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 “在 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材料中的信息 “封君 ”,说明是分封的诸侯国 ,“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 这种制度的特征是有一个天下共主,而每一个封君是一个区域的世袭实际统治者,符合这一特点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A项出
2、现于古希腊 ,B 项出现于秦朝 ,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体制。所以此题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所述现象的特点是什么,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到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 的灾难。 ”材料主要表明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 C 试
3、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美国民主政治,题干阐述了美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总统即使在立法机构中失去多数,也不会被迫下台,题干阐述美国政治的这种特点,意在说明美国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于立法机构是较为独立的,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阐述是中心意思,明白其强调的是什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华民国 1946年宪法规定: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 “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 ”,此条款与下面哪部宪法的内容相近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德国 I
4、871年宪法 D法国 1875年宪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在此部宪法中总统和行政院、立法院之间的关系,总统受行政院监督和制约,行政院又对立法院负责,英德都是君主制国家,尤其德国君主具有很大的专制权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A和 C。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相对独立是行政权,并且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国会负责,所以不符合题干特点,题干强调的这种关系类似于法国 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特点,总统的权力受参议院和众议院制约,答案:为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首先理解题干所给材料阐述的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的特 点是什么,同时要结合所学史实
5、,与英美德法四国政治特点一一比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 2012年由于有 58个国家都进行领导人的换届选举,因此被称为换届年,在美国和法国的大选中,奥巴马和奥朗德分别成为新任总统,回溯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与美国民主政体,有关两国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两国的内阁都由国会任命产生 C两国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 D两国总统都是本国的国家元首与军队统帅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眼,实际是要求比较法美两国总统地位和权力的不同,联系教材所学可 知,他们都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A错误。法国内阁由总统任免产生, B 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C 错误。 D 项是
6、两国总统的共同特点,答案:为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在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曾谈道: “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所说的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是指 A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 B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C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D 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 答案: A 试题
7、分析:分析题干,首先要理解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所阐述的是美国成立之初在国家政治制度构建方面的巨大不足,联系所学,美国成立之初在政治制度方面结构上大重大缺陷是实行了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而选项 B和 D涉及的内容不属于政治构建方面的缺陷,而是政策措施的不足,为了改正邦联制的重大缺陷,美国又实行了联邦制,所以答案:为 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建国之初政治制度构建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掌握程度。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 30年间, “从一个 诗人和思 想家 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
8、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完成 B海外殖民扩张 C德意志实现统一 D从法国获得巨额资金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阐述了德国从思想领域的进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注意题眼要求选择促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可知,四个选项所阐述的情况都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通过比较,德国本身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是导致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德意志的统一,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答案:为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和答题要求,解题时必须密切结合所学史实,考查学生
9、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 “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该学者认为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实际上是在强调传统中国的一项典型特点,即 “木乃伊 ”、 “冬眠鼠 ”等词所表达出的意思,理解这两国词,主要说明了中国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所以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即传统中国的僵化特点。 太平
10、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 “天下人 ”平分 “天下田 ”;但也颁布法令: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这说明太平天国 A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B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C政策法令 具有极大随意性 D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太平天国经济制度所体现的人人平等理念和政治制度中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意在通过其经济与政治政策的不协调性,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选项 A和 D都与题干无关, B项阐述了对题干较表面层次的理解,而之所以出现脱节,根源还在于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从深层次理解问题,即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天 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第 213次会议记录显示,为履行一项条约, “联军司令官决定把拆除临时政府管辖区以外的芦台炮台及山海关等炮台的工程交给临时政府负责并由它承担经费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史实,注意题干所给有效信息,通过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 “联军司令官 ” “拆除 山海关等炮台 ”等,可判断这是辛丑条约,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
12、: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各个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从 1689年到 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 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 11起。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主权独立已遭破坏 B外国在华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C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 ”“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 11起 ”,说 明当时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在 1843年
13、,排除 B项; D项说法有误; A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司法权逐渐丧失相关史实的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 ”中国近代的下列重大事件中,与以上三种回应方式对应一致的一组是 A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4、 D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主要理解题干描述的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现代化是指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即采用机器生产。西方化是指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对这两者都拒绝的是义和团运动,因为其盲目排外,拒绝一切西方事物。辛亥革命力图使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两国领域都西化。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拒绝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中 “现代化 ”和 “西方化 ”的含义,同时对选项所涉及到的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相关史
15、实要熟练掌握。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 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
16、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 1911 年 10 月 1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 ;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 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 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 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答案: C 试题分
