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山西广灵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 “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 ”“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 ”的谚语。这表明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 ”,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 C项为正确答案:。 A、 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
2、反省,克服私欲,以 “致良知 ”,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 “私欲 ”,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根本意图是应考虑王阳明的阶级出身,他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 B正确; A表述错误; C、是思想的直接意图;心学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理学和心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 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
3、曾说: “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 ”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萧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 B。 A、 C、 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作农业的主要耕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
4、是君主制,但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 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可知 B正确; A、 C、 D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休养论,
5、 “格物 ”、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宋明理学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从世界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正统。依此分析 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是片面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出发点 “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
6、闲曹。 ”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 A三公决策,辅助皇帝 B推恩诸侯,维护统治 C攘夺相权,形成中朝 D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 C项不正确;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是宋朝,故D项不正确;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所以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内外朝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 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7、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甘薯可直接确定最早为为明朝,所以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作农业的主要耕方式和土地制度 明朝农业引进新品种 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郡县制度 B统一货币 C监察制度 D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郡县制的推行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由于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 “乘物以游
8、心 ”,可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人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乘物游心 ”出于庄子, “乘物 ”与 “游心 ”是两个词, “乘物 ”指万物皆平等,此为 “老庄 ”核心思想之一, “游心 ”指如若能达到 “乘物 ”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是指精神在天地万物之间无拘无束的漫游。所以 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儒家
9、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法律至上,等主张,据此本题选 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 “科学 ”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有调动了宰相的积极
10、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较为科学地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三省六部制被誉为 “皇权下的民主 ”, B、 C两项未涉及皇权相权矛盾, D项中皇权相权矛盾并不能消除,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汉武帝颁布的 “推恩令 ”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
11、于中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推恩令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 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 待其 子孙生后分封。所以 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2011年是兔年,用 “兔 ”“虎 ”“牛 ”等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用 “兔 ”“虎 ”“牛 ”等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
12、可知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所以 B正确; ACD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历纪年 下列内容中,属于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张的是 A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 C主张物质第一性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张, B是黄宗羲在经济方面的主张; C是王夫之的主张; D是顾炎武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 “牛 ”字,一个是冉耕,字 “伯牛 ”;另一个是司马耕,字 “子牛 ”。
13、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伯牛和子牛的名字,可见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符,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所以 B正确; ACD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牛耕出现 汉高祖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 “榜下捉婿 ”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
14、内容联系的能力。汉代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这说明,汉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 “榜下捉婿 ”这说明在宋代商人的地位比在汉代提高了,政府不再对商人的日常生活严格限制,这是重农抑商那个政策松动的表现。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 “皇权 ”和 “相权 ”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 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 “中朝 ”官僚机构 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
15、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明朝废丞相, D不正确。 ABC 表述都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 从宋代话本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哪一特点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 D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答案: C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
16、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指的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指的是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所以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下列说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表述不正确的有 A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B它确立于秦朝,汉至元不断发展,明清强化。 C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它贯穿君权与相权
17、、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 D明清时期治理国家积极作用明显大于消极作用,它使中国 更加富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表述都正确; D表述错误,明清时期治理国家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极作用,它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作用 下面几幅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其字体产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 1)( 3) B( 2)( 4) C( 1)( 4) D( 3)(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是楷书,产生于汉末; 是草书,产生于汉初,成书于东晋; 是隶书,产生于秦朝; 是篆
18、书,产生于秦朝。所以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该图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官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根据所学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考试成绩公布的榜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选官的制度是科举制度;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否定 b项;九品中正制主要看的是出身门第,否定 C项; A项是论军功授官,不符题意。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 ”(刘
19、宗迪中国文化的主流)依据你所了解的史实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 A儒学和道学 B儒学和佛学 C道学和佛学 D理学和儒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理学和儒学, 理学的精华中有气节、品德、意志力等;糟粕有三纲五常,影响都挺大的;儒学在民间影响也很大,所以 D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 我们说宋词是对唐诗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起源丰富复杂 B语句严谨对仗 C风格豪迈奔放 D句子可长可短,便于抒发情感与演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
20、的理解能力。宋词的特点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句子可长可短,便于抒发情感与演唱,所以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 “贤良 ”与后起的 “孝廉 ”两大项。 “贤良 ”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 “孝廉 ”为孝子廉吏之称 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而举世人才
21、,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 刘毅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者也。 自宋书 恩幸传 。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 选举 历代制下 请回答: (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3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3分) (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 (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2分) 答案: 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3分)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3分)
