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 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高帝此举 (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社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诸侯王有功者,高帝才允许立社稷,可见立社稷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再结合社稷的含义,可知古代以农立国,故 A 项正确;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央集权是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汉初实
2、行郡国并行,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B项错误,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以农立国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 “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 ,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 ) A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3、 “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 ”“公私合营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故 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 致 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 )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 阶段对应的时间是 19531956 年,结合所学这一阶段正好是三大改造时
4、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 C项正确; A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 B项是 1956年,排除; D项是 21世纪初,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著 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 1952年至 1956年 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 100项, 1956年至 1957年有 400项。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 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 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 981项。这表明 (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双百 ”方针推动
5、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 “大跃进 ”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 3406项 ”可知科技领域出现了虚报、浮夸的现象,再结合时间 1958年的信息,可知这一现象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故 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下表展示了 1978年及 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对会主义改造 B
6、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 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表格数据表明19781992 年间,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和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 B项正确; A项是19531956 年, C项是 2001年, D项也是 2001年,故 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1988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人宪法 ;1993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
7、次会议 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 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 ;1999年 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人宪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 1988年以来,我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加强对国
8、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B项正确; A项是 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信息只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这一个方面,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故 C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宪法修正案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 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 1952年 合作社股票 1956年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祥符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证 A股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 答案: C 试题分
9、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注意审题 “三幅图反映了 ”, A项与图一不符,故 A项错误; B项与图三不符,故 B项错误; D项表述错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故 D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C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 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股份制 根据外贸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 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是 “中国制造 ”的尴尬 ;按照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中国仅仅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已。这段材料实
10、际上强调 ( ) A中国只有加人世贸组织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B国际贸易需要平衡和互惠 C经济全球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新技术革命可使国家贸易量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 A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中国现在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仍面临这题干中的问题,故 A项错误; C项表述错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故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答案:为 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
11、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 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动是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故 C项正确; ABD三项与开放整个海岸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 “维新 ”。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
12、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 ”, A、 C、 D三项都发生于题干现象之后,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故 ACD三项错误,排除;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使磕头拜年的春节习俗发生变化,故 B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
13、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站立操作机器 ”“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女孩是小脚,会被辞退 ”,可以看出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故 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 “剃发令 ”到太平天国的 “蓄发令
14、 ”再到辛亥革命的 “剪发易服 ”和随之出现的 “保辫会 ”,国人的头发承载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 “辫发之争 ”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清初的剃发令 ”“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 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 ”,可以看出 “辫发之争 ”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 C项正确; 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 现,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
15、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 A共同纲领 B 1954年宪法 C中共八大决议 D 1982年宪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 B项正确; 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在中国人民
16、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1949年,再结合题干信息 “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可知,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恢复国民经济 ,故 A项正确;改善工人生产条件与题干 “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的信息不符,故 B项错误; CD两项与 1949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
17、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恢复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被打破 ”是指井田制走向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 平
18、的提高,才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故 C 项正确; A 项是题干现象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 A项错误; BD两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的出现 马克 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 “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 “集约化农业 ”的主要特征是 ( ) A自给自足 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
19、干中 “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 ”的信息可知,马克 认为中国粮食的单产是很高的,这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 D项正确; AB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集体耕作是奴隶社会的特点,故 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 8% 9985785 80 2% 唐朝 3920415 43 2% 5148529 56 8% 北宋 3025541 62 9% 1122476 37 1% 南方人
20、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这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故 正确;表格中的数据是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的消长情况,不是各朝代总人口数的消长情况,无法得出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故 错误;从汉唐之间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故 正确;故答案:为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
21、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 麻线和心乱如 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 A项正确; B项与明代的时间不符,排除;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 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 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
22、“国标 ”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 “秦已经按照 “国标 ”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大规模生产 ”的必然是官营手工业,故 A项错误;再结合工律规定的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故 C 项正确; BD 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
23、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秦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都城纪胜 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 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 ”的信息,可知 A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表明,夜市在杭州随处可见,坊巷市井到处可见商品买卖,这说明南宋的杭州城打