17、析:分析题干,阐述了湖北军政府实施的民主政治制度,再分析选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伏尔泰的国家政体构想是君主立宪制,排除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晚于题干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排除 D,题干体现了民主共和、人民主权、人民拥有选举权等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首先理解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再结合所学史实,对各个选项一一排查。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
18、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 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述二十一条对中国的残酷宰割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题干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及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等内容,排除 C和 D。题干只是阐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 B项表述不准确,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
19、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题干材料和选项密切结合,利用排除法排除不相关的选项,再分析选项叙述的准确性。 ( 1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成效: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不但使各地都大量兴建疏浚了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治河北诸河,使其大致都能循河道流行,所出 “退滩地 ”及用河中泥沙溉淤的土地多达四万余顷 。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 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废除,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脱身于公 ”,回到农业生产岗位上去,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 “尽其力 ”,自然也就使得尽可能多的土地能够 “尽其利 ”。 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
20、家王安石 材料二 监开封安上门的郑侠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 ,入京任职时曾对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法的弊病,安石不答。 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吕惠卿、曾布等,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陆佃向王安石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贿 ,但变法派竟以 “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 ”,放纵新法执行中的腐败。 一摘编自黎东方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0分) 答案: (1)成效:兴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每年增收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 和差役法的废除,保证了劳动
21、力,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6分) ( 2)失败原因:变法措施自身存在弊端;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保守势力的反对;宋神宗左右摇摆;王安石刚愎自用,急于求成等。( 10分) 试题分析: (1) 从 “土地多达四万余顷 ”、 “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 ”、 “募役法的推行使得一大批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岗位 ”等可知变法取得的成效包括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解放了劳动力等。 (2)分析材料二,变法执行人员除了王安石外,吕惠卿、曾布等皆人品不佳,变法过程中又出现腐败现象等,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联系教材 ,还有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宋神宗的不坚定等。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此题围绕王安石变法这一
22、主题,综合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和成效,以及最后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012年 6月 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60周年祝贺: “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但您仍在位。愿您皇冠的光芒继续闪耀。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皇冠的光芒 ”是因为英国女王拥有最高行政权 B “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 ”是因为都由选举产生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 “光芒继续闪耀 ”表明英王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分析选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 A错误。之所以出现 “
23、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 ”的现象,是因为英国内阁首相采用任期制,而不是因为实行选举制,排除 B。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国会负责,排除 C。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 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而法国 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不同 D两国民主与专
24、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德国和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选择办法的重大不同,法德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看出德国仍然实行君主制,排除 B,题干没有涉及法德代议制形式等相关内容,实际两国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因为德国专制力量较强大,法国民主力量较强大,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法德两国的具体国情分析。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25、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材料把 “不娶无子 ”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 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而三种不孝中断绝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这明显是受宗法制影响,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要求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古文阅读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 “王后无适
26、,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表明 ,王如果没有嫡子 ,就选择立年长的 ,如果年龄相当 ,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 ,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 ,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坚持整体看问题,客观评价题干所述事件。 史记 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 “皇后
27、兄王信可侯也。 ”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 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 B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 C “高皇帝约 ”具有最高权威 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宰相周亚夫驳斥了窦太后的建议,景帝也遵从了周亚夫的意见,没有封王信为王,这实际上强调了西汉初年宰相的重要性,但这件事并不能说明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所以A、 B不对。周亚夫只是以 “高皇帝约 ”为论据驳斥太后, C
28、项对题干中心意思概述错误,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应先准确把握材料所强调的事件是什么,再进一步由现象看本质,考查了学生理解材料和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 “三代 ”以来贵 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A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B设置刺史 C实行察举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题干中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贵族政治的特点是各级官吏贵族世袭制,分析选项, A是汉初地方行政制度, B是汉代监察体制, D项是汉代统治思想的演变,这三项都没有起到 “打破贵族政治 ”即贵族世袭制,察
29、举制是选官制度的重大革新,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 “三代 ”的含义以及贵族政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 “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 材料中 “特别的政府部门 ”中的成员指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 D军机大臣 答案: B 试题分析:洪武皇帝指明朝朱元璋, A项丞相、 C项尚书令早在明朝之前已经出现,不是朱元璋首设的特别政府部门,排除 A、 C。军机大臣是清朝雍正帝所设,排除
30、 D,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朝参 ” 决策军国大事;由 “三公 ”或地位相当于 “三公 ”的大臣主持的 “集议 ” 通过并执行议案; “谏议 ” 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 “朝参 ”“集议 ”和 “谏议 ”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所提到的三个会议实际上涉及了三种权力或者说行政体制中的三个阶段:决策、审议、执行。联系所学史实,把这个 行政过程明确分工并
31、相互牵制、达到一种权力相对制衡,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行政效力的王朝是唐朝,唐设立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握这三种权力,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密折 ”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人以上。这说明 A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对
32、人民的控制镇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关键是注意 “这 ”是指从康熙到雍正,可以给皇帝上密折的官员不断增多,理解 “这 ”反映的本质问题。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 B不正确;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 C不正确;地方官给皇帝密上奏折,只是反映情况,其管理地方的权力并没有得到扩大,故 D不正确;密上奏折表面上看是皇帝的恩惠,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眼 “ 这 ”
