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 选择题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 “封建政治 ”为分封制, “郡县政治 ”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 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 D项错误。 B项正确,分封制地方官吏世袭,而
2、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 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 完善。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
3、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 “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 ”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发展民用工业以 “求富 ”。故选 D。 A 项说法错误,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腐朽; B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弊端在于其指导思想; C项说法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 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
4、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实业救国思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是农民战争,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内部又实行圣库制度,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应该排除,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潮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 C项。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在 19世纪 60、 70年代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5、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 “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所说的 “没有前途 ”, 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没有前途 的经济奇迹 ”和所学史实可判断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中国的民族工业可以说 “没有前途 ”,故本题选 C 项。ABD都未从社会性质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均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
6、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后由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的放缓;在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后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再次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进入衰落萎缩时期。总的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
7、业技术力量薄弱 答案: D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 19世纪 70年代前后出现了官办洋务企业;商办的民族工业与外资企业相比资本较少; 1995年后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 ABC均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这一信息。因此 D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在 19世纪 60、 70年代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
8、是衰落萎缩时期。 19 世纪 60 年代的福建, “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需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 ”。这一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是 A有助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 B有助于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C对封建势力妥协 D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管驾之力 ”和 “修葺之料 ”可以看出民族航运企业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和设备。故选 D。仔细分析 ABC项可知,材料均未体现相关内容,因此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特点 点评: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外有外国势力的压制,内有封建势力的剥削,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同时,近代民族工业又有对外
9、国势力和封建势力的依赖性,一些技术、设备等需要外国进口,同时也需要同封建势力搞好关系以减少其阻挠。 1960 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B加快落实 “大跃进 ”的方针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纠正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60年 9月 30日中共中央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针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 B项错误,大跃进也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10、,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项明显错误, 1956年三个改造就已经完成。 考点:八字方针 点评: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 “这里 ”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 “大包干 ”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
11、 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关键在于提取信息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重新焕发生机 ”,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 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而 A、 B、 D 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成果的单方面的表现。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两枚,表现了两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
12、纪实性的照片。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江西 安徽 广东 四川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安徽和四川,广东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因此要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邮戳,应该到安徽、四川和广东。故选 D。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9年开始,最先开始的地方是四川和安徽。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
13、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下列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以市 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的作用的体制; 项正确,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因此 错误。故选 A。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原来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单一的方式
14、,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有农村逐渐的转向城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 80年 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在管理体制上、所有制结构上和分配上三个方面。所以,管理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故选 D。 A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B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项是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5年开始的,以增强企
15、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大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选 C。 A项是目标; B项说法错误,改革的目标不是私有化; D项是增强活力的手段。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原来不
16、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改革也不是为了改变社会性质和所有制形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使之转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依然是坚持土地共有的基础上的,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故选 A。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17、极性,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因此 BCD均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 占工业总产值和 比重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80年 0.02% 0.48% 1998年 28.5% 38.3% 18.9% 19.9% A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
18、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有经济均存在,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故选 A。 B项错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摸索阶段,并非改革的目标;C项错误,表格并非说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指的是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 D项明显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所有制的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逐渐发展成多中国所有制并存的结构。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打破了所有制的崇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19、,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必将进一步发展。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洋铁、洋 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的主要信息并不是说明人们崇拜洋货,而是说洋货充斥中国市场; B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20、,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 “垄断组织 ”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 D。 A、 B两项不符合阶段特征, C项与垄断的实质不符。 考点:垄断 点评: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部门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
21、情况,加强计划性,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需要掌握。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 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 中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应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
2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对外扩张的进一步加强,加速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同时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因此 都正确。故选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其主要的成就一个是电器产品的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内燃机的产生推动的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化学工业和通 信领域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和老的工业如钢铁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 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
23、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筒装水,日夜不息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A项东汉时期发明的是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 B项时期出现的是翻车,是灌溉工具, D项北宋时期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考点: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灌溉工具 的发展情况。除了掌握灌溉工具以外,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的情况也需要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精耕细作。其中,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实现精耕细作的前提。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西汉时期出现犁壁,和耧播技术,到了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都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
24、面积产量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积累了生产经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 “最大 ”一词,可以看出: A项耕作面积的扩大、 C项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和 D项生产经验的积累都扩大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 B。 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某一时期,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同时,社会经济的其他的重要现象还有 A资本主
25、义萌芽出现 B城市贸易打破坊和市的界限 C传统的 “重农抑商 ”逐渐 废止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答案: A 试题分析: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 A。 B项是在北宋时期; 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贯彻执行; D项是在唐代。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却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 期统治者实
26、行 “抑商 ”和 “海禁 ”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 “外夷 ”入侵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 “抑商 ”和 “海禁 ”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选 A。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对外交往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进而伤害到自己政权的稳固。因此明清时期往往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CD三项都是 A的表现。 考点:抑商和闭关锁国 点评: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的限制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实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列强的骚扰,但是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发展势头逐渐缓慢了
