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 千年土地八百主 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 “千年土地八百主 ”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直到 1820 年,中国的总产出( 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 32 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
2、(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 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 1 8%)日本( 3 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没有开始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才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A 项错误;材料数据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B项正确; C项未考虑中国国情,理解有误; D项说法错误。因此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 的危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因此选 A。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 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开始进
4、入半殖民地社会,排除 C项; 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排除 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 织棉, “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 ”。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 ”对外销售,而 “(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传统手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入侵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户
5、户织棉 ”说明苏北地区自然经济还未解体, 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排除 B、 C两项;材料主要说明苏北地区家庭纺织业仍然得到发展,而 “(苏 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说明D项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
6、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张謇的上述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 “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和 “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的程度。因此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11年中国草帽辫(欧洲妇女装饰用品)输往欧洲突破白银 1000万两,1914年至 1918年徘徊于 300万两左右, 1919年又增至 771万余两。同期中国面粉畅销英、法、俄、东南亚等国。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海外市场影响着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
7、中国的经济侵略 D辛亥革命冲击了西方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采用排除法。由中国装饰用品在欧洲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同期面粉在海外的畅销,可以排除全局性、阶段性的因素。 B项是全局性因素, C、 D两项是阶段性因素。中国商品在海外的销售状况与海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联系密切,因此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 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
8、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标数据的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数据的年代是从1941至 1947年,从 1943年后法币发行量较大引起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 A 项说法错误, B项不符合史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 1936 年,D项开始于 1944年。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9、美国 美国 险额 (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 82 5% 28 1% 44 2% 37 3% 75 5% 68 1%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根据题干信息,从表中时间变化分析,美英日在华投资不断变化; 1895年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掀起了瓜分狂潮,投资迅速增长,排除 B;列强在华投资属于经济侵略行为,不是支持中国民族工业,排除 C;根据表格可知甲午战
10、前英国对华投资占主要地位,排除D;因此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根据下表分析, 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 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 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改革 对农业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 1953 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
11、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在 1952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此无关,由 1953到 1957年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进行改造,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因此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57年中国国内某报刊发文说: “包产到户 ”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 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包产到户 ”不符
12、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D文章极力宣传 “人民公社化 ”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内容是批判 “包产到户 ”的观念,这说明的问题只能是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其它各项结论只通过材料内容不能确定。 A 不对,该报刊反映了左倾观点; C 不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 1953-1956 年; D 不对, “人民公社化 ”运动开始于 1958 年。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13、: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 “不合理的状况 ”有所改变是在 A “一五计划 ”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五计划 ”时期以东北地区为重工业的主要基地,改变了我国工业多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工业布局,因此 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陈云曾说过: “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
14、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转中逐步建立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 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的 1956年,与题目中 “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的时间界定不符合, 错误。陈云只是在做相关的陈述和报告,无法看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故 错误,因此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5、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1961年 5、 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中共政策调整的时间 1961年,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年经济困难答案:不难找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 “左 ”倾错误泛滥,是导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压缩城市人口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纠正 “左
16、”倾错误(由片面强调重工业到重视农业)缓解经济困难,所以 A、 B 项明显错误。而经济体制改革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以排除 D项。因此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87 年 9 月 ,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 ,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 “投机倒把罪 ”, 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 “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罪 ”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B法制
17、建 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法律中逐渐的删除 “投机倒把罪 ”,反映了我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体系得到纠正。因此选 A。 BC 项并非材料说的重点,材料主要是说的法律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断地变化;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894 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 “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 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
18、赖于商。 ”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 ”及这一时期中国状况,可知是张振勋建议清政府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即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以此来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因此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
19、主义的经济扩张 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战期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应排除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而且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因此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20、 ,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 料中的 “它 ”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可知这符合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的目的。 BD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 C表现出盲目排外,因此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宋人朱 摹镀贾蘅商浮芳窃兀 殴匝氯纬 缪粝亓钍保 俺 甏迕 ng,乡民)市菜
21、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的信息是崇阳县令张乖崖鞭笞买菜村民 ,并斥其懒惰。村民受鞭笞训斥,是因为买菜不符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常态 ,AB为表象, D表述绝对化,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世纪中说道: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 另外,
22、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 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 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
23、可能性 ”这说明,在封建政府的干预下不利于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工场工人 ”“工场主 ”,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因此选
24、 D。ABC 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出现雇佣工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虔台倭纂记载: “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 ”;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材料说明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由此处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 成商人
