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高二下期第一学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 “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 ”。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 “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 ”。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 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 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 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 ”可知李富孙对封建制(分封制)的肯定态度, ”“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 ”可知李富孙对封建制(分封制)的否定态度; 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 D项在材料中并未
2、提及,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877年 5月,法国议会以多数票赞成政府限制教权派的宣传,共和派的内阁总理西蒙接受这一决议。 5月 16日,总统麦克马洪以破坏出版法为由迫使总理西蒙辞职,任命君主派首领布罗伊公爵为总理。共 和派强烈反对,麦克马洪于 5月 25日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了众议院。从中可以看出 1877年的法国 A权力中心是总统 B内阁对议会负责 C政治斗争仍激烈 D共和政体没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麦克马洪于5月 25日征得参议院 ”说明总统还受制于议会, A项权力中心是总
3、统说法错误;B项内阁对议会负责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从材料中 “迫使总理西蒙辞职 ”、“ 共和派强烈反对 ”、 “ 解散了众议院 ”可见 .政治斗争仍然激烈;根据时间 “1877年 5月 ”可知此时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D项错误。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表明 A皇帝并不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皇帝权力受到联邦议会限制 C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国会 D帝国皇帝具有专制独裁权力 答案:
4、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帝国皇帝有权召集 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可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A项说法错误; “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说明皇帝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联邦议会限制,帝国皇帝具有专制独裁权力, D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841年 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 “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
5、立 B中英外交 礼仪规则冲突 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 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帝国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可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A项说法错误; “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说明皇帝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联邦议会限制,帝国皇帝具有专制独裁权力, D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 “变局论
6、 ”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 “变局论 ”思想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C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D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严重刺激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所以 “变局论 ”必须符合洋务运动的思想。 A项是 “中体西用 ”思想符合洋务运动, B项是典型是顽固守旧派思想, C 项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D 项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
7、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洋务运动 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主张: “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 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而屯我并之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运用西方宗教思想,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B借鉴欧洲启蒙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和儒家伦理思想 D有利于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推动运动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是运用西方宗教思想说法正确,但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确实错误的; B项借鉴欧洲启蒙思想说法错误
8、,应该是欧洲宗教思想; D项太平天国也抗击列强,不存在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的说法。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有人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 恩格斯也说过: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 ”。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 ”口号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9、内容指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排除;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 ”口号,是针对 “瓜分狂潮 ”。而言的。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 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这表明 A黎元洪在革命党人和新军中威望很高 B武昌起义缺少社会基础,面临危机 C武昌起义仓促进行,准备不足 D革命者希望借助黎元洪推进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借黎元洪之
10、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可知黎元洪推进革命可以产生十分理想的效果;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可见黎元洪只是在在新军中威望很高, A项错误; BC 两项与题意、史实均不符。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梁启超在 1915年曾回忆辛亥革命: “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这反映出辛亥 革命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思想 D社会各界拥护共和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道
11、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可知君主制度已失人心,而与君主专制相反的正是民主共和,跟何况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就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 “国民公意 ”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 “卖国贼 ”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