33、的含义,同时结合所学史实解答。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君 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联系史实,实现这种结果的中国古代制度是科举制,它实现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流动,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
34、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刚性和柔性的真正含义,明白这指的是君主专制之下的王位世袭制和实现了流动性的官僚选拔制 科举制。 威廉 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 “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 B外邦人有公民权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D人们轮番而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实际阐述了希腊城邦政治上的一个典型特点,即分散独立,没有形成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和此特征密切相关的只有 C项,答案:为 C
35、。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的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罗马法规定: “对购买牲畜供祭神之用而不付价金,或出租牲畜将租金供祭神之需而租,用人不付租金的,则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扣押。 ”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B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 “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扣押 ”体现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私有财产的追讨性,其余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或涉及,所以答案:为 A。 考点: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 点评:此题难
36、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是否能准确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主旨是在强调债权人对债务人私有财产的追讨性。 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 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是 “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恩格斯实际上阐述了罗马法和近代欧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密切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此可知, D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体系, B 和 C 不是题干材料所
37、强调的主旨,答案:为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恩格斯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其阐述的是罗马法和近代欧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继承关系,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 “公民大会 ”,对诸如宣战与媾和之类的城邦大事,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这反映 的实质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自由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其强调的是全体公民拥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这充分说明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与完善的表现,即主权在民,其它选项都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
38、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正确掌握题干材料所述主要含义。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 “贝壳法 ”放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那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投了反对票,这充分体现
39、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点评:此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掌握,解题关键的准确掌握材料主旨。 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 “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 ”图来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作者在此 A否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B用唯物史观解释英国革命性质 C认为英国革命是多元发展的结果 D解释方法深受社会史观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眼 “作者在此 ”,实际是要求学生回答作者之所以用这种图表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的目的是什么,从作者所划分的英国革命的三方面
40、可知,其力图说明的是英国革命发生的因素和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材料在准确把握能力,即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准确理解出题者意图。 综合题 ( 1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 7月 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例 ,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 (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即收获量),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 (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 3%为定率; (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
41、; (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一摘编自日本通史 材料二 据统计,在 1873年到 1881年的九年里,共发生了 305次农民暴动。其中在 1873年最为集中,而且以同年在福冈县发生的农民暴动规模最大,有 30多万人参加占暴动的农民冲击政府部门和邮电局 ,捣毁富豪的住宅以及高利贷者的钱庄,要求免除三年地税和停止建立学校,反对投机商人,反对征兵制。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暴动,明治政府不得不在 1877年 1月将地税下降到地价的2. 5%,并规定村税不得超过地税的五分之一。 一摘编自日本简史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地税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6分 ) ( 2
42、)结合材料说明导致材料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答案: (1)日本通过地税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日本近代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保证了国家固定的财政收 入。( 6分) ( 2)地税改革给地主加大剥削和兼并土地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从中受益的不是广大农民,而是新兴寄生地主阶级;再加上当时投机商人的肆意盘剥,使得农民们的负担有增无减,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减税起义。( 6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给出了日本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知,无论是纳税的标准还是税率、纳税对象,都是以土地为标准,这就确立了近代土地所有制及税制的转变。
43、( 2)联系材料一中的措施,地主可合法的兼并土地,实际受益的是地主,这加重了农民负担,所以会出现材料二所述农民暴动。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以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地税改革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消极影响,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尤其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联系性。 (12分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条 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彼此同意放弃它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担负的费用以及因为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 第二条 德国放弃其对俄国主张目前为止由于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以及德国及各邦的权利适用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法律和措施而可能产生的要求,以
44、及可能由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 社会主义共和国或它的代表人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所采取的其他措施而产生的要求 第三条 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和领事关系应予立即恢复。双方对于接纳领事的条件应以专门协定予以规定。 第四条 双方政府并同意,一方居住在另一方领土内的国民的法律地位和相互贸易和经济关系一般规则的建立,应按最惠国原则予以实现。 第五条 两国政府在应付两国经济需要方面,应以彼此亲善的精神进行合作。 -摘自拉巴洛条约 (1922年 4月 17日 ) (1)根据材料,概括条约的主要内容。 (6分 ) (2)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签订该条约的原因。 (6分 ) 答案:【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立即恢复苏德两国的外交关系; 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 6分) ( 2)列宁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 两国面临相似的处境(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孤立和敌视,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 签约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恢复发展经济。( 6分) 试题分析:( 1)从第一条和第二条可知双方放弃了互相追究对方战争赔偿的权力 ,从第三条可知双方同意恢复正常关系,从第四条和第五条可知双方同意进行经济合作。( 2)这一问题应该放到当时的国际背景中考虑,通过这一条约可知,苏俄与德国双方恢复了正常关系并开始在经济领域合作,回答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如:领导人的决策、两国的处境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点评:此题以一战后苏俄和德国的关系发展为中心,综合考查学生对两国关系发展和战后国际形势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况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主旨,联系所学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