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模块段测 01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汤因比说: “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 ”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 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 ”说明史学研 究不可避免的带
2、有史学家的主观性,答案:选 A, C、 D表述错误; B表述绝对化。 考点:史学常识 史学研究的主观性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 “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可知描述的是西方民主。 A与材料不符,魏源是地主阶级 C项错误, D项不全面。故选 B
3、。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魏源 北大博导汤一介教授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考一文中提出: “正是西学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主流地位的儒学,得到一个自身反思的机会,从而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西学对儒学冲击最大的时期是在 A洋务运动时 B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西学对儒学冲击最大的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绝对否定了传统文化。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 20世纪时,他们(
4、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 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 “民族自决 ”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出现了反帝活动,体现了 “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 ”;西方 “民族自决 ”思想在中国传播体现了材料中 “欧洲民族
5、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材料所说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材料没有听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答案 :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三民主义 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 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 另类 乡村政权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 埃(我 湘赣边界方言)政府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
6、趋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苏维埃运动就是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这是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农民阶级的理解是共产党和我(农民)的政府,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的性质,故选择 C 项。 A 项正确,苏维埃运动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了中国的国情; B项正确,从材料 “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 埃(我 湘赣边界方言)政府 ”即可看出; D项正确,从中国革命政权的名称 “苏维埃 ”即可看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 据 1957年上半年,北大经济系正式开设一向被视
7、为资产阶级学说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北大这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背景是 A “一五 ”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 “双百 ”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允许不同流派的学术传播,与 C双百方针吻合。 A的时间是 1953-1957; B是 1956年底;D是 1958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姚文元在 1974 年 10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 “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 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
8、。 ”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 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 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 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 “左 ”倾错误占主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 中 “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 ”可知否定了建国后的教育成果。所以 B正确; C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育 恩格斯说这部作品 “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9、,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雨果 D列夫 托尔斯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可知道是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法国的全部社会生活,堪称资本主义的 “社会百科全书 ”。流派:现实主义文学。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925年 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 “在欧洲,电影起了异
10、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电影是 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从材料 “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 ” 等信息可以看出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故选 B。 A中文化渗透没有根据; C中主要方式没体现; D中一直表述绝对。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 被宗教人士
11、评论为 “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 ”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 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然 B选项符合题意;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马丁 路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 ,相对论 探索的与揭示的是 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
12、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 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为 A试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C 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 量的乘积成正比。 ”可知都体现了数学公式; A表述绝对化; CD材料没体现。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 物理学 郑绩在人物画论 肖品中评论道:
13、“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 “振笔直遂 ”, “追其所见 ” B “胸有成竹 ”, “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 C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 D “钩勒工细,良工苦心 ”, “九朽一罢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 “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 “可知人物画不仅追求外在的貌,跟要追求内在的品质,即神韵; C也是这个意思,所以 C正确; A项 “振笔直遂 ”指提起笔来一举完成; D项 “钩勒工细,良工苦心 ”指画画反复起稿、描画,都与郑绩的评论不符。 考
14、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画的发展 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 “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 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 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 花那么多钱?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D “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意思:非攻,反对战争、利益是相互的、节约、节葬等,由此分析可知属于墨家的思想,故 D 符合题意;而 A
15、属于王阳明心学,故排除, B 是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 ”的思想, C 是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故排除 ABC,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家思想 儒家 “尊王 ”“忠君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
16、能力。根据题干中 “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可知儒家 “尊王 ”“忠君 ”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一统。所以 C正确; ABD材料都没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 真知,绝不为矣。 ”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 A 试
17、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 “ 格物致知 ”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宋明理学 朱熹曾解释过 “存灭理,灭人欲 ”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批判 “存天理,灭人欲 ”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答
18、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 “存灭理,灭人欲 ”的解释,饮食 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 “存 灭理,灭人欲 ”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宋明理学 柏拉图说 “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 ”,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19、 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 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根据 “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 ”可知 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正确;由题干 ”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 ”可知 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正确;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 ”可知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正确。所以 C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图 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中国史学家马克 认为: “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 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
20、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马丁 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 “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依据所学,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自由是二者的共同点,属于继承表现,故排除 A、 C。马丁 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 于教会权力,这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
21、B 错误,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 假如 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 ”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C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假如
22、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 ” 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 “社会契约论 ”,认为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材料表明,政府和人民之间 “在双方同意下获得 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 ”,说明 B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左传记载: “(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 ”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 “天人感应 ”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
23、代 “制天命而用之 ”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意思是鲁僖公亲自到太庙报告朔日之后,便登上观察台去观察日影,而天文官员们则按照惯例作下记录,这就是 “礼 ”。天文观测与 “礼 ”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天文研究带有政治色彩。唐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的成熟, A项错误,; C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了古人 “天人感应 ”思想; 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综合题 ( 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
24、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 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 ,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 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
25、,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 本国史 :上卷和 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8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7分) 答案: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
26、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 (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2分)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 1分);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分)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 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3分)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3分) 原因:辛亥革
27、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4分) 试题分析: (1) 根据材料一 “兴礼 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可知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促进汉化。 不同点:材料一中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可知改革中蕴含着危机;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
28、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最后一句话表明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 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 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由 “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可知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转变原因:根据材料的出处“摘自 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 本国史 :上卷和 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可知与中华民国的国情相关,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
29、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 史使命。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5分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 1905年革命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雷平( 1906 -1911 年在任)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 11月 22日,俄国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 场之用。
30、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 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 1)农奴制改革后,保留了农奴制残余;村社仍束缚着农民;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美欧国家。(写出三点即可,共 6分) ( 2)资产阶级 性质。( 1分)主要保护了贵族和富农的利益。( 2分) 影响:积极方面:农民进一步摆
31、脱了村社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劳动力。局限: “为保护地主利益而扶持富农,却根本不顾贫苦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6分) 试题分析:( 1)有材料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 ”可知农奴制改革后,保留了农奴制残余;村社仍束缚着农民;由 “农民暴动不断 ”可知社会矛盾尖锐。 ( 2)资产阶级性质。主要保护了贵族和富农的利益。影响:积极方面:根据“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 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 ”可知,农民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根据材料 “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
32、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可知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局限:由 “1906-1915年,有 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可知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0分 ) 清末新政是指 1901至 1905年 (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 )清政府为维护其 腐朽统治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 “原教旨 ”式
33、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 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 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
34、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4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6分)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就在材料中。( 1)根据材料一中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 ” 可是是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保守派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可以看出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 ( 2) 形式上: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内容上:包括 “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可知 内容广泛;影响上:由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可知影响深远。 考点:改革 清末新政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