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诸侯国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土地所有权问题,这属于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铁骑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2、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可以看出 B、 D两项符合这个时间,而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正好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尝试,是符合苏联的史实的;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却忽视了苏联的国情,带有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所以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
3、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 C 试题分析: “提高进口关税 ”是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的举措,各国在经济危机面前都采取类似措施的结果,是使得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转嫁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933 年经济危机。 1933年 5月 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C
4、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29 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下跌严重,损害了农场主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政府的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减耕减产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和农场主的利益。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我国从 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所以属于变革生产关系,之后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
5、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C 50年代末 “大跃进 ”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泰山做枕头 ”、 “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 ”等文字可以看出这明显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属于急躁冒进思想的表现,所以是 50年代末 “大跃进 ”运动中 “浮夸风 ”的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
6、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至 1962年我国三大产业间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表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 3 36.3 A.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 B.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 C.“一五计划 ”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1960年和 1962年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数字比较可以看出, 1960年的比例严重失衡,而 1962年的比例关系更趋于合理,所以应该是国民经济调整的 “八字方针
7、”的实行,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松绑 ”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两项属于建立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所以排除。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是要通过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措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增强企业活力,这并不是自由放任的政策,因为还存在
8、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 “八大 ”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四大 ” D “十五大 ”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原创) 2013年 5月 27日,一场名为 “追寻时光印记 ”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 3000 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
9、列物件与 20世纪 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 B长袍马褂 C粮票、布票 D移动电话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粮票、布票恰恰是这一体制的表现。而提出进行这一体制的改革是在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20世纪 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20%,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倡导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A 试题
10、分析:这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的表现,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题目中的数字并没有专门指社会福利,所以排除 C。材料是有关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所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没有关系,故排除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下图标志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B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保证汇率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消除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的国际机构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和目的就是保证汇率稳定,
11、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成员国除了法国、意大利、卢森堡三国外 ,还有 联邦德国 荷兰 英国 比利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是在 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所以排除掉带有 的选项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在经历了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中国加入 WTO 议定书签字仪式终于在 2001年 11月举行。这意味着 A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揭开了序幕 C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D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
12、济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是强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结果,所以答案:应从中国考虑,且与亚太经合组织无关,所以排除掉 A,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市场经济体制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1918年苏维埃政府 ”、 “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 ”、 “基本取消了市场
13、关系 ”可以看出当时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世纪初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先使用的动力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力 D核动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这都是 19世纪初交通运输领域革命的具体表现,它们都是用蒸汽作动力的。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下列重要事件中其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
14、体 B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形成垄断大企业 D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建立于 1936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在 1939年,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推论不出上述结论。其他三项均符合史实,且有因果关系。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下列史料不能反映中国农业 “精耕细作 ”优良传统的是 A “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 B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C “宗庙之牺(祭祀的牛),为畎亩(田地)之勤
15、 ” D “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答案: D 试题分析: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A指施肥, B指灌溉和施肥, C指牛耕,所以 ABC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D是指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非精耕细作。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 (原创)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 “瓷都 ” 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
16、析:夏商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作 “青铜时代 ”; A项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 “瓷都 ”是在明朝, C项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丝织业的高超技艺,而 D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原创)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 “市 ”的空间限制的是 A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B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 “夜市 ”指 “市 ”的时间限制被突破; B是
17、指商业经营的目的,与“市 ”的限制无关; D指 “抑商 ”政策的表现,与题意无关。 C中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 ”可以看出是突破了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这表明作者主张 A自由贸易 B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闭关锁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的 “本 ”、 “末 ”分别指农业、工商业; “背本而趋末 是天下之大残也 ”明显是对 “背本而趋末 ”的反对,所以指主张重农抑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与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相近似,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最初
18、也主要表现在 A煤铁工业和纺织业 B矿业开采和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和化工业 D机械制造和电报通讯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最初表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纺织业和煤铁业发展迅速,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最初表现为洋务运动,其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则符合这个特点,纺织业和煤铁业较早得到发展。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原创)上海有 “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
