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诗经 大雅上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这段诗歌主要说明了 A分封的依据 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目的 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材料的意思可知,诸侯是国家的屏障说明了分封的目的;大族是国家的栋梁分封的主体。因此 B、 C都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之一,体现了国家的管理方式。 A材料并未体现。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2、 “社会持续动荡 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共和之路。从材料可知,作者充分肯定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这一重大转折。自此以后,法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通过协商民主制度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完善。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
3、陆的扩展 法兰西共和之路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 达尔指出: “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这表明 (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 ”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 力受到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从材料可知,作者认为 “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但 “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说明受到一定的制约。分析选项, A、 C表述错误; B项没有体现;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政体的特点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
4、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 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 1787年宪法。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材料 “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说明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是受美国特定条件制约的,并不是 “放之四海 ”而通行的法律。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 20世纪 40年代末
5、,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 “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注意材料提示的时间 “20世纪 40年代末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材料 “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 20世纪六七
6、十年代。所以应选 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的霸权政策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 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从 材料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
7、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可以看出日本希望利用经济实力来谋取政治大国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A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 B本身说法错误; D材料未体现。所以应选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企图 1971年 3月 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 4月 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 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
8、。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材料取消 “限制和禁令 ”,体现美国对中国有和好的可能,这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做了铺垫,故 A正确; B错误,改革开放后的; C表述错误,不合史实; D是在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的。所以应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013年 9月 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第十三次元首峰会上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的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 ”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先后举行 10余次规模不等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
9、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宣言,规定: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
10、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 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格局。从材料可知,美国虽是 “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若没有其他国家的合作也是一事无成,这说明美国的单极世界;同样,没有美国的支持,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也是行不通的,这说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现象。分析选项, 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如下图,英国学者约
11、翰夫 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 20世纪 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 a、 b、 c、 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欧盟、日本俄国、中国 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 D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0世纪 90年代世界格局。依据所学知识,苏联解体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中俄仍是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这 “两个三角形 ”应是美欧日和中俄美。分析选项, A项组合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A。 考点:当今世
12、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题目中的 “官员在酒店吃喝 重则 轻 ” 、 “王公贵族 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 D项;
13、 A项中 “遏止 ”、 B项中 “严密 ”、 C项中 “有效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的政治制度 1864年 12月,在狄更斯 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 “科举 ,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是,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稳定性 B功能的综合性 C影响的持久性 D地位的神圣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依据所学可知,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来,科举制并没有
14、随着王朝的更替而消失,而是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 “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这强调了科举制度功能的综合性,既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 “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
15、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A项表述不全面; B项材料并未体现; C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 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从材料可知,如果洗衣人不管什么原因损害了别人交给自己浣洗的衣服将 “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说明双方恪守 “契约至上 ”的原则。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
16、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 “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 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从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西方的侵略在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材料 “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 ,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
17、透明化 ”。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的侵略 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由材料 “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粉碎了一个皇权 ”可知,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在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果。但留下了 “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深感痛惜。分析选项, C
18、 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素有 “民间思想家 ”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五四 ”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把握。材料中 “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说明五四运动深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原因 1953年,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
19、: “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注意时间 “1953年 ”和材料的关键内容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由此可知是为召开 1954年的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所进行的准备。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孙中山曾说: “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
20、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 对这段话中的 “忠 ”,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 “对君主一人的愚忠 ”,而大力宣扬 “为四万万人效忠 ”,即为国家民族效忠。所以 C项表述符合题意, A、 B两项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 D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 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21、,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 能看到出路,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时间 “20世纪 ”。故 A、 B、 C可排除,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是 1895年,瓜分狂潮是 19世纪末,戊戌变法是 1898年。辛丑条约是 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辛亥革命是 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的
22、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对甲午中 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的认识 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 “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关键是时间 “1937年 ”。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日本侵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
23、国战场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故 A明显错误; B时间不符; C表述不准确,美国对国民政府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并不过多认可。 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影响 “诗言志,歌咏言 ”,唐人杜牧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评 价能力。从材料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24、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可知,既使周公也曾经 “恐惧流言 ”,王莽曾经 “礼贤下士 ”。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看一点,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才能较为准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选项, 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A。 考点:历史人物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43年 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5、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历程。从题干的内容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依据所学可知, A早在 1840就已开始; B表述错误,不合史实; C符合题意; D表述错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 近代外交的发展历程 逐渐独立的外交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
26、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从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 ”,人们也不愿意用抽签的方法,何况用此方法去选择管理国家的人。表明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选举 , A、 C、D三项表述的观点与题意不符合,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
27、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从 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 A符合题意。 B项与史实不符; D项材料未体现; 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综合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 , 战争爆发之初 , 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 , 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 , 战争脱离平
28、凡的日常生活 , 充满兴奋与刺激 , 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 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 , 战争就是保卫与强化国家 , 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 在这一阶段 , 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 , 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 1914年夏季 , 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 , 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与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 , 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 , 反而又持续一年、两年 , 由此开始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与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 , 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 , 国际法的
