( 2)材料二指出了李斯反对分封制的理由: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是说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海内皆为郡县 则安宁之术也, ”,推行郡县制才能实现天下的安定。 ( 3)对比材
32、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统一后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争论。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表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分封制度主要盛行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之所以很少有朝代采取分封制度,主要原因在 于分封制度的实行严重影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稳定。即使实行过分封制度的王朝最终也必然要采取措施削弱分封势力,强化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
33、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浏览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 请回答: ( 1)读图 、 ,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制度?(分) ( 2)读图 ,这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作用?(分) ( 3)结合图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6分) 答案: 分封制 ; 郡县制(分) 三省六部制;(分)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
34、加强皇权。(分) 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6分) 试题分析: ( 1)通过图一中的西周、齐、鲁 、燕、吴、楚、晋等国家名称,可以判断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通过图二中的秦、陇西郡、辽东郡等信息,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 2)图三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不同的职能,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 3)结合图 ,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在地方上,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在中央,
3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 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
36、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 ”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 “咎在人怨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 6分) (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 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4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8分)
37、答案: ( 1)观点: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3分) 2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 3分) (注:每段至少有一个观点,只要答到两点即可得 6分) ( 2) 1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2分) 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2分) ( 3)看法: 1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 的作用。 2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
38、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8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概括其中的观点。第一段:长城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导致秦暴政而亡。 ( 2)由于看待问题的阶级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导致了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存 在如此大的反差。 ( 3)综合两段材料的观点,谈谈对修长城的看法:一方面,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
39、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暴政而亡的重要原因。 考点:通过对修建长城的认识,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是否有必要修筑长城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过。一方面有不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张大修长城,以满足某种特定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包括了皇帝在内的许多人激烈反对和批评修筑长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修筑长城所带来的沉重徭役的痛恨。同样,对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的认识也始终没有统一起来。誉之者认为长城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力量的象征。贬之者的意见主要是反对统治者役民暴政,主张治边要以仁德。他们不赞成以暴虐的手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期构筑这道永备的军事防御建筑 ,指出应以修仁德服敌和以众志成城御敌为根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