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这位老人 (邓小平 )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 )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主要是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作出了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1979年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项正确。海南省为经济特区为 1988年, A项排除;长江三角洲经济特 区是在 1985年, C项排除; D项 “特别行政区 ”不符合题意,时间上也不符,两者分别
2、是 97年与 99年。 考点:对放开放 点评:解答本题主要是把握时代背景并对 “圈 ”有准确地理解。注意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异同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形成了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由此可知,最早开始于经济特区的创办, A项正确。 考点:对外开放的格局 点评:
3、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对外开放的格局。难度小。 经过对外开放,成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被誉为 “一夜崛起的城市 ”是 ( ) A汕头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外开放前,汕头、厦门和珠海即已是城市,而深圳原是贫穷的小渔村,设为经济特区后,发展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 C项正确。 考点:对外开放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特区的 发展来考查对外开放的影响。解答本题须对选项四大城市开放前的状况。本题属于识记层次,难度小。 当今我国开放中的 “走出去 ”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 ( ) A资金问题 B管理经验问题 C开拓市场的问题 D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
4、析: AB项应是对外开放的 “引进来 ”,排除 AB项; “走出去 ”是指我国商品到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上销售与竞争, C项正确;从题干中的 “我国经济发展 ”分析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对外开放的目的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 “走出去 ”的 内涵。与之相关的知识:引进来。 20世纪 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 “新政 ”,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
5、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涉及到了新经济政 策、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等相关事实,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共性。新经济政策是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提出来的目标,都对本国的推动经济恢复或发展、革命的发展,也就是说,题干所列举的历史事件的共性是实事求是, D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可从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体现,但不是所有列举事件的
6、共性,也不符合 “本质 ”要求; B项 “没有优劣之分 ”说法错误; C项过于夸大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也不符合 “本质 ”要求。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出历史事物的共性,注意题干限制词:本质问题。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 ( ) A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D沿海城市的开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理解 “对沿海地区、示范作用 ”。 ABCD项都现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对放开放的体现,然而 “示范作用 ”应是从特区方面来考虑。从对外开放格局来看,最早的是经
7、济特区,经济 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进而带动沿海其它地区和内地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排除 BCD项,故 A项正确。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方面成就突出,从而逐渐形成了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结构。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改革与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开发、开放浦东的主要目的是 ( ) 推动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飞 提高上海的国际知名度 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联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引进资金、技术,发
8、展本国经济。因此,开发、开放浦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其主要目的也应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分析。浦东的开发、开放无论是对上海,还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正确;开发、开放浦东可提高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但并不是主要目的,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浦东新区的开发 点评: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大大地向前迈进,将开放 区域由沿海向内地拓展。浦东的开放和开发是实行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步骤,也是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9、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中国 20世纪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中国的经济在 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 ) A贸易是否自主 B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40年中国对外开放是被迫的,列强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特权,贸易是不对等的,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主动的,贸易是在自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 C项正确。 ABD项是两者存在着些许差别,但并不是 “主要差别。 考点:综合
10、比较近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不同点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分析。 1840年中国处于西方列强侵略和主权破坏的时代,而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具有完全主权的独立时期主动地。本题还应注意 “主要差别 ”的限制词。 我国逐步形成的对 外开放格局是 ( ) A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B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 沿海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 内地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
11、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正确选项 为 B。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我国逐步对外开放的过程,考查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掌握。常与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意义结合考查。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关键抓住 “开放整个海岸 ”这个信息,此外也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
12、 35年。 1984年国家开 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使整个沿海地区都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A项正确; BCD项地理位置都处于沿海地区,但从规模上、意义上看是不符合题意的。故选 A。 考点:对外开放的过程 点评: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的 “圈 ”特殊在 (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C它与中央关系 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
13、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的 “圈 ”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因此, A项说法错误,政治制度是相同的; B项说法正确; C项 “不同 ”说法错误; D项 “权力大于 ”说法错误。 考点:经济特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经济特区的认识。与之相关知识点: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其原因包括 ( ) 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 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 自然资源丰富 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
14、切交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是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福建省设立经济特区,从交通上看,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正确,是著名的侨乡,有利引进资金与技术, 正确; 说法错误,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近代以业开放为通商口岸,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正确。故选 C。 考点:经济特区 点评: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设为经济特 区的原因,其因应从历史、交通等方面分析归纳。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1)与港、澳、台相邻近,便于联结国际市场。( 2)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3)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
15、家乡的热情。(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又有发展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港口。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 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清华大学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二 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图 请回答: (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 “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 ( 2)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与近代有什么相似之处? ( 3)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有什
16、么本质区别? 答案:( 1)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2)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相似之处 :先开放东南沿海,继续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 ( 3)近代的开放是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侵略下被迫开放的,损害了国家主权;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答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150年前,由此可知识材料一述说的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略的影响。第( 2)问,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第一小问回答
17、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第二小问回答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之一:先开放东南沿海 ,继续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第( 3)问,比较近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近代对外开放是被迫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是在主权对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往来等。 考点:综合考查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点。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第( 1)问,主要考查的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结合背景分析与理解即可。第( 2)问,考查了当代对外开放格局,属于识记层次,而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比较分析近现代对外开放的相同点。第( 3)问,比较近
18、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不同点,解 答关键是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与基础不同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 2: 材料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 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 1,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
19、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2)分析材料 2中图一到图二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 “一夜崛起的城市 ”深圳在改革开放 30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材料 3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 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的起步期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 “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3)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高新
20、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知识点为 “一五 ”计划,材料 1反映我国建国初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其必要性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第( 2)问,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其原 因主要是对外开放的影响,第三小问应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述,与南方谈话重要历史相联系。第( 3)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分析依据: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特
21、点归纳材料核心思想即可,原因应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分析归纳。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以当今改革开放热点材料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改革开放知识点,知识点可以与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相比较切入考查,也可以从当今经济 发展的现象切入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等。 阅读下列材料: 201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34周年。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2)30年的改革以 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 (3)3
22、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1)战略决策: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重心: 1992年前,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 14个沿海城市;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 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举出两个即可 )。
23、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属于识记层次,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决定应是党的工作重心由经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 2)问,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时间信息联系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据此分析两个阶段改革的具体内容的差异。第( 3)问,考查对外开放格局,包含过程、例子和意义三个具体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其意义 结合实例分析即可。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
24、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 “特 ”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 合体,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减按 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 税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