12、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而梁漱溟的行为却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均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 BC两项与梁漱溟的行为无关; D项存在三个瑕疵, 启蒙思想 范围太大,应该具体到理性思想, 中国人 说法不准,毕竟还是存在着一批像梁漱溟这样的理性爱国者, 1915年新文化运动,相当部分中国人已经接受了启蒙思想,这样来说也就不存在 1919年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的说法了。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 B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13、指导 C法国工 人对民主制失望 D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与题意无关, B项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史实不符, C项法国工人对民主制失望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 ”指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 毛泽东在 1949 年说: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其中 “
14、俄国人的路 ”是指 A退出一战 B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推翻沙皇政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中国的先进分子 ”是指中国共产党人, “无产阶级的宇宙观 ”指向马克思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 ”“走俄国人的路 ”指向社会主义道路。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麦迪逊 说: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B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
15、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C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美国的复合共和国 ”、“ 两种不同的政府 ”应该指的是美国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的政府,而且根据材料中 “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可以得出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的结论。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1749年,托利党领袖柏林布鲁克说: “地主阶级才是我国政治航船的真正主人,而资本家不过是船上乘客。 ”据此可知 A英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B君主权力受地主制约 C
16、资本家政治地位很低 D贵族掌握英国统治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体制形成,属于近代民主国家, A项错误;君主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当代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君主其实就是 “最大的地主 ”, B 项错误;如果资本家政治地位很低,那么托利党领袖柏林布鲁克便没有必要强调这句话,而且根据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旧)贵族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统治上议院,在议会改革之前仍然掌握英国统治权。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17、 北山)。对此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A诸侯绝对服从周王 B周王实际控制全国土地 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D体现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相对服从周王,并不实际控制全国土地,更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因此 ABC三项均不选,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 “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 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 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
18、是郡县的新国家了。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首先注意材料提及的“封建 ”是指 “分封制 ”,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国寡民的说法, A项不选。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相对服从周王,并不实际控制全国土地,更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因此 ABC均不选,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
19、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 26%,战国时期为 55%。比例增加说明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并没有得到重用, 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可见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B项不选, C项 “彻底 ”说法错误; D项 “普遍 ”说法错误。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分封制 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 “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 陛下
20、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这表明 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C嫡长子 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大臣只是建议不足以说是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A项不选; 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C项正是大臣 “死谏 ”的原因;材料并未体现党争, D项不选。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 “自今以后, 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
21、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在完善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项可作为意图之一但却不是主要意图,否则该诏书并不需要强调 “务尽实核 ”; C项 “考试 ”一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D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所述的是选官而非监察。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有人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特点有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 投牒自进 ;第二, 一切以 程文为去留 ;三,士人定期赴试。 ”这一制
22、度是 A征辟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投牒自进 ”可排除 AD两项,征辟制和察举制都是由地方官推荐的并不能自荐;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可排除 B项,而九品中正制则只需门第不需程文; “定期赴试 ”说明需要考试,则只有 C项科举制符合要求。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 ”乾元二年( 759年)又规定 “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 ”这些规定体现了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C谏官
23、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谏议权不受相权制约,乾元二年( 759年)规定谏官十天内必须谏议,这说明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A 项说法监督只涉及宰相,范围太狭隘了;C项谏官隶属门下省(封驳谏议); 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谏议制度 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 “签议连书,方得下行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 “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 ”。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地方受到
