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杏南中学高二 3月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与理解。一般来说,改革是革除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使现行社会制度得到完善进而使统治得到巩固;改革一般是由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改革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多样
2、性与艰巨性。分析选项, 符合题意, 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所以应选 B。 考点:改革 改革的含义 对改革的认识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 5 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 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 “什一税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所学可知,教会关于赎罪的说教,纯粹是公开的欺骗。兜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题干材料关于交钱洗清罪恶的行为说明了这一点。 A、 C、 D都不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
3、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罗马城内有架 “圣梯 ”,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 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题干材料 “只要心中有信仰 ,就能赎罪 ,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反映了马丁 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 “因信称义 ” 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即可拯救。所以应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4、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 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 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由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可知,马丁 路德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A正好相反; B与题意无关; C符合题意; D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
5、教改革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加尔文改革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先定论:主张选民或弃民,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所以应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 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6、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与理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国家。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日本也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动二战,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彻底失败。正如材料所言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世界 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日本的明
7、治维新 据世事见闻录记载: “三井家在江户有 3座大店铺,雇佣着 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 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 意。黄金 2000两,也就是白米 5000袋。 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 5000袋 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 2万两 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 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 ”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日本重农抑商 B资本主义萌芽 C日本商业发展 D封建统治动摇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我们可知,日本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反映抑制商业的措施,也没有提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标志是有雇佣关系的手工
8、工场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动摇。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世界 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背景的认识与理解。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体现的是列强对日本的侵略,日本出现了民族危机。对此,日本开始了推翻幕府统治,学习西方之法,抵抗外国的侵略。明治维新是在天皇的名义下进行的,所以 C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世界 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日本的明治
9、维新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要注意材料的时间 “1873年 ”,说明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天皇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说明其破除封建习俗,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的决心,即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所以应选 C。 考点 :近代世界 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
10、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从题干材料可知,由于中日两国对外学习内容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四项虽然都与题干有关,但要注意此观点是在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提出来的,这正是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的的刊物,表明梁启超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1、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 “反思 ”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因此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学的技术转到 “制度 ”上来,掀起了为维新变法运动。 A与题干无关; B 是指新文化运动,不合题意; D 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12、民主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依据所学可知, A是洋务派的主张,体现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C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13、“君权与民权合 ”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某论文将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 ”、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 ”、 “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 ”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化改革的理解。从材料中俄国、日本和中国的反映来看,体现了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这些国家的近代化改革。分析选项,B项表述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
14、。 考点:近代以来的近代化改革 俄、中、日的近代化 对俄、中、日的近代化的认识 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 A俄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法美;通过统一战争,如德意志、意大利;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如俄日。所以应选 A。 考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确 立的方式 俄国的方式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 ”。这句话反映了(
15、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教权与皇权的关系。从材料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可知,在当时教权高于王权,国王的权力来自于教皇,体现了教权高于皇权的思想、教会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分析选项, B 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 “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
16、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由题干材料 “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 ”可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 A、 C、 D 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影响。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 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所
17、进行的一次自我完善与调整,也与民族间的融合没有关系。故 与王安石变法不符, A、 C、 D可排除。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影响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 “euno-mia”或者说 “好的政府 ”,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 Neminemlaede imoomnes, quantum potes, 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
18、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从 “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及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具有明显的折中色彩,其目的就是消除雅典社会的矛盾,维护统治。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雅典的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特点 从上层建筑领域给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 ( ) 鼓励发展工商业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 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所谓上层建筑包括思想
19、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和政治上层建筑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两大方面。据此判断 属于经济领域,不合题意; 各项都是从政治领域改变原有的由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现状,均符合题意要求,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雅典的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特点 公元前 600年,雅典有位平民因偷窃蔬菜被捕,按雅典此时的律法他可能被判( ) A被罚做 “六一汉 ” B除以囚禁 C处以死刑 D驱逐出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可知,根据雅典的法律规定,偷盗者应处以死刑,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希
20、腊、罗马的政治 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的法律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 “薄恩礼,好生分 ”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 “薄恩礼,好生分 ”造成人与人的关系陌生, “什伍连坐制 ”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
