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 “耕读传家 ”、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耕作技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耕田读书和忠臣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怀着积极入世之心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的表现,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主张,故 B项符合题意要求, A老庄之学强调消极避世, C墨家学说强调 “兼爱和非攻 ”,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
2、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好意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睁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
3、编辑外国社会情状的图书,林则徐也因此被誉为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中国在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同时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所以 A B D三项均符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史实和不符合题意要求, C项开始于洋务运动之后,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不合,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项。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康有为曾上书光
4、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康有为强调要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引进机器进行工业生产,从本质上反映了维新派要求吸收世界文明为我所用的主张,所以 B项符合题意,而 A D项只是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内容中的一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
5、明再向思想文明转变的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愈加深刻,中国社会也在不断进步,这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先进人物的引导和主张紧密相连。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并认为: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独立、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对高尚道德的重要性,再综合材料中的时间1915年可以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否定中国
6、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史实,所以此人最有可能是陈独秀, B项符合题意, A、C、 D三项中的人物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 ”,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 ”,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牢固掌握,同时还应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所处的地位有准确的理解。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仅)没有人来赞同,并
7、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 ”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青年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漠视态度,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仅有知识分子参与其中,而人口众多的底层民众并未积极响应,故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正确,也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实际,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新文
8、化运动局限性的考查是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在考查的过程中往往结合民主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特点进行,同时还有不断的涌现出大量新材料,从新视界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再解 读。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 。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民国七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即是 1918年,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发生在 1925年以后, B是在 1921年, C
9、项出现于 1936年,只有 D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 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快传播,故答案:为 D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为西方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得益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 1912年 2月 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材料中孙中山在清帝宣布退位后去拜祭明太祖朱元璋,表明孙中山认为反满革命已经成功,即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的革命任务已完成,所以 “反满 ”革命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材料中的思想观念不符。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高考对孙中山 “三民主义 ”革命理论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 ”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民主义 ”的具体内容; “三民主义 ”的影响和局限性; 新旧 “三民主义 ”的异同比较以及 “三民主义 ”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比较,这些 知识点须要学生牢记。 1924年,当宋庆龄问孙中山 “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时,孙中山回答说: “国
11、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他需要新血液。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展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容有 提出民生主义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提出联合苏俄的主张 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孙中山接受中共主张,发展了他的三民主义理论,即新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项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 , 两项是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故答案:选 D。 考点:新 “三民主义 ” 点评:新旧 “三民主义 ”的异同比较是高考中的常考点,新旧 “三民主义 ”的明显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新 “三民主义 ”中的民族主义有明确的反
12、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二,新 “三民主义 ” 中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这两点必须牢记。同时还应注意新 “三民主义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为了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最大理论贡献是 A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的含义是使中国红色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毛泽东在实践中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进行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思想,故
13、B项符合题意, C包含于 B项当中, A、 D两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 的具体历史条
14、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抽象地去谈论某个主义或依据某个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否相符,所以 B项与题意相符, A C D与材料中的含义不想吻合,故答案:选 B项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邓小平则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
15、国共产党成立 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 85年里 “干了三件大事 ”。第三件大事是指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共产党 “干了三件大事 ”应该是指:第一件 A,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件 B,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指,推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答案:选 D, C项包含于D项之中。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点评:近年来,各种考试中多次出现以中共中央在某
16、些重大场合发表某些重要谈话为材料来回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和国人对中国近现代重视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反思历史对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此后这种题型还会出 现,需要学生平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点。 2010年 4月 14日 7时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 7.1级地震,受灾群众达十多万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青海省玉树人民遭受地震灾害,生命和财产
17、安全受到巨大破坏,中央政府及时救灾,充分体现了政府权力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 社会现实,故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与材料中的含义不符。 考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的把握,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是考查对其内容具体的理解,本题即是此种题型,另一方面考查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 “原应叹息 ”;第五回中有茶名为 “千红一窟 ”、有酒名为 “万艳同杯 ”,其谐音为 “千红一哭 ”、 “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
18、爱国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风格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其中现实主义风格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的场景,一般是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性中的丑恶,以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人性真善美的弘扬,结合教材内容可知红楼梦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丑恶,符合现实主义风格文学的特点,故答案:选 B, A C两项在红楼梦中没有体现, D现代主义兴起于 20世纪初期,与红楼梦的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点评 :中国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风格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
19、要涉及识记能力层次,也就是考查重要文学作品或著名作家的创造风格是两者中的何者,因此对涉及的历史名人和名著较多,需要平时多积累。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过端午节的方式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出现上述现象是由于屈原 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对理想执著追求 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 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主要强调屈原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结合教材内容可知 项表述均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D项。 考点:
20、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 屈原 点评:中国古代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为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高考中经常关注类似孔子,孟子,屈原,王安石等人物。 先秦某思想家主 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荀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的含义是对人民施以教化,用礼仪规
21、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这样就可实现天下大治和导人向善,因此改为思想家主张的是儒法并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应是荀子,答案:选 D, A B C 三项的主张则只是强调儒家和法家的单一内容。 考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点评: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以为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上承儒家孔孟后启法家韩非李斯,是以为 “承儒启法 ”,讲求儒法并重的独特人物,本题即是最好的反映和说明。 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一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
22、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是道家学派的主张, B出自论语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儒家的主张, C是法家的主张 D是墨家的观点,故 A符合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涵。 考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主要和观点,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尽管诸子百家思