24、严密监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宋太祖时期所有地方文书须长官和通判联合签议,才能实施,宋真宗以后通判可干预州郡政事; A项说法错误,通判直接隶属于中央,因此应该是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毕竟制度体系完善涉及多个方面,仅凭权力扩大一个方面不足以印证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的说法; D项地方受到严密监控言过其实。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也者。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 ” 这一现象发生在
25、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宋太祖时期所有地方文书须长官和通判联合 签议,才能实施,宋真宗以后通判可干预州郡政事; A项说法错误,通判直接隶属于中央,因此应该是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毕竟制度体系完善涉及多个方面,仅凭权力扩大一个方面不足以印证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的说法; D项地方受到严密监控言过其实。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 “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 ”这说明 A演说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B演说者
26、具有丰厚的学养 C演说决定民主政治发展 D民主政治以演说 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即说明民主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表演说;演说富有感染力即可,通俗易懂更能煽动群众,所以未必要有丰厚的学养, B项排除; C项说反了,应该是民主政治发展决定演说;(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 D项错误。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下列对罗马法表述正确的是 A根据法律内容,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B主要特点是法条的形式主义、僵化刻板 C产生之初就有某种国际法、自然法性质 D维护私
27、有财产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应该是根据法律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A项错误; B项应该是早期特点是法条的形式主义、僵化刻板; C项应该是后期不断完善,具备了某种国际法、自然法性质。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综合题 ( 2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 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 103,共统辖 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 15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
28、来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 14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所辖,其他郡国则分属 13个刺史,每部设刺史 1人,按六条规定监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颇为有效,郡太守都能克尽职守,奉公守法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自联邦宪法生效之日起,州丧失了作为主权政府的地位,仅能行使其保留权,既未让与联邦政府又未被禁止行使的各种权力。由于州的权力是与州俱生而来的,所以各州的保留权不像联邦的权力那样,被州宪法详细列述,界限十分明确,甚至使州的保留权与联邦的授予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 地方政府,由州政府设置或撤销。地
29、方政府的权力是由州政府授予的。城市的宪章由州议会颁布,并根据州议会的意志予以废除或修改。未经州议会的同意,地方政府不能采取任何新措施。但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州立法机关控制市的权力开始放宽。到 20世纪,新英格兰和中西部 地区的某些州开始实行与地方政府分权。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三 “扁平化管理 ”是相对于传统的等级结构管理模式而言的。传统组织的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即在一个企业中,其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董事长和总裁位于金字塔顶,他们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 ;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而扁平组织则是指当企业
30、规模扩大时,改变原来的增加管理层次的做法,转而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 ”成扁平状的 组织形式。 (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西汉和美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原因。( 16分) ( 2)运用材料三相关理论评价汉代和美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7分) 答案: ( 1)同:中央都不参与地方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州或郡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2分) 异:西汉:郡之上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长官;监察区不是地方行政机构( 4分) 原因: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权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 分) 美国:州政府拥有自治权力;州与地方
31、政府分权,地方权力较大。( 4分) 原因:邦联体制下州权主义的延续; 联邦宪法的规定;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地方政府的争取。( 3分) ( 2)评价:汉代用增加层级结构来对地方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但容易造成政令上传下达不畅,管理效率低下,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维护地方稳定。美国用增加管理幅度对地方进行治理,有利于扩大地方政府管理权,民众更好监督政府。( 7分) 试题分析:( 1)第 1问相同点从材料一中 “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来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 ”和材料二中 “地方政府,由州政府设置或撤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州政府授予的 ” 可见中央都不参与地方行政事
32、务的直接管理,从材料一中 “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 103,共统辖 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 15个县 ”和材料二中 “地方政府,由州政府设置或撤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州政府授予的。城市的宪章由州议会颁布,并根据州议会的意志予以废除或修改。未经州议会的同意,地方政府不能采取任何新措施。 ”可见州或郡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不同点参照此对比标注法,在材料中对比标注后简要概括);在第 2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提示:可分别结合其历史背景回答。 ( 2)评价类设问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的考虑。即一方面结合材料 三阐述汉代和美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优点,另一方面结合材料三阐述汉代和美国
