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1.21KB ,
资源ID:336438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64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3.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公元 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移民到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材料体现了:(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古代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移民到两河流域和埃及,使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这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商业贸易这两种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D不

2、选。战争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排除 C。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注意抓住材料关键词 “移民 ”,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 ( ) A印刷术的发明 B电子和网络的发展 C印刷媒体的推广 D报纸、杂志等的出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 C。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和网络的发展和报纸、杂志等的出现均不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排除 A、 B、 D。 考点:大众传媒 点评:本题考查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题目较容易,根据教材知识即可以做出。 下列说法中,属于古代文化传播手段的有 ( ) 烽火狼烟 晨钟

3、暮鼓 驿寄梅花 鸿雁传书 朝廷公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和鸿雁传书都是古代文化传播 手段,故选 A。朝廷公告属于政治现象,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要准确把握好基础知识。 冯淑娴,中医皮肤美容专家,是我国从事中医美容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她的高超技术在国际传统医学美容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她曾在国家级中医美容刊物上发表了七篇论文,还获得了新加坡雅俊达教授亲自颁发的多丽美仪容之家的证书。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冯淑娴的学生遍布天下,甚至美国、澳大利亚的外国朋友也慕名前

4、来学习。这说明 ( ) A冯淑娴在中医美容方面 的贡献是最伟大的 B冯淑娴是中医美容文化传播的使者之一 C只有收外国的学生才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D交流就是文化传播 【小题 2】上述材料还能说明 ( ) A出国深造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C中医比西医好 D应尊重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小题 3】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医美容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冯淑娴还开办电视讲座,建立网站,大大方便了学习者。这说明 ( ) A旧的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无法发挥作用了 B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C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人际

5、传播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试题分析:冯淑娴是我国从事中医美容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她促进了中医美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因此正确答案:为 B。冯淑娴在中医美容方面的贡献不一定是最伟大的, A观点错误,不选。中国的学生也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C观点太绝对,不选。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但不能把交流与传播等同起来, D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点评:注意把握材料中关键信息 “冯淑娴是我国从事中医美容文化传播的先行者 ”。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小题 2】试题分析: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6、中医美容,这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故选 B.出国深造是传播文化的途径 ,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深造,而是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 A不符合题意。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不能说中医比西医好, C观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在文化方面的歧视, D不符合题 意,不选。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解答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要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小题 3】试题分析: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大众传媒的形式。利用办电视讲座、建立网站来促进中医美容的传播。这说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 C。旧的传媒仍然在文化传播发挥其作用, A观点错误,排除。

7、材料体现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B选项强调大众传媒的特点,不符合题意。口语传播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D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此题考 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某些观念、思想、思维也不知不觉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主要说明( ) A我国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步伐 B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 C经济活动必然推动文化的进步 D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也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

8、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选 D。材料不是单纯讲中西文化交 流, A不符合题意。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材料反映经济影响文化,没有体现文化影响经济。 B不符合题意,排除。 C观点错误,错在 “必然 ”一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阻碍文化的进步。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烽火狼烟、鸿雁传书 ”等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我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 A这些都是当时的大众传媒 B这些传媒现在已经消失 C传媒对文化传播非常重要 D当时的中国文化比西方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 “

9、烽火狼烟、鸿雁传书 ”等现象,说明口语、文字等古老的传媒在我国古代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选 C。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A观点错误,排除。这些传媒现在并未消失,仍然在发挥作用。 B观点错误,不选。当时的中国文化并不比西方落后, D不切实际,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手段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读懂 “烽火狼烟、鸿雁传书 ”的意思。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去说明。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大众传媒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下列因素哪些属于大众传媒( ) 网络 电视 报刊 口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大众传媒

10、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均为大众传媒的形式,故选 A。口语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但不属于大众传媒。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手段 点评:正确选择本题可尝试用排除法,三项组合只要有一项是错的就可进行排除,最后确定正确答案:。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006年 3月 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据网上调查,约有近 3亿人通过电视、广播、网上点击等方式收听、收看开幕式的实况。这说明( ) 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媒已取代旧的传媒 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大众传媒以电子网络的推广为标志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 3亿人通过电视

11、、广播、网上点击等方式收听、收看开幕式,这说明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符合题意,选 B。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观点错误,不 选。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也错误,排除。 考点:大众传媒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要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运用教材知识去说明。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 “中法文化年 ”。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 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

12、例不胜枚举。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要求指出其理论依据。一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 符合题意,选A。材料没有反映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不符合题意。文化一元化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点评:本题属于探究题,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13、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注意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博客 ”意指 “网络日志 ”,是继 E mail、 BBS、 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截止 2007年底,我国博客规模已经达到 9000万人。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下列对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 A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B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

14、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都属于大众传媒。因此正确答案:为 B。A观点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也错误,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手段 点评: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意义。需要对教材知识的 准确记忆。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德国地理学家冯 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 “丝绸之路 ”。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

15、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 A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因此,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 ”的开辟,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故选 B。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A不符合题意。 C观点不切实际,古代的商人们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交流

16、、借鉴与融合。 D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做好本题要正确把握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并 能对号入座。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近年来,中法两国元首互访并互办文化年。回答问题。 【小题 1】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发展文化交流的事实表明( ) 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互利双赢 【小题 2】中法文化交流应提倡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说明( )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不同民族文化有

17、共性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 “大同社会 ” 【小题 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产生以下影响( )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 损害两国的根本利益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中法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两国却能互办文化年,发展文化交流。这表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互利双赢。因此正确答案:为 D。材料反映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 A不符合题意。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B

18、观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文化传播的手段, C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点评:抓住材料关键词 “文化交流 ”。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小题 2】试题分析: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各个民族文化都是 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中法文化交流应提倡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也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

19、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故选 C。认同本民族文化不一定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观点错误。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不能消除的, B也错误,排除。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繁荣世界文化,而不是建立 “大 同社会 ”, D观点也错误,不选。 考点:文化多样性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要理解材料中费孝通这句名言的意思,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去说明。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文化交流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要求。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交流会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因此 符合题意,选 B。 夸大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不能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不选。 观点

20、错误,文化交流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考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点评:注意把握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不仅对文化本身有影响,而且对双方经济和政治也有影响。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思维方式也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回答问题: 【小题 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经济活动必然推动文化的进步 B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D我国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步伐 【小题 2】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我们应该( ) A学会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 B推崇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 C崇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D作出正确

21、的文化选择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也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选 B。 A观点错误,错在 “必然 ”一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阻碍文化的进步。材料没有涉及教育这种文化传播途径, C不选。材料不是单纯讲中西文化交流,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小题 2】试题分析:面对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 ,我们要提高眼力 , 作 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因此 D为正确答案:

22、。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能简单照搬和推崇, A、 B都错误,排除。我国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 C 观点也错误,不选。 考点: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要准确把握好基础知识。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综合题 据 2003年 11月 5日新华网转载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传媒大国,媒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类传媒发展情况详见下表。 ( 1)搜集资料,了解文化传播媒介的演变。 ( 2)读取上图有关信息,说明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产 生的影响 答案:(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23、等发展阶段。 ( 2)现代社会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交流深入到人们生活之中,也加速了世界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积极地引进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展示本民族文化,推动了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试题分析:第( 1)小题要回答文化传播媒介的演变。写出传媒的发展阶段即可。传媒:即文化传播的媒介,经历了口语 文 字 印刷 电子 网络等发展阶段。第( 2)小题要说明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要回答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一方面是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点评:第( 1)小题比较容易,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要求记忆准确。第( 2)小题回答影响时要全面,既要回答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要回答对世界影响。文化的题目难易 程度适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