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在此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个体农耕 B田庄经营 C集体生产 D民屯开垦 答案: A 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故选 A。 BC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开垦耕作,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分配土地,但是没有买卖的权利。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
2、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促进因素应包括 殖民活动的拓展 工业革命的进行 国际贸易的扩展 交通运输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最根本条件,殖民活动是动力,国际贸易是手段,交通运输的进步则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因此 均符合题意,选项 D是正确的。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世界市场的过程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重
3、要的表现。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使世界各地的生产和销售链接为一个整体。此外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也需要掌握 “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 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农耕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故选 B。 A项是在 16世纪; C项是在 17世纪;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开始的,因此 AC 项不符合题意。 D
4、项是在 19世纪末期,是进入到电气时代的开始。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新 方向: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 另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革命力量 ”
5、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新兴工业的产生 C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化 D推动了大企业时代到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的使用,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的使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但是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化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 C。 ABD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进步,标志着进入到工业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居于中心的地位,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展速度最
6、快,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也需要掌握。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发生在工业化典型的英国 B发明了新型的交通工具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 业革命并没有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发明者大多为技术工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推动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新发明,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动力。故选 C。 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项本身正确,但是不是最显著的特点; D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产业结构
7、的显著特征。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 要来源于实验室, “追求纯粹的知识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某学者把苏联(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场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 “回归理想的实验 ”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凯恩斯主义 C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俄) 20 世纪
8、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进行的实践。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 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
9、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下表是 20世纪 50 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或地区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占世界 GDP 比重 1955年 36 33% 3 9% 4 5% 2 2% 4 9% 2 2% 17 5% 1976年 24 9% 6 8% 5 8% 2 8% 3 1% 8 1% 21 7% 20世纪 50年代,美国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10、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居于霸主地位,占据绝对优势; 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的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因此 正确,故选 A。 错误,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 地位而不是已经成为了政治大国。 考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美苏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发展成了冷战。建立了两极格局。在 20世纪 60年代后,随着日本的崛起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地发展,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 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速。在处理国际
11、关系领域,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过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下图中,最初没有参与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是哪一国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 项是英国,英国最开始并未加入欧共体, 1973年,英国才加入欧共体。故选 A。 项分别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均是最初欧共体的成员。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此题是借助英国加入欧共体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法德和解,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
12、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 要了解。 经济学家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可能是全球化 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规范化 B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理解能力。跟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ACD项都是说的全球化的积极的方面,直接可以排除, B项说的是全球化的发展,联系的增强,也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是 消极
13、方面,故选 B。 考点:全球化 点评:材料主要说的是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是考试的重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里 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 “中国制造 ”的竟达 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 “中国制造 ”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 家人的正常生活。这一现象表明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互补性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C经济全
14、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经济地位已经衰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中国制造 ”的商品在美国大量出现,反映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开始尝试离开 “中国制造 ”行为的失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故选 C。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离开中国的产品的情况,并非中美经济互补性的问题。 B 项材料并未体现; D 项错误,进口中国的产品增多,并不 能说明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只能说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
15、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政府被迫求救于外部世界。按照章程规定,向希腊提供援助的应当是 A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欧盟、世界银行 C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希腊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稳定国际收支,此外,希腊是欧盟成员国,有义务对希腊提供帮助。故选 D。 AB项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是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 AB 项
16、不符合题意; C 项是国际贸易组织,主要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作为自己的宗旨的。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确立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全球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7、:从材料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 区史的总和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分割后即改变了性质。故选 B。 A项说的是世界各文明趋于一致,材料并未体现; C项是说的文明是多样的,材料也未交待; D项迷惑性最大,全球性说的是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密不可分。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社会史观。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 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股票是一种有
18、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 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1952年合作社股票 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合作社股权证 A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单一性 B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C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D股票是公有制度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票证背后所反映历史史实变迁的理解。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政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故选 B。 A项错误,社会主义所有制除了公有制还有混合经济等多种形式; C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废除了股票制; D项明显错误,并不是社会性质的标志。 考