33、行政管理制度的局限或不足,最后最好写一句综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从邦联到联帮。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53年 在家乡安徽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 组建淮军。 1862年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 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 署理两 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0年 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872年 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 1874年 与日本代表签
34、订北京专约。奉召进京见恭亲王奕 ,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实行。 1875年 与英国代表签订烟台条约。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 架设大沽北塘与天津之间电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 1881年 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约 10公里。 1885年 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 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同情维新变法,暗中回护个别 “新党 ”人士。 年底被任命为勘河大臣,复勘山东黄河工程。 1901年 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签
35、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 过去说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 现在大幅度转变到说李鸿章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戏剧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李鸿章还是李鸿章,这种戏剧式的变化,是政治上的需要反映到了我们的历史研究上来, 我们的 历史研究,仅仅服从某个时候,某种政策的需要,非带片面性不可。 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1988年) ( 1)依据材料一所述史实,概括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 6分) (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 1)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运
36、动的推动者;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之一。( 6分) ( 2)观点给 2分,理解给 4分。 观点一:历史研究不应受政治需要的影响(受政治需要影响的历史研究是片面的)。 观点二:历史研究无法避免研究者所处历史时代、社会思想和政治倾向的影响。 观点三:历史研究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价、辨证的评价、历史的评价。 理解一: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其行为和认识高于同时代的人。 理解二: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和不定,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既有 “误国 ”之处,又是当时政府体制腐朽的反映;在签订条约时,既有
37、对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又 有被迫妥协,签订条约是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说明李鸿章卖国,缺乏切实证据。 理解三:认为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是封闭体制下的观点,改革开放形势下,肯定李鸿章在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历史评价服从时代和政治的反映,不够科学严谨。 试题分析:( 1)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概括,也可以从近代化的角度归纳,还可以从封建旧势力的角度总结,说法允许多种多样,但一定要言之有据(理),结合史实。 ( 2)第一步:提取观点,观点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而且要合理,参考答案:给 出三种观点。第二步:谈谈你的理解即解释说明你的观点,最
38、好从不同角度予以说明,但一定要言之有据(理),结合史实。(此题型类似于 2013年以前的新课标高考卷第 41题 观点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洋务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而独立。各国宪法只分三权,没有五权。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 从前在东京同盟会时,本 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党纲,预计革命成功就要实行五权宪法。不想光复之后,大家并不留意及此,多数心理以为推翻满洲就算了事。所以民国虽成
39、立了十年,亦没有看见什么精彩,比前清更觉得腐败。这个缘故,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不用兄弟细说,必以五权宪法为建设国家的基础。我们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家。 现在英国并不是行三权政治,实在是一权政治。英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是国会独裁,行议会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以党治国。孟氏发明三权分立学说未久,就有美国的革命,订定一种宪法。美国即根据孟氏的三权分立学说,用很严密的文字订 立成文宪法。孟氏乃根据英国的政治习惯,草成此种三权分立主张。后来日本的维新及欧洲各国的革命,差不多皆以美国为法订立宪法。英国的宪法并没有什么条文,美国则有极严密的条文,故英国的宪法又称活动的宪法,美国的宪法是呆板的宪法
40、。英国以人为治,美国以法为治。英国虽是立宪的鼻祖,然没有成文的宪法。以英国的不成文宪法拿来比较我们中国的宪法,我们中国亦有三权宪法, 一是君权,一是考试权,一是弹劾权。而君权则兼有立法、行政、司法之权。 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 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从前君主的时代有句俗话叫 “造反 ”,造反就是将上头的反到下头,或是将下头的反到上头。在从前的时候,造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这五权宪法,就是上下反一反,将君权去了,并将君权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提出,作三个独立的权。行政设一执行政务的大总统,立法就是国会,司法就是裁判官,与弹劾、考试同是一样独立的。 摘编自孙大总统五权宪法讲演录(
41、1921年 1月版) (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倡 “五权宪法 ”的目的。( 4分) (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英国和美国政治、法律方面认识上的错误。( 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孙中山 “五 权宪法 ”的认识。( 5分) 答案: ( 1)改变民国初年统治腐败的状况;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分) ( 2)英国:国会不是独裁的;不是以党治国,代议制,是法治;( 6分) 美国:美国宪法有修改机制,不是呆板的; ( 3)积极性:孙中山的 “五权宪法 ”是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提出的,是对中西政治制度的融合与创新,体现其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是针对民国建立后
42、没有实现民主共和的现状而提出的。对于反对专制独裁、构建民主共和体制方面具有进步意义,是时代的需要。( 3分) 局限性:中国当时的任务首先是摆脱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不是能通过制定一个 “宪法 ”就能实现的。(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 “五权宪法 ”的目的较容易,凡是资产阶级制定的宪法,目的必定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体现在改变落后的面貌、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等,注意要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再结合朴实性思路。 ( 2)指出孙中山对英国和美国政治、法律方面认识上的错误,只需要将材料中孙中山对英国和美国政治、法律方面的认识加以概括,然后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指出错误即可,注意言简意赅。 ( 3)认识类设问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的考虑 。即一方面结合材料阐述孙中山 “五权宪法 ”的优点,另一方面结合材料阐述孙中山 “五权宪法 ”局限或不足,最后最好写一句综述。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孙中山的 “五权宪法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