23、想各异但也有其共同性。 有人认为 “口口口口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学神学化或宗教化是指儒学将某种神秘力量引入或是以宗教神秘力量为手段加强思想统治,所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想到董仲舒在儒学中最先喊出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所以说是董仲舒最先开始了儒学神学化之路,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均不符题意要求。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 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
24、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 “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还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 不仅开启了儒学的神学化之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 “源头活水 ”是 A致良知 B发明本心 C经世致用 D读圣贤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程朱理学认为存在于人体之外的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25、源,若想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向外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实现,所以知识的获取需要向本人以外的世界寻求,故 D读圣贤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而 A致良知和 B发明本心则是心学的主要主张,他们强调应向人的内心寻求知识和天理, 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 D。 考点:程朱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
26、主义。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上疏,直言其 “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海瑞规劝皇帝应该体察民情,勤理政务,履行皇帝应有的职责,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故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 D项表述错误。 考点:程朱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尽管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大量继承了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例如本题中的积极入
27、世和社会责任担当,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积极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 形成 “朱子学 ”学派。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 “善择佳偶 ”,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反对正统 抨击神权 离经叛道 男尊女卑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李贽公然反对程朱理学的观点,表明其 反对正统和 离经叛道的思想特点, 抨击神权和 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正确,答案:选 A。 考点: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
28、李贽 点评: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并且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 “存天理,灭人欲 ”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但李贽反对或是批判的仅仅是程朱理学的伪善而不是要否定整个儒家学派。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29、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A项符合题意,而 B C D三项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考点:程朱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 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
30、,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为了改变书写材料的笨重和不方便携带,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并在东汉时期经蔡伦加以 改进,使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故 A符合题意, B C D三项都与材料中的 “携书不便 ”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巨大作用,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技成就的实际能力,其中尤其需
31、要指出的是四大发明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大贡献和作用成为高考考查的常考点和重点。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一束纸张 一部杂剧剧本 印刷精美的金刚经 王羲之的丧乱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的时间已经确定在了三国初年也就是东汉末年, 出现在元代, 出现在唐代,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画家, 最早在西汉时期出现,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 ,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历史事件
32、、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 “书同文字 ”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定位官方同行的标准字体,结合教材内容中的书法知识可知, A是小篆, B是隶书, C是楷书, D是草书, 故 A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
33、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是学生能否正确识别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四种书法形式,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上述四种书体仔细观摩,把握其最明显的特征。 2007维也纳 中国新春音乐会于 2007年 2月 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行。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中国艺术团选择京剧作为表演重点的原因是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京剧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的
34、戏曲种类,她柔和了中国其他戏曲的精华,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精华和最具代表性民族传统文化形式,所以 C项表述符合题意, A D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京剧的史实, B项表述不够准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点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近年来已经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不仅在政治学的考试中出现,在高考历史中的考查也越来越多,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中国当下要建设文化强国和大国的时代要求,有关京剧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希望引起学生的关注。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
35、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 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 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 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 的核心
36、思想。( 4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4分) (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 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8分) ( 4)据材料四概括 “良知 ”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 “致良知 ”的方法。( 4分) (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4分) 答案:( 1)仁;克己复礼。( 4分) (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2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分) (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4分)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
37、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4分) (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2分)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2分) (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 4分) 试题分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一中体现的 是仁的思想;( 2)材料二从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开始,强调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君王的重要性,当然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3)从材料三中可以直接归纳
38、答案:,历史影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4) “良知 ”可以从材料四中的文字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概况出来, “致良知 ”的方法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回答;( 5)认识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是准确浏览所有材料,然后找出其内在隐藏的规律和特点,在结合实际讲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儒家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主体,而其他学派的主张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考查主要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为重点,就内容而言,先秦时期孔孟为儒学奠基,西汉董仲舒将其神学化,南宋朱熹将其哲学化,系统化的相关知识
39、点是必须牢记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 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 “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因此并非 “舍中法而从 西人。 ”朝廷采纳奕 意见。颁布上谕,表示: “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 材料三 1896年,孙中
40、山言其革命 “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 “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 也。 ”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 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
41、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 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奕 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 4分) (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8分) (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 6分) (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 (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
42、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4分 ) 答案:( 1) “西学中源 ”。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4分) (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 4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主思想传播。( 4分) ( 3)理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4 分) 层面: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分) ( 4)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2分)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分) ( 5)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 (2分 ) 宗旨:
43、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2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奕 强调了西方自然科技的源头来自中国,其目的是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减少阻力;( 2)材料二中文字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表达了严复对中西文明差异的认知,概况含义即可。原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3)材料三中的文字“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表明了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从材料一,二 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 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从材料四中可以将孙中山的观点和主张主要直接概况出来;( 5)对比材料四和五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和差别,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之路。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过去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极大伤害,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尤其是从近代化史观重新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会得出与以往截然 不同的结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