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内蒙古巴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同学为姬姓贵族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分封对象有三种: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因此平民不在受封之列,答案:选 D。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新时期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强权政治 C不结盟政策 D睦邻友好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国之所以不结盟,一方面是总结经验,感到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因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第一,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改变了原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
3、盟政策。中国之所以不结盟,一方面是总结经验,感到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因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四,积极发展睦邻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国内建设、对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第五,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2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 两国从此消除分歧达成一致 D两极格局从此结束 答案: A 试题分
4、析: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1972年 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美关系改善过程: 1971年 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以民促官); 1971年 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公 告;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军的最终目标。两国
5、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对古代希腊公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教育 B公民参政权的大小取决于财产状况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答案: B 试题分析:表述 B不对,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达到顶峰,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对所有公民开放,因此选 B。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 不是 不正确 不包括 错误的 无关
6、的 不属于 等提示语。 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 ”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B直接民主的泛滥 C轮番而治的弊端 D行政 官员的腐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材料说明的是苏格拉底认为 ,通过抽签方式选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等所造成的损失远远没有通过抽签方式选用一位国家领导人造成的损失大的多 ,实际是批判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A、 B 、 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
7、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 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 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
8、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因此选 A。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2)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影响。 十二铜表法的积极意义在于 A取消了奴隶制的特权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彻底取消了习惯法 D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条纹清晰,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但维
9、护的仍是奴隶主贵族的权利,因此选 B. 考点:罗马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对罗马早期习惯法作了总结,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它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胜利,但它的目的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商人的权力 B国王的权力 C平民的权力 D教会的权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 “议会至上 ”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
10、体确立起来。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所谓的 “三权分立 ”中的三大权力不包括 A行政权 B宗教裁判权 C立法权 D司法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的原则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本单元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
11、立与特点、 1787 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 某份晚晴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 “大豪杰 ”,此人是 A俾斯麦 B威廉一世 C兴登堡 D威廉二世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 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俾斯麦实施 “铁血政策 ”,通过
12、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 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驴象之争是美国政治生活的生动写照,它直接反映了美国的 A联邦制 B总统制 C共和制 D两党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驴象之争代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 “驴子 ”是民主党的党徽, “大象 ”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 “驴象之争 ”或 “驴象赛跑 ”。民主党与共和党分别以驴和象作为自己的象征,源于德裔美国政治漫画家汤姆斯 纳斯特的讽刺漫画。因此选 D。
13、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 19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 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虽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斯大林曾说: “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 ” “它 ”是指 A第一国际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失败,但是意义是深远的,因此选 B.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进步思想和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
14、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制度发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 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说法错误,俄国当时农民仍占人口的大多数,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 C是十月革命对于俄国的意义之一; D是十月革命对于世界的意义。因此选 D。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 “社会主义理论到制度 ”部分不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考查较少,但复习不能忽略冷点。本部分命题主要围绕
15、: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地位和意义,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等。 19世纪中期,工人开始走上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这条 “阳光大道 ”指的是 A封建主义 B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修正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因此选 C. 考点:社会主义运动 点评: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进步思想和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制度
16、发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中俄两国革命胜利后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完善,但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人类社会又出现了一条建设现代化的新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是 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苏联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17、,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因此选 D。 考点:两极格局 点评: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实力的均势。 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东欧剧变 C华约解散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困境;( 2)政治原因: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普遍,社会矛盾丛生;( 3)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 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加剧
18、了局势动荡;(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 “和平演变 ”战略。 BC是苏东剧变的表现, D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因此选 A。 考点:苏联解体 点评:认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 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
19、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欧、日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对手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D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选 A。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苏联解体的影响:( 1)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3)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
20、供了前提。( 4)苏联的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如中国 )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世纪 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这里的 “转折点 ”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苏联的实力 超过了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71年第 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它表明,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失败,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操纵部分联合国成员国操控联合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沉重打出
21、。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答案: A 试题分析: “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 屈辱的 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 新的 平等 外交关系。它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
22、交 点评: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的创立 D八
23、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选 C。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 “公平竞争,公平考试 ”的原则。 以下关于郡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创新 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世袭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
24、县长官可以世袭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说法错误,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非继承; 说法错误,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以世袭,因此选 C。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 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