24、破了坊市的界限,故 B项正确; C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 )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 十分尖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故 A项正确; 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史载: “佛山针行向称大宗
25、,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可知,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给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 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 “彻底解体 ”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动 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
26、 “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 ”的垄断权。 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 ( ) A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 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张謇依仗清政府取得垄断权 ”“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 ”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 B项正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故 A项错误; C项中的 “自由竞争 ”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外来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7、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据统计, 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 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趁合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 “北 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 ”可知,这些法规和政策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故 C 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无关
28、,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 1934年 9月到 1935年 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世纪 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深,中日
29、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信息表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统治政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故 D项正确;此时红军已经长征,对红军的围剿已初步胜利,且与材料主题不符,故 A项错误; B项主要发生在国民政府初期,与题干 “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 ”信息不符,排除;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爆发,故 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内迁 题( 1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目睹上海 “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
30、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地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 ”,深感有设立商会 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董事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 “设立总会 ”,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地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
31、统一的整体 。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 “登高一呼,众商皆应 ”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 5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8 分) 答案: (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对商业政策的转变;外国商会的影响。(一点
32、 1分,共 5分) ( 2)性质:资产阶级的法定团体。( 2分) 历史地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爱国反帝运动中显示了重要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社会活动中作用有限。(一点 2分,共 6分) 试题分析:( 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 “目睹上海 “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地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 ”,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 ”的信息概括出外国商会的影响;从 “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 会议公所 ”的信息可概括出清政府对商业政策的转变;联系材料时间 20世纪初,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来思考,可
33、归纳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2)第一小问性质依据材料二中 “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 ”“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 ”的信息可概括出资产阶级的法定团体;第二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二中 “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 归纳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爱国反帝运动中显示了重要作用;再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可推导出清末商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社会活动中作用有限。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34、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清末商会) 简答题 题( 25分)材料一 19世纪 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 1860 年至 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 到 1914年, 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盼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 40年代至 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8分)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是得
35、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 2)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9分)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后圆恩寺胡同 79 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 链巫铀 形骱翔邓暮显海 背 稀耗谖鞑课 惺酱 乘暮显海恢胁课 魇蕉 懵 坝性残闻缛 兀 芪 阕涸 裁髟笆 蹋 囟 嫌幸换 谘依庵 魇皆餐欢 坑屑偕接杏卫取 br 北京历史文物志 ( 3)依据材料三,指出 “四合院 ”建筑风格的新特征,据此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8分) 答案: (
36、 1)原因: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太平天国运 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 8分) ( 2)有。( 1分)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上海商人们由敛转奢,( 2分)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 4分) 否。( 1分)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上海商人们由敛转奢,( 2分)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 4分)
37、( 3)特点:中西合璧。( 2分) 变化:思想观念的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近代化。( 6分) 试题分析:( 1)原因从材料二中 “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 ”概括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人上海租界;从材料二中 “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概括出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结合材料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吸引大量农民人城工作。 (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从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民族工
38、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导致上海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选择有价值,再从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很有代表性来说明;如果否定其价值,则从上海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来说明。 ( 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三中 “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的信息可归纳出中西合璧,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思想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近代化等角度来分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9、民族工业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综合题 ( 1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至 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 0 139元 /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 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 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 “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 白杨改
40、革开放 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 1)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 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4分) 19921994 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 6分) (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 2分) 答案: ( 1) 1978年前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本小问共 4分)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必答项, 2分); 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等 (答对 1点即得 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19921994 年上涨原因:(本小问共 6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答项, 2分)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 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
41、 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 ( 点答对一点即得 2分,总计不超过 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 2)( 2分)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 “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 ”“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 ”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从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等角度来归纳原因;第二小文、问原因与上一问相对应,联系 1992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还可以从改革开放、消费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 2)认识可从其积极作用,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稳定物价,应对危机来说明;也可从消极方面,如 “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