29、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 提出交战规则以及有关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回答 : ( 1)根据材料一、二 , 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 , 结合所学知识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答案: ( 1)欧洲民众 : 认为战争是正义的 , 是保卫与强化国家。国家 : 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 2)主张 : 格老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 , 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 原因 : 首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
30、, 使人们更加深对战争危害的认识 , 人们普遍渴望和平。 意义 : 格老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 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 ; 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民众、欧洲国家对一战的看法。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 “在欧洲各国 , 战争爆发之初 , 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 , 这是 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 , 战争脱离平凡的日常生活 , 充满兴奋与刺激 , 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 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 , 战争就是保卫与强化国家 , 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 ” 表明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上
31、 , 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表明欧洲国家对战争的态度。 ( 2)本题主要考查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及由此制定战争规则的制定。结合材料“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回答 “主张 ”;联系战争的危害分析原因;从原则的人道性及对世界和 平的影响回答 “意义 ”。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影响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 , 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在法律面前 , 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 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与职务 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是人类
32、最宝贵的权利之 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与出版的自由 财产 (权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 1789年 ) 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 , 在尊严与权利上一律平等 ”; “从有权工作、 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与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寸失业的保障 ”,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 , 不受任何歧视 ”,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与参加工会的权利 ”; “从有享受休息与闲暇的权利 ”,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 , 享受艺术 , 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与国际的秩序 , 在这科秩序中 , 本宣言所载的权利与自由能获得
33、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 50年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政府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使经济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实现从贫国到温饱与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人民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与保障 ( 实现 )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 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与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 , 2000年 ) 根据材料一、二 , 分析人权宜言与世
34、界人权宜言的异同 , 并指出其原因。 概 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答案: 共同 : 二者都肯定人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 不同 : 二者应用范围不同。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 , 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民与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 ; 二者内容不同 , 人权宣言主要局限在政治权利 , 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权扩大到经济、杜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 实现人权是人类的普遍理想与追求 ; 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 ,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人权进 步得到重视 , 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重视生存权与发展权 , 重视集体人权。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权发展历程的认识与理解
35、。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同时注意两个文件发表的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解答。主要从背景、内容、范围、作用等方面归纳总结。如 人权宣言仅限于法国、而世界人权宜言则是整个世界。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权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紧扣材料,如材料“ 解决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 人民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与保障 ( 实现 )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 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与特殊保护。 ”体现了其特点。 考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人 权宣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用比较的眼光看待俄国和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感受多元的文化和别样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
36、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 苏联史 材料二 (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 “占有的 ”,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 “人 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 3分)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是什
37、么?( 3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看法。( 9 分) 答案: ( 1)矛盾:既要给农民土地,又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 3分)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而改革决定的。( 3分) ( 2)看法:谈话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3分)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但却因赎买土地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并受到村社的束缚。(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的认识。回答 第一问时要紧扣材料,如材料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
38、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表明了其矛盾心理。分析原因要注意改革的性质、阶级利益等方面回答。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然后要梳理改革的内容,尤其是农民获得的利益和农民所受到的剥削。主要从两个方面即政治、经济上分析农民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分析其看法。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 1895年 3月 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
39、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 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 蹇蹇录中译本,第 131 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 但 )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
40、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 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 “复交三原则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 “日蒋条约 ”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 )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 年 9月 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 10分) (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 6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72年 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
41、原因。( 4分) 答案: ( 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 6分) 评述: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4分) (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 2分) 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 4分) ( 3)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缓和的推 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 “复交三原则 ”。( 4
42、分,任答四点)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认识 ”的再认识及分析。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分析认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简评。从材料 “ 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 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归纳李鸿章的认识。结合李鸿章的阶级及甲午战争的性质分析回答最后一问。 (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 。材料 “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 但 )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表明
43、欧洲学者的态度变化。结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回答 “依据 ”。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掌握。从材料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事实归纳总结原因。如材料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 复交三原则 ”体现了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及建交“三原则 ”,联系中国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及当时中美关系分析其他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 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地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日关系的正常
44、化 ( 15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 “皇 ”,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 “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 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 “命为 制 ,令为 诏 ,天子自称曰朕 ”的建议。 材料二 这时( 18世纪中期) “自由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印花税法( Stamp Act)引起了一场吞噬 “我们珍爱的自由太阳的意义日食 ”。居民怀有 “自由情结 ”,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从某种意
45、义上说, “自由情结 ”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朝代( 15851775 ) 材料三 英国政治家威廉 格莱斯顿说: “美国 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 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 -2009年新高考 材料四 2007年 6月 27日, 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 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五
46、 回望中国 -这个被黑格尔称为 “一切例外的例外 ”的国家。自 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 。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即中华民国。二是模仿苏联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 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4分) ( 2)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
47、政治体制的异同( 5分) ( 3)依据材料五回答 “宪政共和 ”模仿的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中国学习苏联所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 4分) ( 4)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 答案: ( 1)( 4分) 措施:秦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州郡长官。 特点: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皇权。 ( 2)( 5分)相同点:英国和美国都是 “民主制 ”国家。 不同点:英国是 “议会制 ”民主,立法权与行政权形式上是分立的,但二者之间很难达到 完全的分立。议会和政府都受政党及其领袖的领导和控制。 而美国是 “共和制 ”民主,立法权与行政权不仅彼此分立,而且相互制衡。 ( 3)( 4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 n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