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甘肃省秦安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 ) 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是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此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答案:选 B, A夏朝商朝时期是奴隶社会盛行青铜器, C D两项是我国的铁犁牛耕技术进一步发展时期,汉代已经出现了一牛一人的耕作模式,唐代北方出现了曲
2、辕犁。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如下形式的变式: 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 ”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 D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具有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同时也能起到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的作用,当然随着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提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因
3、此加快 ,所以 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 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 中国现代化问题 特辑专号,征文中( 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
4、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所以答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项是上述现象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D项说法不够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
5、为接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社会引向了另个一更高的发展阶段。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传统 “自由放任 ”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
6、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罗斯福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揭示了人们资产阶级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罗斯福通过新政举措极大地缓解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在危机关头挽救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即材料中挽救了老绅士的生命)但却采用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
7、损害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老绅士的帽子丢了) ,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罗斯福新政的特征。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D ) A.促成垄断组织出现 B.促成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C.促成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开 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
8、“以工代赈 ”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农业带来严重灾难,为此在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减耕减 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对于由减产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资本家,所以答案:选 A, B项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C D两项是对工业的调整举措。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工业:通过
9、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这些内容必须牢记。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二
10、次改革,其改革以调整工业发展为中心,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特征,答案:选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
11、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赫鲁晓夫当政时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个人贡献引发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同样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也引发了苏联人民 的思想混乱,因此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二者的特征, D项说法也错误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
12、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C确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二战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取代了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当然同时也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所以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C项说法错误,
1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故答案:选 C。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美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 C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二战后资
14、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这对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述错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包含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中,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仅仅是世界货币体系。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美 元充当了国际货币,美国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航向,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遭遇极大挑战,这一问题在 20世纪
15、70年代得以明显展现。 “二战 ”后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是( ) A美元 B马克 C英镑 D欧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战 ”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成为世界货币,这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所以答案:选 A, B D两项没有成为世界货币, C项在二战前是最为重要的世界货币。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其被关注的原因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战后资本主义新经济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二,在当前世界新经济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形下,尽管
16、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其影响依旧存在,尤其是美元特殊的国际地位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2年,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是 ( ) A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B加拿大、美国、巴西 C加拿大、美国、洪都拉斯 D加拿大、美国、古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北美自由贸易区创建时由三国组成,即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对推动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中巴西,洪都拉斯和古巴当时并未加入该协定。 考点:北美自由贸易区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
17、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和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在美、加、墨投资上,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经济利益 其建立促进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对三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各成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这
18、是其建立的直接作用,同时北美自由贸 易区的成为还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即 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 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所以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但 说法错误,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本身也有一定的弊病存在,如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而言其要承担来自加,美两国巨大的经济竞争压力,故答案:选 B。 考点:北美自由贸易区 点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
19、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结束了彼此分裂割据的状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而经济全球化也自此出现,所以 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B C D三项说法错误,发达国家在经
20、济全球化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中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面临激烈的挑战,冷战的结束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相互迁移也是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点评: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 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复习本考点时,一方面要从微观层面梳理当今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和应对之道,另一方面也要从宏观层面注意梳理 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其影响。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 ) A 1999年 B 2000年 C 2001年 D 2002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
21、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当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答案:选 C,A B D三项时间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最为主要的趋势,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体现世界经济发紧密联系的载体,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其中必然会遭遇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答案: A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初曾颁布过 “剃发令 ”即要求汉人必须前额头剃发和脑后扎长辫,否则即视为不归顺清朝统治,这一政令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所以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仅仅具有移风易俗的特点但不带有反清革命意味。 考点:中国近代风俗的变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害 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
23、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 )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是经孙中山先生该创的中山装,中山装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象征着五族共和,中共领导人穿着中山装表明中共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思想,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中国古代重要服饰, C项是西方人的主要服饰,鸦片战争之后 逐步传入中国。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24、。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成熟完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 全方位, 多层次和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将进一步深化并不能说已经 成熟完善,所以 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项。 考点:对外开放的特点 点评:三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
25、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其中 “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 ”,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全方位中有重点,对所有的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宽领域 ”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 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封