19、点:建国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点评:建国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初期特别是三大改造时期实行过股份制,主要是入股的方式。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股份制在中国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 1979年,第一张股票发行,股份制在中国再次出现。 西方舆论评价:这一 “开放行动 ”是新中国 35年来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 “行动 ”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提问 “开放整个海岸 ”、 “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
20、开放 14个沿海城市,故选 D。 A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整个沿海; B 项只是在上海; D 项是在海南。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 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中唐诗人描述汴梁(今河南开封)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政府取消开市时间 B坊市制度不复存在 C个别城市出现夜市 D政府取消市场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诗 “水门向晚茶商闹
21、”,一个 “闹 ”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这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日中则市的传统。故选 C。 A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政策; B项错误,宋朝的时候坊市制度不复存在。 考点:唐代的商品经济 点评:本题以茶为例考查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破了坊市制度的界限。如材料中所述,在唐代后期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夜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下列农作物品种中,在明清时期传入并推广种植的是 A水稻 B甘薯 C棉
22、花 D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项是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原始社会就出现了; B项是由于新航路的开 辟,美洲的作物传入我国的; C项是元末明宋初由边疆传入内地的。 考点: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入到新的高峰,不仅生产技术明显进步,而且一些外来的物种如番薯、花生玉米等由美洲传入我国,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这体现了当时 A重农抑商的要求 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工商食官的要求 D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23、材料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的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 B。 A项重农抑商的思想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 C项是商周时期实行工商业政策,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经营的政策; D项说的是土地政策,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进步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
24、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 “选择了海洋 ”,而中国则 “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 ”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故选 C。 ABD 项明显错误 ,均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25、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据统计,清乾隆帝时,全国人口由 1740年的不足 l亿,到 1790年超过 3亿;道光帝时的 1834年突破了 4亿。这种人口的迅速增长,对中国来说 A加重了社会生存压力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C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D是社会高度发达的标 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 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 C、 D 项; B 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 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
26、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 了巨大的压力,故选 A 项。 考点: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 点评:明清时期,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也随之迅速的增长。一方面,土地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带来了更严重的压力。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新作物的引进也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幅度。 在诸多社会领域里,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其中未涉及的领域是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教育 答案: A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因此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选 A。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的近代工业,在
27、经济领域取得很大的进展,因此 B项涉及到了;此外洋务派创办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在军事和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 CD项也涉及到了。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商品投放市场,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技兴建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但是并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的目的。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活动、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据文献可考: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隶属于台湾。近代日本割占这一岛屿是通过哪一条约?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
28、十一条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就在其中。故选 B。 A项并未涉及到日本,是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C项没有割占土地的内容; D项是日军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台湾问题并不在此条约中。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钓鱼岛也是在这个条约中被割让出去,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钓鱼岛问题。此外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1894年天津早报刊登
29、一则商行广告: “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B在华外国资本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新变化 D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故选 D项; A项说法绝对化,只能说西方的衣食习惯受到西方的影响; B项题干未反映; C项 “新变化 ”说法是错误的,报纸就是传播新闻及广告的载体。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衣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断发 ”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
30、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 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17 年东方杂志刊文报道: “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 ”上述材料说明近代济南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 A商埠发达 B电讯领先 C地理优越 D交通拉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 ”可以看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济南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选项 AB不符合材料内容,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济
31、南地理环境的优越,故排除。 考点:近代城市的发展 点评:近代中国的城市是以近代交通的发展为基础的。近代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较快,各种近代化的设施逐渐的出现。此外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地方发展的也较快。需要知道的是,近代中国的城市的发展还是很薄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远。 下图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其中,导致从 A到 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 ”计划的展开 B “八字 ”方针的实施 C “文革 ”局面的影响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A到 B段时间是在 1
32、950 1957年之间。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 1953年开展 “一五 ”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B项是在 1961年后;C项是在 1966年后; D项是在 1978年后,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以后,工农业都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城市化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纵观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其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于 A 1894 1907年 B 1