21、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应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特点 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 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 “丞 ” 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秦
22、国县制的理解。秦国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实行县制,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进行管理。分析选项, A、 B、 C均合史实, 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该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改汉姓。这是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B项错误,
23、材料并未体现; C项错误,只是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但是并未改变自己的民族为汉族; 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所以应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材料的意思是说在商周时期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种,由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和生命保障,缺乏积极性,消极怠工。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者积极性得到提
24、高,即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渐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的作用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题干材料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 ”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
25、制中原地区,加强统治。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 形势主要有( ) 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分析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孝文
26、 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 “庄园 ”的含义:是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经济单位。均田制自北魏实行以来,唐代沿用。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说明地主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集中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 均田制的影响 据文献通考记载: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
27、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 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 “强干弱枝 ”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时候实行 “杯酒释兵权 ”,故 A正确;材料 “是以天下晏然 ,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 ”说明 B正确;材料“内外相维 ,上下相制 ”说明 C正确;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故 D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所以应选 D。
28、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的集权措施 宋史 王安石传: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 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题干材料正是这一内容的描述,所以应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方
29、田均税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佩里叩关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 “心灵紧闭 ”但 “眼观八方 ”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 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
30、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 1898年 11月 25日) 材料五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六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七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
31、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 量。 李喜所 材料一、二反映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中日两国有何相似的影响?( 4分) 运用日本 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日本人是如何 “心灵紧闭 但眼观八方 ”的?( 8分) 主编姬乐尔通过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 表达了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的观点,戊戌变法未能 “打破鸡蛋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 “打破鸡蛋 ”,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分) 根据材料五、六、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6分) 答案: ( 1)导致民族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激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推动社会改革运动(任答两点得
32、 4分)。 ( 2)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等封建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分)。 眼观八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置产兴业,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科学和生活方式,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效仿西方建立新型近代军队。(任意 3点得 6分)。 ( 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分)。 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4分) ( 4)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阻力巨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民主资产阶级
33、力量薄弱;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缺乏群众基础;操之过急,急功冒进;袁世凯的出卖等。(任意 3点得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日两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认识与理解。材料一 “佩里叩关 ”反映的是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出现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而材料二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觉醒,掀起维新变 法运动。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掌握和明治维新局限性的认识。“心灵的紧闭 ”表明明治维新的局限,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 “眼观八方 ”体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
34、变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要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方面去考虑;分析日本政治方面的措施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束缚方面去分析。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掌握。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同时注意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材料五说明中国封建束缚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变法的进行;材料六说明变法这 “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材料七说明变法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和坚强的阶级力量及坚实的物质基础,即资本
35、主义发展部充分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考点:近代世界 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明治维新;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戊戌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 事 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注: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免疫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市易之法成,则货贿流通,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36、请更张新法,曰: “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 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4分) ( 2)王安石变法针对 “积贫 ”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 “新法 ”遭到废除的原因。( 4分) (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
37、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 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4分) 答案:( 1)状况:官僚机构臃肿,禁军数量激增( “冗官 ”、 “冗兵 ”, 2分)。 原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2分)。 (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2分)。 成效: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分)。 ( 3)主要原因:新法执行中用人不当,存在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4分)。 (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 ”状况。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损害 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38、;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与理解。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年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结果导致机构增多,人员大增,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冗官现象,材料一体现了这一问题。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及作用的认识。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包含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然后联系所学回答材料二没有设计的内容: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回答作用,联系学过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作用回答即可。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材料三主要反映了王安石变法触及到了地主官僚的利益,材料四主要是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给反对者提供了口实,遭到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分析评价。此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肯定或否定;然后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分析回答。同时要注意分析要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还要注意与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相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结果及评价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