26、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形态,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在生产力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中心因素,所以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关键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答案:选 B, A项是小农经济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C项是小农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 D项有助于保护 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 考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
27、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丑妻薄地破棉袄 ”是人生三宝说明了妻子,少量贫瘠土地和御寒衣物对个人的重要性,而这三者恰好反映了中国质疑古代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才能维
28、持基本生存的特征,所以答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 B D两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点评:小农经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其本身发展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小农经济以 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另一角度看其它还具有以下特点,小农经济的生产只固守在小块田地之上进行精耕细作,不具有对外扩张的倾向,具有封闭性;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具有脆弱性;从分布范围和经营方式而言,在分散的小面积土地上进行耕作,还具有分散性。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
29、。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 后 D长安城的落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打破了以往对商品交易的严格时空限制,即坊市制度的破除,这对推动以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所以文章的标题最好突出 “坊市制度的破除 ”这一关键字眼,故答案:选C, A B两项只能反映出宋代都城的繁荣, D项宋代都城不在长安因此与题意无关。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坊市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
30、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极大 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同时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但宋代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 “飞钱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小农经济的根本
31、目的还是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故答案:选 D, A项是 “重农抑商 ”政策的作用而非目的, C项与 B项相同,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 考点: “重农抑商 ”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侧重在重农抑商的原因方面: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 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 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 A欧洲与非洲、亚洲之
32、间的贸易扩大 B主要商路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 C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D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因此而获得快速发展,所以 B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的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所以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大发现:
33、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世界市场: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 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注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制度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打败法国,在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的实质是 ( ) A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
34、落后制度的胜利 C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D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掌控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对法国战争的胜利从本质上讲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即英国建立的先进资本主义制度对法国落后封建制度的胜利,所以答案:选 B, A项说法正确但是表象而非本质, C项 18世纪中期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工业化还未实现, D项说法错误民族本身并无先进优劣之分。 考点:英国的崛起 点评: 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
35、厚的地理位置; 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力保障: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殖民扩张,为此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海洋依次是 ( )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麦哲伦环球航行首先从欧洲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地区,紧接着又美洲东岸向西安挺近进入太平洋,在穿越太平洋后经东南亚 地区进入印度洋,最后又印度洋返回欧
36、洲,所以正确的航行顺序应该是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所以答案:选 B,A C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第二资鸦片战争前,外国商品没有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在于 ( ) A开放口岸太少 B中国人不习惯用洋货 C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
37、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通商口岸,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一时还无法打开中国市场,但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商品市场才一步步打开,最终被卷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所以答案:选 D, A开放口岸的多少与商品是否畅销并无直接关系, B C两项是导致外国商品滞销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 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我国
38、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 )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开放城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可知中国首先开办了 经济特区,接着开放了 14个 沿海开放城市,之后进一步形成 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开放了 内地省会城市和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故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在
39、当今上海,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 ”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 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说明上海浦东地区在未开放之前处于极度贫穷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不仅使浦东地区急速摆脱贫穷状态而且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所以答案:选 D, A项发生上海浦东地区开放之前, B C两项明显与浦东地区急速摆脱贫穷状态无关。 考点:浦东的开发开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场了上海浦东新区开放
40、的时代背景,对此我们还要必须把握浦东的开发开放的目的所在,即 尽快把上海建成国民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当然,浦东的开放也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 ”的原因应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中国农业集体 经营的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1、制突出特征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的个体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均是实行土地集体经营模式, D项是土地私有制的表现与中国在实行土地改革后土地实现了公有制的史实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搞活国有企业。同时,需要注意的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
42、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以答案:选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
43、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从 1912年至 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 ) A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产品大量出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说明了一战
44、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轻工业发展较快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A, 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 C D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也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工业结构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新建立的民族工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附近。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束缚。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
45、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 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 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 “专其业者不啻万家 ”,大多 “雇人工织 ”,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分) (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 (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3分) 答案:( 1)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 2)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46、。 ( 3)自给自足。 ( 4)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二三的文字内容分别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形。( 2)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具有以下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3)家庭手工业最具突出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4)材料三文字 “雇人工织 ”,按件计酬 ”说明清代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种手工业生产各有特点: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 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
47、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而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垄断了最好的手工业资源,代表了三者生产工艺和质量的最高成就,但其产品并不在市场流通而是作为政府消费。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 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请回答: ( 1)请概述材料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5分) ( 2)说明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2分) ( 3)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 3分) 答案:( 1)清朝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类似称呼。而先生、君等称呼不仅表示对人的尊重,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共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