19、立 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答案: B 试题分析: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在台湾,而不是在上海。其余选项所述事件均发生在上海。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的最早创办者是 A外国传教士 B清政府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19世纪 40年代到 90年代,在华传教士掀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诗中涉及易服和不缠
20、足等社会现象 因为维新人士的倡导,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 A 都正确 B 都不正确 C 正确, 不正确 D 不正确, 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可以看出易服,而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则体现了不缠足这一社会现象。但是在维新变法期间,维新人士的倡导,并没有使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应该 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下图是民国时期火柴工业留下的商标 火花。火花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发展民族工业的动力之一是 A政府放宽限制 B爱国心的驱使 C列强放松侵略
21、 D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目所给图片中的 “中国兴 ”、 “还我河山 ”等文字信息可以看出是爱国心的驱使。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加强 B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自然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这使得自然经济发展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所以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是促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的因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2、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进行 航海探险所到达的地区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海探险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所以图中的 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在建立 “日不落 ”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 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 答案: D 试题分析:英国在建立 “日不落 ”殖民帝国的过程中,于 17世纪中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了荷兰是荷兰不仅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23、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 B蒸汽与机器的结合 C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 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可以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综合题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24、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 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 “试验田 ”。 开放 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 “黄金海岸 ”,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4分) 区位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
25、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 (或面对台湾 )、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 两省试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分) (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 20世纪止于 1989年,那么 21世纪则始于 1978 年的文章。作者马丁 雅克提出 “21 世纪始于(中国的) 1978 年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分) 答案:(
26、 1)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 分) 烟台、青岛;( 1 分) 沿海经济开放区;( 1分) 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1分) ( 2)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4 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2分) ( 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题属于根据范例完成表格题,题目中措施、典型代表和意义各栏中都有示例,要求填的部分应该根据本栏中的示例,依样来填,同时填什么则由另外两栏提供的信息来确
27、定。 ( 2)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来回答,所以直接到材料中去找有效信息 “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 (或面对台湾 )、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再加以提炼即可。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能根据提问熟练的回归到教材中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 3) “21世纪始于(中国的) 1978年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的)1978年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1978年中国的最重大事件是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去阐述三中全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即可。 考点:中
28、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 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8分) 材料一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 “先进 ”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 18 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 “光荣革命 ”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 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
29、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 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 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 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 1)根据材料一说明 1819 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 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
30、,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6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 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
31、 “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 ” 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 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 10分)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 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32、棉花 1936 84 9万吨 52 4 153 6 546 2 棉纱 1933 44 5万吨 73 5 147 4 734 8 棉布 1936 27 9亿米 67 7 137 3 533 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 18401987 国情手册 (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 1952年和 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答案: (1)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 (2 分 )目的:加快本国传统的纺织业发展。(2分 )影响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工业革命。 (2分 ) (2) 关系 :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
33、料, (2分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保护或预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2分 )但是造成了殖民地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 (2分 ) (3)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棉织品产 量大量增长 ;(2 分 )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2分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2分 )影响 :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促使 “男耕女织 ”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分 )客观上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2分 ) ( 4)(共 6分) 时间 原因 1952年 国内的和平环境 (1分 );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分
34、) 1983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 (2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亦可) (2分 )。 试题分析:( 1)这一题要求 “根据材料一 ”作答,所以去材料中去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一、二问从材料中 “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中可以得到答案:;第三问的答案:则可根据 “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得出。 ( 2)这一题要求 “根据材料二 ”作答,所以要阅读材料二。题目要求 “概括 ”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阅读后首先要确定答案:应分
35、两方面:一方面要写到殖民地对欧洲工业化的作用或影响,另一方面要写到欧洲工业化对殖民 地的作用或影响;然后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提炼和概括即可。 ( 3)这一题要求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作答,所以既需要阅读材料三,又要回归到课本中有关 “英国工业革命 ”和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的相关知识,将之迁移到题目上来,两者结合做出答案:。其中的第一问 “原因 ”则要考虑英国棉织品产量高和出口跟有利于赚取利润的角度,还要考虑中国有条件接受其棉织品的角度。根据材料可得出 “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 ”这一原因,结合 19 世纪 70 年代这个时间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可以得出 “英国工业革命
36、,棉织品产量大量增长 ”的原因 ,然后从中国角度考虑则要回归到教材中有关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的相关知识得出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这一原因。 ( 4)这一题材料仅提供了棉织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原因则需要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根据 “1952年和 1983年 ”这两个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将之迁移到题目中来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