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 “杞人忧天 ”、 “塞翁失马 ”、“揠苗助长 ”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产生于哲学家们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民间的传说 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 答案: D 试题分析: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故ABC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哲学的产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如考生不能熟练掌握知识则极易丢分。 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
2、 是要学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 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 C要反对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故 C项错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说明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本题选 B项。 A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知识点,比较简单,识记课本
3、知识即可。理解题干的意思是作对本题的关键。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 “规定 ”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无限上升性 C主观能动性 D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实践具有客 观物质性。指按照客观实际改造客观世界。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 “规定 ”和改造客观世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因此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本题选 A项。 BD项不是实践的特征。 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的特征 点评:本题是基本概念的考查,比较简单。识记并理解基本概念是学好哲学的基础。分清实践的特征很关键。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
4、指实践 A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实践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客观物质性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故本题选 A项。 B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实践的特点知识点,比较简单,识记课本知识即可。理解题干的意思是作对本题的关键。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本题选 B项。 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点评:本题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很关键。本题所指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非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理解此点很重要。难度适中。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了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 具有绝对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是绝对的
6、。有确定的界限。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真理是具有绝对性。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哲理分析判断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哲学知识的准确界定,在解题过程中也可运用排除法等解题技巧。 从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到 “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从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具有不确定性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
7、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也具有确定性。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是分明的。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只要能用哲学语言准确表述材料中的信息,就可 答好此题。 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C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案: C 试题分析: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都属于意识的范畴。都是客观实
8、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故本题选 C项。真理、科学理论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一个知识体系。规律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ABD项错误。 考点:意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适中。 汽车、飞机和工厂等无节制的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灾害天气频发,从而使全球粮食危机爆发的几率增大,大规模社会动荡的风险增加。这表明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人为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客观的联系人们无能为力 人为事物的联系一般是偶然的联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对于客观的联系人们可以发挥
9、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一般也不是偶然的联系。故 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联系 点评:本题易出现考生因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细而错选。因此把握好联系相关知识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 “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C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 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眼 发挥 答案: D 试题分析: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是整体。大钢琴和大提琴、小提琴都是整体中的部分。题干的寓意是突
10、出部分的重要性。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故本题选 D项。 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较小。 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往往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会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地物种的消灭和灭绝。造成这种联系状态的不同是由于 A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B 事物联系的层次不同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D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事物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导致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在适宜的生态和气
11、候条件下会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地物种的消灭和灭绝。故本题选 D项。 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民谣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事物发展的结果是无规律、不可预测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是有
12、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发展的结果是有规律、可预测的。故 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联系。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联系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意思。 多年一贯制的课桌椅己无法适应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们坐上合适的课桌椅。这体现唯物辩证法的 A物质决定意识 B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C发展就是人认识的进步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唯物辩证法观点而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论观点。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仅包括人认识的进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创
13、造的。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发展观 点评:本题是设问中带 “这 ”的选择题。这种题型在高考中经常考查,故需重视。解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搞清设问中的 “这 ”在材料中的 “指代性 ”,否则极有可能误选。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诗中体现的哲理是 事物的变化就是发展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故 项错误。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14、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本题选 B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发展的实质。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古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 .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刻舟求剑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胸有 成竹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量体裁衣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水滴石穿 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刻舟求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水滴石穿 要注重量的积累。故 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成语的哲学寓意 点评:解答本题首
15、先搞清楚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基础知识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 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等话表明凡事都要适度。把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故本题选 C项。 A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把握适度原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观点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画饼充饥 ”和 “望梅止渴
16、”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 A物质的决定作用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画饼充饥 ”和 “望梅止渴 ”两句成语突出的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更好的改造世界。本题选 C项。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故 B项错误。 A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 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意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
17、,而是来自人脑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还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实际。故 项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本题选 D项。 考点:意识 点评:本题理解意识知识点,难度适中,识记课本知识即可。理解题干的意思是作对本题的关键。 “哲学 ”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是由 “爱 ”和 “智慧 ”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 “文化的活的灵魂 ”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18、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 C 试题分析:哲学的含义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 “文化的活的灵魂 ”。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 C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哲学的含义。 点评:本题注意要逆向思维,是让选错误的,注意思维的转换。本题难度适中。 恩格斯说: “推动哲学家前进 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段话阐明了 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哲学对自
19、然科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自然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正的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故 项错误。恩格斯的话表明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本题选 A项。 考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理解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
20、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因为 A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会一帆风顺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指导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取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故 ABC项错误。之所以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因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题选 D项。 考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点评:
2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懂题意,注意关键词。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回答题。 【小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小题 2】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1】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是哲学的
22、基本问 题的内容。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点评:本题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理解唯物主义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注意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小题 2】试题分析: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可知论。故 ABC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A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不可知论 点评:理解题意是做对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只要理解题意并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就能 做好本题。 2012年 6月 6日出现的金星凌日天象,是金星运行到
23、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金星挡住部分日面而发生的天象。对于这次金星凌日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正确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题中对于这次金星凌日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精确的预报表明人们对
24、金星凌日的认识。故本题选 D项。 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点评: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易考点。难度适中。作对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这一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农民的耕作计划和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 关系,经营者的营销计划和生产、消费的实际关系等。这说明 A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生活的基本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D思维与存在关系就是计划和实际的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题意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本题选
25、 C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ABD项错误。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 识的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关键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小题 2】下列与赫拉克利特观点相一致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被感知 D
26、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1】试题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赫拉克利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搞清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小题 2】试题分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唯物主义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是唯心主义观点。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
27、 考点: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区别。 点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区别知识点虽为小知识点,但在高考中却是个易考点,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本题难度适中。 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 “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
28、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令人生 畏的铭文认为法老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故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点评:本题理解题意有一定难度,通过阅读题意能看出哲学的作用很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下列观点与右图漫画观点相一致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气者,理之依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水是万物的始基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
29、中寓意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唯物主义观点。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菜根潭里有一句话: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是客观
30、存在的反映 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首诗译为:当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说明一种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的人生态度,对各种事情可以看得很开,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故本题选 B项。 考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诗句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只要能用哲学语言准确表述诗句中的信息,就可答好此题。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
31、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变害为利造福于民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忽视规律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造、改变或创造客观规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忽视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人们能够利用事物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观点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荀子在天论中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
32、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而是要改造自然 B人不仅要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 客观规律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说明要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故本题选 B 项。人要服从自然,也要改造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在人与自然之间,尊重自然是第一位的。 ACD 项错误。 考点:尊重规律,利用客观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 “旋风
33、”,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 “旋风 ”,瞬息万变是只承认决定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因此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故本题选 B 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准确解读。 马克思说: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
34、得以存在、生活。 ”这段论述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观点认为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本题选 A项。世界是相对静止和决定运动的统一。故C项错误。 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应排除。 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这里的 “物质 ”是指 A世界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35、在 C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改造的客观存在 D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不依赖于人意识的事物和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物质的含义。 点评:本题是课本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是送分题,不可丢分。注意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 简答题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
36、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 9分) 答案: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 在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中,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1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如何体现题型,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 “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 就本题来讲需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与材料有机
37、结合即可。依据材料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点评: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综合题 我国人均能源可开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较高,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科学 发展
38、观指导下,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应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9 分 )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分)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 ,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 ,从国情出发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1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分)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1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 2分)建设节约型社会 ,要尊 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分) 试题分析:我们首先整合辩证唯物
39、论的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然后,我们再依据材料,选择回答角度。材料强调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哲学依据。依据材料可知知识指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 点评:如果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 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 1) ( 2) ( 3) (
40、 4) 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 “资源 产品 废弃物 ”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 “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 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合材料,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几条建议。( 12分) 答案: 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41、,保护环境,从整体出发制订规划和措施。( 1分)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2分)各地区各行业要按照统一部署循序开展工作。( 1分)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分)各地区都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来优化配置和整合,最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分)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2分)树立全国一盘棋,将各地区、各行业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 1分) 试题分析:提建议的题属于探究题,提出解决方案要符合实际和当前的政策取向注意运用哲学术语。本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同时注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本题依据系统优化的方法可从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 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实质是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注意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考点:系统优化法。 点评:措施类题目首先要确定好范围是哲学中系统优化的方法的注意这方面指导思想然后再答根本措施一一列举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力求全面、深刻、准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