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3.3走向世界大战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对 20世纪 30年代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最准确的解释是 ( ) A纵容德国进攻苏联的政策 B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自身安全的政策 C与法西斯妥协,牺牲局部和小国利益以求一时和平并将 “祸水东引 ” D维护自身霸权,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所谓的绥靖政策就是指,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根据这一解释可知,与法西斯妥协,牺牲局部和小国利益以求一时和平并将 “祸水东引 ”这一说法最准确,故
2、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绥靖政策 点评:对于 “绥靖政策 ”除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还要深刻的认识其成因。 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 英法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 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法西斯 “反共产国际 ”的旗号,欺骗 了英法 对苏联社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 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 他们是 “凡 华体系 ”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 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
3、行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包括: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而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这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独有的特点,英法绥靖政策没有这一特点,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 1939年,德国外交部长在但泽对获胜的德国人说: “你们并没有做什么,只不过是补救那些严重的后果而已,这些后果是由历史上强加于一个国家 各种毫无道理的指令所导致的。 ”材料中 “毫无道理的指令 ”主要应出自于下列条约中的 ( ) A布列斯特和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凡尔赛和约 D四国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中 “这些后果是由历史上强加于一个国家 各种毫无道理的指令所导致的。 ”可知,巴黎和会上,各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从其内容不难看出,它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这引起了德国的不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 下了种子。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二战的背景 点评:要全
5、方位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源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 政治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维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再度超过英法 历史原因:德、日对 “凡 -华 ”体系的仇视 直接原因 : 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 西方大国(英法、美、苏)的绥靖政策是战争爆发的深层诱因 没有 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观察下面漫画,该漫画 ( )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
6、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片材料中首先要注意观察其中的时间,时间 1936年 ,画面中描述的是希特勒磨刀霍霍意图侵略,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还有人自欺欺人的进行辩解说希特勒不是侵略者,显然这幅漫画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英法的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1938年 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
7、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至此,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 足法西斯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 ,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 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其实质是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牺牲小国利益维护自身利益与安全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故此
8、题应选 A项。 考点: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为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 “最佳 ”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1938年 5月,英
9、国外交大臣致电法国外长说: “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 ”这段话的实质含义是 ( ) A向法国表示英法共同行动的愿望 B通知法国,丘吉尔将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C英国反对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等结盟 D要求法国在捷克问题上对德妥协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英国英国外交大臣的言论 “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 ”中可以看出,英国不准备因为不能和平解决捷克斯洛伐 克问题而大动干戈,其实质是一种自保的政策。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
10、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 东北地区是因为 “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的依据是 ( ) A 1929 1933年的经济危机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 D中国的革命运动 答案
11、: D 试题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绥靖政策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 A 1929 1933年的经济危机并非中国引起, A项本身错;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说法错误,华盛顿体系并未束缚住日本,即 B项本身错;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不符合史实,即 C项本身错; D中国的革命运动对日本有打击作用。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绥靖政策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要知道绥靖政策的其他表现。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偏袒日本)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 “经济制裁 ”) 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不干涉 ”和 “中立 ”)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12、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国联没有表示抗议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奇怪战争 ”、 “静坐战 ”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1938年 5月, 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向德国法西斯妥协 B苏联出于自身的国家安全考虑 C苏联要遏制大战的爆发 D苏联欲借德国的力量打击英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慕尼黑阴谋使苏联更加不信任英法;同时德国提议苏德和解(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避免两线作战)于是苏联选择在不能与英法迅速结成同盟的情况下,转而追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点评
13、: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 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
14、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 “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 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 ”这段材料 (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张伯伦的话 “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 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 ”可以看出张此时仍然只是对希特勒的行径进行谴责,并未付诸于军事行动,由此可见其绥靖政策的态度并未转变。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绥靖政策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
15、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 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 ( ) A吞并奥地利 B灭亡法国 C进攻波兰 D吞并捷克
16、斯洛伐克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当中的关键信息 “1939年初 ”“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 ”可知,A吞并奥地利这一选项不符合要求,因为此时已经实现; B灭亡法国,这一选项从时间上来说也不符合要求; C进攻波兰,这一选项与慕尼黑协定没有关系。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德国的对外扩张 点评:对于慕尼黑协定要注意其产生的影响。 对捷克:牺牲了捷克的利益,为 1939 年 3 月捷克被德国完全吞并埋下了祸根。 对英法:暴露了英法的虚弱 ,在二战中首先遭到了德、意等国的进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德国: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他们的侵略力量。 对苏联:欧洲集体安全落空 ,苏联寻求自保 (与德
17、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对 世界:不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 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材料二 1934年 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团安全体系的建议: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 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
18、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 1935年 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 35 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 45 100。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 (2分 )苏、法两国为什么 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2分 )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
19、4分 ) (3)材料三中,英国为什么要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2分 ) (4)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6分 ) 答案: (1)相同点: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 原因: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 (2)互相承担抵制德国侵略的责任,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有一个东方的屏障。 (3)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扶植德国,抑制法国。 (4)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英法有欧洲霸权之争,英国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互不信任。德国采取灵活的外交,分化瓦解欧洲大国。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
20、料一中 “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 ”“ 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和材料二中 “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 ”可知,法俄两国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 要对象是德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第( 2)问,从材料中 “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同时联系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德国的包围。第( 3)问,联系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即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以
21、利于保持英国在欧洲的地位。第( 4)问,主要从涉及到的国家进行考虑,一方面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另一方面德国又紧紧抓住了这些矛盾并加以利用,导致最终未建立起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考点: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点评:文字材料题的解题方法。首先是 读,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所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一般的材料题信息量大,比较耗费时间,如果一上来就盲目地先看材料,对材料的意思大概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再看问题的设置,就会发现已获得的与问题相关的指向性信息不够明确、充分,这样就得回过头再看材料,这种习惯很浪费时间。合理的做法是不妨改成先按顺序,快速地把材料题题的几个问题读一遍,知道了问什么,然后再有准备
22、地去材料中 “挖宝 ”。同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 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其次是找,这是解题的关键。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设问,但都是要求学生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千变万化的试题要么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进行设置,要么是它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回答或确定大方向。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 “对号入座 ”,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 境,千万不要自顾自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