25、;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这说明海禁政策使社会的矛盾激化了,加剧了倭患,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 “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 ”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 “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 ”以上史料不能表明 A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 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 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D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
26、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县志中 “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 商,康人绝少。 ”说明种植甘蔗获利比较多,可当地人很少弃农从商,说明固守农业思想的使然,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答案: C 试题
27、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 “置庄田,招佃农 ”“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 ”“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等信息可知,地主 “招佃农 ”的目的是收租 ,而不是行仁义 ,但遇到水旱之灾 ,地主害怕农民离去而导致田荒 ,损失巨大 ,会减少农民的地租等。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 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明清时期, “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
28、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州纺织业分京苏两派,各有成规,而且都是世代相传,不互相交流,这就说明了技术垄断的存在;而 A、 B、 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 “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答案: A 试题分
29、析:材料表述非常清楚:西汉初期,进行冶铁业或煮盐业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 B、 C、 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选 A.。 B表述错误, C是在明朝中叶以后, D是在东汉时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 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材料
30、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集权政治体 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国家面临边疆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最终集权于皇帝一人,皇权至高无上。这种政治体制造成国家军事、行政消费支出很大,奢侈生活消费超过其他消费,是一种畸形病态的社会政治体制,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尝考历世盐法 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
31、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 “故不能革 ”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共识 产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尝考历世盐法 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 .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 .大抵率 由养兵多而资费广 .”说明实行食盐官营对军事、财政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 “保税 ”,或者 “保载行 ”,堪称
32、清代的 “保险公司 ”。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得到发展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以中介为主的牙行 ”实质上是随着清代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服务行业,即在商业发展推动下出现的,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
33、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 念影响广泛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口通商后,长沙苏广业经营的商品内容由中国土产为主变为 “洋货 ”为主,这体现了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因此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 ”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 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
34、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夷指外国人,众夷来买茶说明 A说法正确;茶在市场销售,说明 D说法正确; “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 ”说明 B说法正确。 C项材料无从体现。因此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综合题 (10分 ) 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 “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 牙帖 ”。领帖者需 交 “帖费 ”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 “
35、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 ”。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 1772 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 189 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迫使国人 “开眼见世界 ”。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 ”的口号,指出 “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应 “以商立国 ”。 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 (历史研究 2011年 03期 ) (1) 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 牙行的兴盛对我
36、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 “决胜于商战 ”提出的时代背景。( 4分) 答案: (1)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 (2分 )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4分 ,任两点即可 ) (2)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眼看世界 ”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任两点即可 )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从牙行兴盛的原因、性质、职能和影响等方面作答。注意提取信息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 ” 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
37、盛,商人群体的壮大。 “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 ”“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 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 189家 ”反映了 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2)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 ” 可知 “开眼看世界 ”思潮的影响; “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 ”的口号可知民
38、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结构的变 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16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 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 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
39、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 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 ,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 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探究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4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
40、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41、 68.96 迁入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 4分)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 “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6分) 答案:( 1)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
42、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4分) (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使农民从农业、农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点 1分 ,4分 ) ( 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
43、民利益,农村人 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即可) (8分 ) 试题分析:( 1)注意一分为二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 “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 ”“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 ”“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 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 ”分析消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 2)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 公社体制的废除、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
44、管理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 (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政治上从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角度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失。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 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45、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4分)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 “坊市 ”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 。 “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 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 城市 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 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 1)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
46、4分) 材料二 明朝出现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 缙绅官僚,此时也多 “以货殖为急 ”,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 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明嘉 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 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18721913 年)(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6分) 答案:( 1)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许多娱乐场所;出现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许多流动人口。( 4 分) ( 2)有利于促进全国性市场形成;有利于改变轻商的观念;贵族皇 族垄断商业将破坏商品经济的公平竞争;海禁政策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4分) ( 3)状况:近代工业不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占据优势。( 3分)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分) 试题分析:( 1)从宋代城市商业时间地域特点、商业交易量、人口、商业服务等信息回答。注意提取信息 “不再限定在坊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