33、912 1920年 C 1928 1936年 D 1950 195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期是在国民党国民经济十年建设时期,即1928年到 1936年间。这一个时期一个是时间长,由国家的支持,发展较快,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故选 C。 A项是初步发展时期; B项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时间较短; D项是民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考点: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点评:进入 20世纪后,民族工业有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是一战期间,主要是 1912年到 1919年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个是 1927年之后的10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4、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阶段。 综合题 ( 16分)人类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古老的梦 图一 图二 ( 1)图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图二反映了古代农民的什么梦想?( 4分) 救国梦 (时间: 1898年初秋。 地点:北 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王利发 您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 崔久峰 办了工
35、厂、银号又怎么样呢? 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 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老舍剧本茶馆 ( 2)根据材料,概括秦仲义的梦想 ,结合崔久峰的话,说说秦的梦想为什么难以实现?( 4分) 乌托邦梦 1958年生产的 1,100万吨钢铁中,有 300万吨在 1959年 8月被宣布不适合用于工业 小高炉根本取代不了大型钢铁厂那样的作用。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9491965 ) ( 3)材料中的 “
36、乌托邦梦 ”出现在哪一运动中?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 3分) “入世 ”梦 2001年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正式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终于圆了漫长而艰辛的 “入世 ”梦!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 ( 4)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什么?为什么说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 ”?( 5分) 答案:( 1)特点:男耕女织。梦想:连年有余,丰衣足食。( 4分) ( 2)梦想:实业救国。原因:列强凭借其实力,压制民族工业,使其步履维艰。( 4分) ( 3)大跃进运动。( 1分)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 2分) ( 4)简称: WTO。( 1 分)原因:中国是个大
37、国(经济规模大,市场广阔)等,必将有利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即可以看出这是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而第二幅图则是体现的是连年有余的美好的愿望。( 2)老舍剧本中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救国梦。通过兴办实业,增强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但是这种梦想根本在当时无法实现,主要是从社会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3)从材料中的时间 1958年和大炼钢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大跃进运动。这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严重的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
38、失调,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遭到很大的打击。( 4)第一问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世贸组织简称 WTO。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双赢的决定,中国的大市场向世界开放,同时世界的市场向中国开放,可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考点:古今中国梦 点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人们的梦想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衣食无忧,从一些年画中就可以看出。到了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与富强成为了近代中国人的梦想。现在,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实现伟大复兴,是现今中国人的梦想。 ( 18分) 20世纪世界经济几经危机与新生。阅读材料
3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列宁 ( 1)材料一中, “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指的是什么政策?为 什么这条道路行不通?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主要 “新 ”在哪里?( 4分) 材料二 在 30年代的时候,他实行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 2)材料中的 “他 ”所开创的 “新模式 ”
40、“新 ”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影响? (6分 ) 材料三 ( 3)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明 “新时代 ”“新 ”在哪里?图片中两种新事物的出现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6分) (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2分) 答案:( 1)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分)原因: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超越了国情等, 2分)。新在哪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 1分) ( 2)新在哪里:国家干预经济 (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 (2分 )历史影响: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社会在生产力;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4分) ( 3)新在哪里
41、:用生产责任制代替了平均主义的人民公社;用现代企业制度代替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作用: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或效率)。( 6分) ( 4)发展经济,不能超越国情,也不能墨守成规,生产关系应该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最终证明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这种政策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从材料 “在 30年代的时候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为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42、类似的经济体制调整提供了经验。( 3)材料三主要是说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在农村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从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43、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开 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 16分)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标记、符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交 子 这些长途贩运的商人,他们财力雄厚,经营着大宗买卖,但是这些商人在市场购买和贩运商品时,却必须使用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才能实现支付手段,如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
44、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 这就使纸币的产生成为可能。 宋代四川广都所生产的楮皮纸,纸面紧密,吸墨性好,厚度坚韧,耐折叠,不易磨损,于是楮纸成为印刷纸币的专用纸。 刘君 浅谈交子产生的原因 ( 1)据材料,说明世界上最早纸币 交子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3分) 英 镑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 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 2) 19世纪下半叶,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 4分) 美 元 1944 年,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 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 3)美元的崛起说明了
45、哪一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简要评价这一体系的建立。( 5分) 欧 元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 “欧元 ”,无论到哪个 “欧元区 ”去买东西,都用 “欧元 ”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 “欧洲意识 ”。欧元依托的基础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强国,欧元区的对外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 20.9%,而美国是 16%。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比重上升,欧元比重上升。 ( 4)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 “欧元 ”对欧洲及国际经济产生的主要 影响。( 4分) 答案:( 1)原因和条件:商业发达;铁钱过重,不便携带;造纸业先进。( 3分) ( 2)条件:通过殖民扩张 ,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
46、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每点 2 分,共 4 分。如果从政治体制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 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4分。) (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分)评价:是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4分) ( 4)欧洲: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一体化。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或挑战美元霸权)。(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可以看出金属货币不易携带; 考点:古今中外货币的演变。材料 “宋代四川广都所生产的楮皮纸,纸面紧密,吸墨性好,厚度坚韧,耐折叠,不易磨损,于是楮纸成为印
47、刷纸币的专用纸 ”说的是造纸业发达。( 2)英镑在近代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主要是和英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广阔的殖民地密不可分。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成果向世界扩展也是确立英镑的中心地位的原因。( 3)美元的中心地位和二战后期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密切相关。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确立了美元的 霸主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地发展。欧元的出现,对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点评:货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和政治的演变,宋代的货币发展则是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了交子。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白银价格的降低和外国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有关。近代西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英国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国家,英镑也成为了主导地位的货币;二战后美元地位超过英镑,反映了美国势力的增强,英国势力的衰落。 20世 纪初期,欧元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