27、下来,造成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朝后期规定: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针对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政策,下列评价正确的有 这一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这一政策与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倭寇侵扰和西方殖民扩张相关 这一政策就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并且与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倭寇侵扰和西方殖民扩张相关,但是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 正确,故选 C。 错误,闭关锁国并未完
28、全禁止对外贸易。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的特点。明清时期在海外敌对势力的刺激之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但是是中国逐渐是失去了向近 代社会发展的机会,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乃经土地而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本质是土地公有制 C在西周盛行 D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可能涉及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情况。井田制是在商朝出现在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
29、解,在战国时期经过战国的变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土地的私有,属于国王私有。根据以上分析, ACD 均正确, B 项错误。 考点:井田制 点评: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要知道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商朝兴起、西周时期兴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被废除;瓦解的表现、废除的标志也要知道。井田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确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下列对 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
30、象,统治者可以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抑制土地的兼并 答案: C 试题分析: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阶级矛盾尖锐,因而往往抑制土地兼并。根据以上分析 ABD均正确。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能使其逆转,其根本原因是在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所以不对。 考点:土地兼并 点评: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往往会造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往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如北魏的均田制等。但是随着政
31、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不断地减少,均田制难以继续,说明封建社会只要土地私有制不发生变化,土地兼并就无法根除。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 待。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产生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并未出现官营手工业的相关情况; 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材料也未体现; D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反映的材料的本质。 考点:资本主义萌
32、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却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当时,这种 “融合 ”和 “统一 ”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宗教思想传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可以看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要求,把世界联为一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故选 A。东西方的借鉴学习和正常的文化
33、交流早就存在,但并没有能把世界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宗教思想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早就存在。因此 BCD均错误。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 17世纪为荷兰, 18世纪后英国掌握了殖民的霸主。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哥伦布的话在 15世纪的西欧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 这种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黄
34、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黄金是欧洲人踏上新海岸所首先需要的东西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 “黄金 ”“本质 ”。材料中反映的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反映了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财富的渴求。故选 D。 AB项只是了开辟新航路的一个原因; C项只是对材料的解释,都谈不上 “本质 ”反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只有三个大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次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本题的内容;第三个是新航路开
35、辟的影响,如对世界的影响、对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的影响。 关于 “东印度公司 ”的 确切表述是 A是荷兰和英国商人自发组成的联合公司 B公司资金缺乏,主要依靠欺诈贸易获利 C耗费大量资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支持,享有特权,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荷兰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即以荷兰政府为后盾组建的,通过垄断东西方的香料贸易,进行殖民扩张,获取巨额财富。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 B项是说的葡萄牙的扩张特点; C 项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来的财富挥霍掉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
36、 新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 17世纪为荷兰,获取了商业上的霸权,主要特点是组建商业公司,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运输队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8世纪后英国掌握了殖民的霸主。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17-18世纪英国、荷兰、法国之间进行的战争 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 目的是争夺殖民地 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7-18 世纪英国、荷兰、法国之间进行的战争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商业上的利益和殖民地,通过战争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
37、 正确,故选 D。 项错误,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并非是社会性质或者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而是利益的争夺。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 16到 18世纪的殖民扩张被称为早期殖民扩张,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尚未进行,对外扩张主要是暴力的掠夺,为了争夺商业霸权和殖民地,列强之间也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英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18世纪获得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 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这里所说的 “缺乏刺激 ”是指 A缺乏必要资金投入 B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C缺乏技术成果创新 D缺少政府政策保障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工业革
38、命之前的许多原理并未产生实际的成果,主要是因为当时并没有这种需要,缺少需求刺激。故选 B 。需求是生产的动力。 ACD项都与社会需求无关,因此均排除。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市场的不断地扩大,使得原来的手工工场的劳动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了,社会和市场的而需求,需要在技术领域里的创新,提高生产的效率,于是催生了工业革命。除了市场的需求外,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对外扩张掠取了巨额的资本、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建立等这些都是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15世纪末至 16世纪初,西欧国家开始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由此从
39、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新航路开辟对于欧洲的影响什么? ( 2)对于亚、非、拉地区的影响是什么( 2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角度说明)( 5分) ( 3)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什么?( 2分)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 4)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 3分);分析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 式有什么变化?( 2分) 答
40、案:( 1) 对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积累了大量财富,英国、法国、荷兰也加入了对外扩张的行列;引发了欧洲的 “商业革命 ”(或答具体商业革命的内容即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灾难,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影响了亚非拉地区。( 5分) ( 2)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各国逐渐朝工业化方向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1、5分) ( 3)相同点: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不同点:发明者:主要是工匠 /主要是科学家 ;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应用;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对生产力的影响: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向纵深发展(任答 3点)( 5分) ( 4)工业革命:鸦片战 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 5分) 试题分析:( 1)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主要是从商路的转
42、移和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等角度进行分析;( 2)对亚非拉地区带来的影响要具体的分析,对非洲和美洲带来的是灾难,但是大量的白银涌入亚洲,也推动了亚洲经济的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并且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可以从发生国家、成果和特点、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4)侵华战争的列举可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分析,相对简单。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列强对华的侵略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
43、,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中国近代史的 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44、 治本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 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四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 “第一春 ”。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 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 “生死契约 ”。契约说: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 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
45、改革开放 “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2 分),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及原因?( 3分) 根据材料二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 “重农抑商 ”政策? ( 2)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封建社会末期分别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 1分)原因是什么?( 4) ( 4)材料四中提到的 “改革模式 ”是指什么?( 2分) “分田到户 ”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2分) 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6、自给自足。( 2分)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1分) 原因: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分) ( 2)原因: 封建社会里,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来就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商业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封建统治。为维护小农经济,巩固政权,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权。( 2分) 影响 一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分) 二消极: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重农抑商 ”的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违 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7、 2分) (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和 19271936 年均出现国高潮,任答一时期,即得全分,答两时期也只得全分) (一种)时间:一战期间(或二十世纪前 20年)( 1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上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历史政府奖励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内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3分) (另外一种) 时间: 19271936 ( 1分)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3分) (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给予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性,克服了过去分配重大平均主义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分) 试题分析:( 1)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小农经济的产生的原因、时间和特点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可以从小农经济的特点等角度来分析。( 2)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