22、 原因:( 9分)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 2分)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 2分) 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2分) 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2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 “孝廉 ”为孝子廉吏之称 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可知察举制;根据 “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可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中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 有时法 可知科举制。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
23、,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 2)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选拔真正的人才,注重德行。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把持了选拔 人才的权利,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 ( 3)题干要求解答对今天的干部选拔的启示,既要吸收古代选官制度长处,也要考虑现在选官的优点,两者要兼顾。注重德行,德才兼备;注重考试成绩,公开的 形式等方面;还有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也有可取之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
24、非常注重行政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 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包括其子弟 )、地方豪强有无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 ,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 ”等违法行为。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
25、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 “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 ”;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 “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 ”;金代规定 “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 科之 ”。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 ( 6分) (4)在材
26、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 ( 2分) (5)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 4分) 答案: (1)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 “掌图籍秘书 ”,并参领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在地方上 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 (2)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 异:汉代受监督的 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 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 (3)实行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 (4)选拔 “端劲特立之士 ”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
27、担任监察官员。 (5)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帮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 巩固。 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盼相关法规;要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试题分析: (1) 本题考察学生根据材料,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材料中。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掌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试,受公卿奏事;在地方 ,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2) 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
28、异 :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 善恶;察户口流散 , 赋役等内容,可知唐代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 (3) 本题要求总结特点,对特点的归纳要求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 ”; 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可知实行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的双重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 (4) 要求答出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答案:就在材料中。根据 “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可知,选拔 “端劲特立之士 ”即刚正不阿、清正
29、廉洁的人担任 监察官员。这也正适合包拯的个人特点。 (5) 材料一中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中央统治阶级内帮的矛盾;材料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盼相关法规;要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监察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唐朝元稹的估客行中说: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 盛。 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代诗人姚合有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30、。借问屋中人,尽击做商贾。 材料二 (明朝 )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商人资本集团、徽州商人、关陕商人、洞庭商人,江西商人、闽浙海商,龙游商人、武安商人等。这些商人资本集团十分活跃,足迹遍及南北和边陲、海外,不避间关险阻,鳞次辐辏于各地市场、所贸易者包括田亩之获,布帛之需,各种器具珍玩,山海宝藏。这些商人集团都积累有相当的资本,如徽州商人资本有至百万者,拥有二三十万者只能称为中贾。嘉靖年间有号称天下十七家首富者,其中商人占七家。 材料三 (清朝嘉道时期 )苏杭地区纺织工场共有织机千张以上,最大的机户拥有五六百张,广东佛山的纺织手工作坊已有 Z500家。全国各地雇佣工人的数量大量增加,当时景德镇的工匠
31、多达 l0 万人,从荆州到重庆之间的纤夫也有十多万人,广州的织工达三四万人。这些手工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基本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靠领取日薪或月薪生活。 (1)通过材料一能够得出唐朝商业的哪些信息 (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商业的特点。(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中的什么现象 进入近代以来,该经济现象的历史境遇如何 ( 4分) 答案: (1)商品丰富;长安非常繁荣;商人众多,商人活动范围大、商业规模大。( 3分) (2)明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达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商人资本集团( 3分) (3)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经济发展孕育了力量,但是
32、伴随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摧残。( 4分) 试题分析: (1) 考察学生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材料中。通过材料“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 商品丰富;长安非常繁荣。由材料 “经营天下遍 ” 可知:商人众多,商人活动范围大、商业规模大。 (2) 由材料二 “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商人资本集团可知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商人资本集团。根据 ”这些商人集团都积累有相当的资本,如徽州商人资本有至百万者,拥有二三十万者只能称为中贾。嘉靖年间有号称天下十七家首富者,其中商人占七家。 “明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达。 (3)由 “ 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基本
33、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靠领取日薪或月薪生活。 “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不如近代后,该萌芽被截断,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经济发展孕育了力量,但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摧残。 考点:古代中国的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 10分)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 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 “四民平等 ”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 8所大学、 256所中学、 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 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 81%, 1907年更高达 97%
34、,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 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 34所,其中外语学堂 7所、军事学堂 15所、 科技学堂 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 1895年到 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 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 30多年。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 6分) (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 4分) 答案:( 1)差异:日本: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1分)大、中、小学体制完备;( 1分)国民受教
35、育比例高。( 1分)中国:洋务运动运动只有技术学校,未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分)维新变法运动中只 设少数新学堂;( 1分)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日本晚 30年。( 1分) ( 2)联系: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或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速度。)( 2分)清政府不洋重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 “规定 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 “四民平等 ”的国民义务教育制。 “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根据 ”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 8所大学、 256所中学、 53760所小学。大、中、小学体制完备;。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 81%, 1907年更高达 97%,几乎所有的 儿童全部入学。可知,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中国:根据材料 “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 34所,其中外语学堂 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 12所。规模不大,比日本晚了 30多年。 ”可知:洋务运动运动只有技术学校,未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新学堂数量少,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人本晚。 ( 2)要求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很快步入近代强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中国不重视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近代化的进程。 考点:近代教育的发展 中日教育比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