25、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 内朝 军机处 内阁 B内阁 中书省 内朝 军机处 C内朝 三省六部制 内阁 军机处 D丞相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汉武帝时期实行 “内外朝制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
26、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 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权力机构
27、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说法错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强化,而非中央与地方矛盾; C与事实不符,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 弱; D与事实不符,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哪项能说明这一点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
28、关税 D赔款 2100万银元 答案: B 试题分析: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表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的状态被打破,因此选 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南京条约( 1842年)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2100万银元,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 “不服输 ”反映出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
29、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不是林则徐个人能够扭转局面,这种观念显然夸大了林则徐个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失败的根源,因此选 A。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30、会的历史,这应该是指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因此选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A阶 级利益取得一致 B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
31、位,因此选 B。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 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行资政新篇 答案: D 试题分析: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的时代特征,符合时代潮流,因此选 D。 考点:资政新篇 点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超越社会条件
32、,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 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B “求同存异 ” C “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是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方针; C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与民主党派的方针; D是 20世纪 60年代初期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民主建设 点评: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
33、各党派、各民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 “一国两制 ”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外国势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外国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是中国人民的内政问题我们希望国共双方以民族大义为重 ,举行对等谈判 ,实现祖国早日统一 ,因此选 C. 考点:台湾问题 点评:港澳问题是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问题,实质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被外国侵占。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属于国 家内政问题,不属于主权
34、问题。台湾问题应在 “一个中国 ”的框架内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边缘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 20世纪 50年代后期 C 20世纪 60年代前期 D “文化大革命 ”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文革 ”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说明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 考点:新中国民主建设 点评: “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造反派违背宪法,残酷迫
35、害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被迫害致死;( 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正常的生产学习停 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过渡时期总认为的体现 C国家的阶级性质 D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宪法,在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而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因此选 A
36、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 点评: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是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资政新篇的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指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因此选 C。 考点
37、: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B提出了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的口号 C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 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而非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中国民主革命开始于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因此选 A。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8、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才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民主革命胜利后还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对于中国同盟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 B第一次提出了 “振兴中华 ”的口号 C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 D领导了武昌起义 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是指 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的兴中会; D领导了武昌起义的具
39、体组织是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因此选 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成立; 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 1840年 1月 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在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 材料
40、二: 1842年 6月,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 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上册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4分) 分别列举两国建立上述政治制度的重大事件。( 4分) 答案:( 1)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4分) ( 2)英国: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2分) 中国: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一 “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
41、,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材料二 “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 2)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始于权利法案颁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 考点:中英政治制度 点评:近代西方代议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 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此外,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 意联系我国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阅读下列材料: 1951年 4月
42、,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 12月,欧共体 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 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请回答: ( 1)据材料,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 4分) 欧共体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案: 史实: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 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 199
43、3年,欧盟正式成立。( 4分。答出三点即可)( 4分) ( 2)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4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概括史实即可,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 1967年,欧共体成立; 1991年,马约签订; 1993年,欧盟正式成 立。 (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影响: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政治的联合。国际关系:大大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
44、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如下的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 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 “冷战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 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45、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阅读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
46、也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 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待何言? -摘自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红色革命的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 1)材料一所说的 “政治纲领 ”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答案:( 1)天朝田亩制度。( 1分)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 2分) ( 2)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 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
47、强的革命政党;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真实面目缺乏正确的认识。(答出四点即可) (8分 ) ( 3)道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分) 结果: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2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题干信息 “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联系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具有空想性;再根据纲领的内容回答。 (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 制阶级谋妥协 ”“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 ”“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 ”。 ( 3)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中共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 “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